申旎娜,裴云
(河南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洛陽 471000)
從19 世紀開始,隨著工業不斷的發展,城市向周邊擴張,產業結構不斷的更新升級,導致一些城市中心的傳統工業受到沖擊被廢棄,城市棕地由此出現。城市棕地的出現同時也導致了城市土地資源被大量的浪費、并污染了周邊的生態環境,對居民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由于我國的工業發展起步較晚,對于工業結構升級搬遷而遺留下來的城市棕地問題認識也比較晚,目前國內對于棕地問題解決方法大部分還是以拆除為主。因此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棕地景觀設計當中是很有必要的,通過可持續景觀設計的手段能夠更好、更有效地利用棕地的土地資源,修復生態環境,為居民創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建設,自然資源的不斷使用,導致不可再生資源的緊缺,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然資源的重要性,因此1980 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在其制定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它的宗旨是為了實現自然、社會、生態、經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的可持續建設提供理論依據。重新利用被廢棄的資源,使不可再生資源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價值,為人們提供可長期生存的良好環境。可持續發展理念可以運用于各個方面,在景觀設計方面也能提供很多的設計參考價值,例如:生態環境的修復與可持續、雨水的循環利用、土壤的凈化修復、廢物利用等等,這些都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景觀設計手段。
早期工業革命是在一些城市中心所興起的,大量工廠、工業用地都是圍繞城市中心建設起來的,城市經濟格局的建設最早也是靠工業發展起步的,二者相輔相成。最早的城市經濟體也是以工業為主,因此在早期的城市中心就坐落著許多大型的傳統工業場地。然而隨著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城市經濟體開始由舊工業轉化為科技發展,城市范圍不斷向周邊擴張,發展重心隨之轉移。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住宅建設越來越多,早期城市中心的舊工業場地由于污染嚴重,產業結構升級等原因也隨之被廢棄,形成大片的廢棄地,城市棕地由此出現。
“棕地”一詞最早是由西方國家為代表所提出的,在規劃法是中與綠地相對的詞。不同的國家對此定義也不同,美國環境保護局提出:“棕地是被遺棄,閑置或不再使用的前工業和商業用地及設施。”而英國則將棕地定義為:“曾經用于開發建造,但是又被遺棄的荒地,無論受污染與否。”總的來說,棕地是指曾經的工業用地被廢棄后遺留下來的場所。因此棕地的類型大多是以工業用地為主,如:被廢棄的工廠、采礦坑、加油站、碼頭等等都屬于棕地性質。
3.2.1 生態環境污染
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改變了傳統手工業的生產方式,使人類的生活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同時由于早期的工業制造使用了大量的自然資源,并且大量排放有害物質,在促進世界發展的同時,也對人類的生活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也正因為這些原因,傳統的重工業被廢棄,但即使是這些工業場地不再進行生產,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例如焦化廠在進行化工冶煉時,一些重金屬化學物質等滲入地下,使得周邊的土地帶有一定的危害性,排放的氣體融入空氣,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而一些采礦坑在資源被完全開采后被廢棄,所遺留下來的場地很難再進行自主生態恢復,整個場地在幾百年的時間里都會變成荒地,完全打破了生態平衡,對人類的生存環境以及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3.2.2 大量土地浪費
棕地的類型大多是工業用地,占地面積大,被廢棄后由于污染嚴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進行其他的開發,但是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人口不斷涌入,用地需求增加。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棕地的存在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阻礙了城市的發展。城市工業棕地的改造能夠使城市廢地變成一個具有獨特工業文化與城市記憶的城市公共空間,給市民提供一個良好的休憩,娛樂場所。同時也能為城市的發展增加可使用的土地資源,使土地資源問題得到一定的緩解,使城市得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土地資源是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資源之一,棕地景觀的設計要尊重可持續發展原則。棕地的存在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棕地景觀的設計要考慮到長期的持續發展,不能僅僅是為了設計而設計,而是要在設計中以被廢棄的土地資源投入去提升城市環境質量,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使棕地資源煥發出新的生機,為周邊的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利用被廢棄的土地資源成為新的生活場所,實現土地資源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場地中被廢棄的工業建筑及材料可作為景觀設計的特色,重新利用,成為棕地景觀的亮點,也可使被廢棄的資源得到重新利用。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景觀設計最重要的就是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而大部分的棕地都深受污染,由于長期進行工業作業,甚至是化工作業,導致其場地環境和土壤都帶有一定的有害物質,這種污染長達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都不會消散。因此簡單的拆除重建,種植綠化是不可行的,無法消除場地內部根深蒂固的污染。棕地景觀的設計一定要注重土壤的修復,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治理遭到破壞的工業棕地,使受污染的土地恢復到正常程度。通過藝術化的景觀再生及再開發,協調城市化進程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確保對城市綠地質量有提升作用,從而使得在進行城市化的同時,還能保留原來的生態環境。為周邊居民以及城市發展能夠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實現場地的可持續利用。
可持續性的棕地景觀設計要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城市棕地一般位于城市內部,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使人們越來越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環境,對于棕地的生態保護也是旨在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美好適宜的生活環境,滿足當地居民以及游客的需求。因此,改善現有的污染的工業棕地,帶動城市經濟活力,根據人群市場與市場需求,建立新型的藝術景觀空間,其不僅可以從總體的角度對城市環境做出進一步的改善,還可以讓城市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間接的也可以推動城市經濟的快速增長。
在棕地景觀設計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要恢復與保護場地的生態環境,在場地中種植能夠吸附金屬、化學、工業等污染分子的植物,例如:加拿大楊、大葉黃楊、廣玉蘭、紫荊、法國梧桐等植物都可以進行空氣凈化,吸收有害物體,通過植物的根莖吸附這些有害物質,再進行轉化,將土壤中的有害物質慢慢分解,以達到土壤修復的目的。同時要選用適應當地氣候、水土、環境的植物進行種植,這些植物生長迅速,能夠在短時間內使原本貧瘠的土壤煥發生機,并且能夠很好的適應環境,減少后期的維護成本。除此之外,還可以適當地采用雨水花園設計手段,并引入動物、微生物、鳥類等等,使場地能夠形成一個小型的生態循環鏈。雨水花園可以使場地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循環系統,將雨水收集起來,能夠減少后期的用水成本;微生物可以與植物相互輔助,對土壤進行分解、修復等循環工作,達到場地的生態保護,建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在建筑材料以及鋪裝上也可以使用環保無污染的材料,不對場地進行二次污染。
棕地作為工業發展遺留下來的場地,具有濃厚的工業文化色彩,承載著人們對于工業發展的情感記憶,見證了城市工業發展的變遷,所以該場地空間歷史文化背景的保留以及獨特文化價值的傳承是尤為重要的。因此,棕地景觀在設計時要注重保留其工業文化,不能是一味地拆除重建。對于場地中較為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工業建筑,例如:水塔、冷卻塔、廠房等,可以將其保留,作為景觀設計當中的獨特性建筑,廢物利用,將其改造成具有觀賞、文化、商業等性質的用途。同時對于場地中具有安全隱患,但很有保留價值的建筑可以拆除其危險部分,加固保留其骨架,進行設計再利用,可將拆除的磚渣進行道路鋪設,也可做成工業小品,為整個場地的景觀設計添加亮點。另外,場地中廢棄的一些工業用品、機械等可將其改造成路燈、指示牌、綠化池等,不僅能夠用最小的成本實現場地的新生,還能夠充分展現工業文化,喚醒人們對于工業發展的情懷與記憶,保護與傳承工業文化。
棕地景觀的設計在功能上可以分為很多種,例如:綠地公園、文化創意產業園、工業遺產旅游展覽基地等,作為城市綠地,為周邊居民以及外來游客提供休閑、娛樂、參觀等功能。在進行內部空間設計時要體現其多元化,在場地中設置兒童游樂區、老年活動區、運動健身區等可以為周邊的居民提供一個休閑場地,使周邊的居民在工作之余可以享受美好生活。同時可以利用遺留下來的廠房或建筑打造工業文化展覽館,增加工業風的活動空間,打造文化創意廣場,例如:工業文化博物館、工業風的溫室花園、工業露天咖啡館等功能空間。也可以使場地成為城市的特色名片,讓游客切身體會工業文化發展的歷史,傳承與弘揚城市工業文化。
景觀設計主要是為了人而服務的,棕地景觀的設計也不能例外。在進行棕地景觀設計時,要將建筑、自然、人文融合到一起,場地的生態環境與城市文脈個體需求相互依存,彼此塑造。在景觀設計上可以有意地模糊人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界限,使兩者相互交織,例如:設置親水平臺、花卉植物種植區、露營基地等場地,能夠更好拉近人與自然的親近感。此外,在建筑與自然的設計處理上可以采用植物圍合、上墻等手法,降低工業建筑帶來的冰冷感,還可以用一些廢棄的工業鋼鐵打造花卉小品、爬藤架等,將建筑與景觀趨于融合。利用這些設計手法去營造一個輕松、溫馨、幽靜的場地氛圍,創造自然優美,多元豐富的公共空間活動場地。
工業革命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質的飛躍,但是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土地污染等問題也成了人們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在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棕地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城市的發展。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景觀設計手法運用到棕地修復中可以使棕地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促進城市的持續發展。修復棕地原本的生態環境,保留與傳承特色的工業文化底蘊,將其變成一個城市特色文化名片,喚醒記憶,為城市居民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變廢為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