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婷 喬娜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1)
山西省擁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數量眾多且地域特色鮮明,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館”的美譽①。省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歷史文化資源的載體,從不同側面反映著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生產活動、社會關系及生態環境狀況②,對彰顯三晉地域文化特色、盤活旅游經濟資源、傳承民族文化精神等具有重要意義。在新發展階段,《“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山西省“十四五”時期文化強省戰略等政策文件相繼提出,為全省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加強省域范圍內歷史文化資源整合、加大保護傳承與開發力度、發揮三晉特色文旅資源優勢成為亟待探索的議題。
當前國內關于文物保護單位的研究,多基于宏觀層面探討文物保護單位價值挖潛③、文物保護單位時空分布與影響因素④、文旅資源開發模式⑤、文物管理及制度建設⑥等方面內容。聚焦文物保護單位價值挖潛與文旅資源開發模式的研究,廣泛采用數理統計、ArcGIS空間分析等方法,立足某一類特色資源進行價值解讀或就文物保護單位資源全體進行點狀分級保護,從全域視角探討基于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整合路徑的研究較少,對于指向地方特色的文旅產業高質量開發策略仍需進一步深入。
本文以山西省省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為分析對象,基于文化屬性構建三晉地域特色文化譜系,運用列表分析和核密度分析法識別三晉優勢文化類型和異質性區域文化特色,以整合全域資源要素、挖掘地方特色為出發點,進一步提出聚焦高質量、特色化、活業態的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地方實踐路徑。本文研究完善了山西省以文物保護單位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體系,為促進三晉特色文化內涵挖掘與魅力弘揚提供經驗借鑒,也為地方政府推進特色文化產業活化轉型提供路徑參考。
山西省地處華北地區西部、黃河流域中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境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居于全國前列。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持續開展“重點旅游景區文物保護和環境整治工程”等行動,并發布《山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在系統性保護、立法監督等方面取得突出進展⑦,但目前仍然存在地域文化感知薄弱、文化資源整合力度不足、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同質化傾向嚴重等問題。
本文研究山西省省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矢量數據來源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與國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官方網站的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進行校核,共計1386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8處(統計至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48處(統計至第六批);行政區劃數據來源于測繪院。
1.3.1 列表分析法
運用列舉表格的方式對所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程度等數量關系進行分析思考,旨在尋找規律、辨析差異、揭示相互關系和解決問題。
1.3.2 核密度分析法
運用ArcGIS核密度分析工具對文物保護單位點進行熱點區域可視化探測,反映地理要素在空間上的熱點分布情況及其集聚特征⑧,見公式(1)。式中:h為帶寬(搜索半徑),n為帶寬范圍內的已知點數目(研究樣本個數),k為核的權重函數,x-Xi為密度估值點x到樣本點Xi的距離。fn(x)值越大,表明點分布越密集。
山西省省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是180萬年來三晉社會發展的歷史見證,本文基于各歷史階段人類聚落生活的各類文化形態總結其規律性特征,歸納為城邑建筑文化、根祖文化、民俗文化等八大類別。
城邑建筑文化包括古都名城文化、樓閣文化、橋梁文化、民居文化、讀學文化、墓葬文化六種類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充分展現了古代匠人營城的高超技藝和舊時期士族與百姓的社會生活場景,其反映出的建筑風貌、時代工藝、制度等級等均是研究古代治國營城的珍貴材料。
根祖文化以新舊石器時代文化為典型代表,為研究以西侯度文化、匿河文化、丁村文化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石片文化傳統和以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為代表的原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萌芽提供了珍貴史料。
民俗文化集中體現在戲曲文化方面,山西可謂戲曲文化的搖籃,戲曲藝術歷經元、明、清三朝繁榮發展并流傳于現代,牛王廟元代戲臺被譽為“元代戲臺之祖”,榮河呂祖廟戲臺、城西人民舞臺等文物保護單位均是山西戲臺實物的典型代表。
工匠工業文化包括礦冶文化、瓷文化、工程建造文化、近現代工業文化、航天文化五種類型,時間跨度巨大。社會早期以傳統工業、手工業推動經濟發展,后期以科學技術和高端機器制造為驅動力,從山西機器局舊址、紅旗渠源到長治航空俱樂部舊址,可以看出山西省工業發展的進步軌跡。
名人文化包括忠義文化、儒家文化和天下文化三種類型,忠義文化通過40余處關帝廟集中體現,儒家文化以文廟為代表,天下文化集中展現文化名流廉政愛國、先國后家的高尚情懷。
商貿文化包括鹽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醫藥文化、金融文化五種類型,晉商叱咤商界長達5個世紀,以鹽文化和金融文化最為出名。
戰爭文化包括長城文化和紅色文化兩種類型,前者體現了冷兵器時代山西為防御外敵侵擾而廣筑邊墻、關城的軍事成就,后者以封建王朝終結開啟革命戰爭時代為背景,均體現了山西民眾不畏外敵、愛國愛黨、勇于斗爭的無畏精神。
宗教文化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神話傳說和其他宗教文化四種類型。其中佛教、道教文化影響深遠,民間大量修建寺觀,香火彌漫的三嵕神廟、巧奪天工的應縣木塔、令人稱絕的恒山懸空寺、舉世聞名的云岡石窟等均紀錄了宗教發展的印跡。
梳理三晉文化發展脈絡,根祖文化歷史底蘊最為深厚,坐實山西“華夏文明搖籃”的美譽;工業工匠文化從史前時期延續至今,一脈相承而奠定了后期工業發展的基礎;城邑建筑文化、名人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且歷史延續時間長,是山西省極具優勢的文化類型,其中宗教文化屬性的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占比達47.91%,成為三晉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三晉文化區域發展特征明顯,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屬性不同,核密度格局差異顯著。其中,城邑建筑文化屬性的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廣泛于臨汾市侯馬市、曲沃縣,晉中市平遙縣、介休市,大同市平城區,晉城市澤州縣等地,形成四大板塊;根祖文化屬性的文物保護單位集中分布于臨汾—運城盆地的曲沃縣、侯馬市、翼城縣等地;民俗文化屬性的文物保護單位集中分布于運城市,境內臨猗縣、萬榮縣和鹽湖區現存古戲臺建筑成為重要的戲曲文化遺產;工業工匠文化屬性的文物保護單位集中分布于以工業旅游聞名的大同市;名人文化屬性的文物保護單位在以晉商大院為代表的晉中地區、以寺廟為代表的長治市及以宗祠、墓地為代表的運城市,形成三大高密度區;商貿文化屬性的文物保護單位集中分布于以鹽文化為代表的運城南部地區和以金融文化為代表的晉城東部地區、晉中西部地區;宗教文化屬性的文物保護單位在全省廣泛分布,形成晉城—長治南部地區,太原盆地呂梁、太原、晉中三市交界地區兩個高密核心區;戰爭文化屬性的文物保護單位集中分布在長治市,武鄉縣、黎城縣等均是重要的紅色革命根據地。
以優勢地域文化類型城邑建筑文化、名人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文物保護單位為載體,深入挖掘其文化價值內涵,樹立山西歷史文化資源大省的特色品牌形象。此外,依托全省“一軸兩縱三輻射、四網五橫六樞紐”的綜合交通網絡構架,搭建起歷史文化資源與城鎮建設融合發展的橋梁,促進歷史文化遺產利用與城鎮公共空間、文旅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體化。通過品牌打造與平臺建設,形成主題突出、內涵豐富的省域優勢文化弘揚與發展體系。
結合文物保護單位時空分布特征,合理確定各地級市文化產業發展定位,進一步培育壯大旅游戰略性支柱產業,在弘揚本土特色文化的基礎上,補短板、增體驗、樹品牌,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表1)。以曲藝之都運城市為例,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多、等級高,以戲曲文化為代表的民俗文化一枝獨秀,兼具名人文化和城邑建筑文化特色,可依托榮河呂祖廟戲臺、裴行儉墓、平隴城址等文化載體打造“民俗—名人—名城”的文化體驗游徑,串聯鹽湖區、臨猗縣、萬榮縣等深度文化體驗區,通過策劃蒲劇戲曲演藝、關公故里游賞、虞國古城遺址再會、文物價值研學等項目激活文創、數字化、策展、住宿等多元業態,鑄就新時代三晉藝術文化地標和忠義精神旅游勝地。
本文基于山西省省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化屬性構建三晉地域特色文化譜系,運用數理統計和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方法識別優勢文化類型和異質性區域文化特色,進一步提出歷史文化遺產價值傳承的方向與路徑,完善了山西省以文物保護單位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體系,為彰顯三晉文化內涵、助推特色文化價值轉化活化提供路徑參考。研究主要結論及展望如下:
①山西省省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包含城邑建筑文化、根祖文化、宗教文化等八大類別。
②城邑建筑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為山西省優勢文化類型。
③以品牌打造和平臺建設構建省域優勢地域文化發展體系,以傳承弘揚區域文化特色為核心明確地級市文化產業發展定位,為地方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指明方向。后續保護與開發應結合各地市實際情況展開,在充分彰顯地域文化優勢的基礎上,做大做強文化品牌,不斷加大文創產品的創新與輸出,為盤活文化、旅游、經濟資源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生機。
注釋
①許繼紅.后現代語境下山西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困境與反思[J].經濟問題,2015(11):115-120.
②田小波,胡靜,徐欣,等.歷史時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空分布特征及影響機理[J].經濟地理,2021(1):191-201.
③劉麗華,何軍,韓福文.我國東北地區近代工業遺產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化解讀:基于文物保護單位視角的分析[J].經濟地理,2016(1):200-207;胡娟,朱琳,唐昭沛,等.武漢市文化遺產的社會記憶演化特征:以文物保護單位為例[J].經濟地理,2019(7):225-232.
④周成,柳炳華,張旭紅,等.黃河流域文物保護單位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沙漠,2021(6):10-20.
⑤董潔,梁青芳,楊寧寧,等.河西走廊文化遺址的空間分布及旅游潛力分析[J].甘肅科學學報,2018(6):82-88;杜彬.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遺產資源推動旅游空間建設的思考[J].文化遺產,2021(2):32-41.
⑥黃永林,李媛媛.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J].理論月刊,2022(3):68-78;張杰,龐駿.旅游視野下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常態抗辯:兼論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的制度創新[J].規劃師,2011(11):102-107.
⑦閆琪,侯曉斌.山西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踐研究[J].經濟師,2020(6):148-150.
⑧岳菊,戴湘毅.京津冀文化遺產時空格局及其影響因素:以文物保護單位為例[J].經濟地理,2020(12):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