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力,張辛雨,張馨梅,田紅梅,張微竹
(1.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護理部,四川 南充 637000;2.川北醫學院護理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3.成都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4.川北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0)
2019年10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印發的《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文件)將一流本科課程劃分為以下5類:線上一流課程、線下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社會實踐一流課程[1]。護理倫理學課程組根據課程在本校培養方案中的地位、課程特性及教育部對一流課程的分類,對本課程進行了線下一流課程建設[2]?,F將課程建設情況介紹如下。
1.1打造優質教學團隊 (1)加強護教協同,深化院校合作。學院專任教師定期下臨床,參加臨床科室的查房、病案討論、臨床帶教等工作,防止教學與臨床脫節;定期召開院校教學研討會;定期邀請醫院臨床護理專家參與專任教師備課,進行臨床案例指導,促進護理教學與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2)定期外出培訓,賦能教師團隊。定期送教師參加一流課程建設相關內容的講座和培訓,學習優秀一流課程建設經驗。(3)專家一對一督導,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1.2更新教學理念與課程目標 一流課程目標是育人性與綜合性的統一[3],體現“課程優起來、教師強起來、學生忙起來、管理嚴起來、效果實起來”的綜合目標[4]。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5]上的精神,本次課程設置了如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政目標。(1)知識目標:熟知護理倫理學的理論基礎、規范體系,能闡述護理實踐領域中的倫理原則和基本方法,掌握臨床具體工作中的倫理道德要求。(2)能力目標:能正確運用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原則、規范來指導護理實踐。(3)思政目標: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哲學思想、銳辨思維、良好的人文素養和職業道德觀的優秀護理人才[6]。
1.3整合教學內容,強化思政引領 (1)課程內部重復內容進行整合。如第三章護理倫理規范和第四章護患關系中的倫理道德均有護患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內容,將這部分內容進行了整合。(2)課程與課程間的整合。如將護理科研中的倫理道德與護理研究課程進行整合,將護患關系倫理道德與護理美學與修養課程進行整合,將基礎護理中的倫理道德與護理學基礎課程進行整合,將臨床護理道德與內、外、婦、兒等專業課程進行整合。(3)把課程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密切聯系,注重人生觀、大美德觀、大健康觀、辯證思維和哲學思想的培養塑造[7]。編寫了思政素材庫,通過結合名人事跡、書籍故事、倫理劇影片、典型臨床案例、格言警句等方式充分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力求培養有溫度的優秀護理人才。
1.4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設計 (1)案例貫穿法:如講解第三章護理倫理學的規范體系,上課時教師首先給學生拋出“縫肛門事件”案例,讓學生對案例中護士的行為進行評價,教師對學生給出的意見歸納為2個字:違規。接下來講解第三章具體內容。講解完成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回到案例中,運用倫理原則、規范和范疇的具體內容,完成對案例中護士行為的系統分析。這種方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案例的初始分析和學習倫理知識后的系統分析,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提升對問題的分析能力。(2)翻轉課堂討論法: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每組5~6名。課前將案例和提綱通過學習通平臺發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課堂中圍繞問題組織討論,對案例所涉及倫理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同時引導學生表達其職業觀和價值理念。(3)課堂辯論法:每個班級推選8名學生擔任辯論成員,1名主持人和2名計時計分工作人員,其余學生作為自由辯論應援團,圍繞“是否將實情告知癌癥患者本人”和“晚期癌癥患者應繼續治療還是轉入臨終關懷病房”2個辯題展開辯論,教師最后圍繞辯論過程中的課程知識、職業情感、合作精神、法律意識、哲學問題和國情實事等進行點評總結。(4)臨床調研活動法:教師與各基地醫院各科室溝通協商后,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每組10人左右,讓學生深入臨床各科室圍繞護患沖突常見原因進行深入開放式調查,形成調查報告,分別進行匯報,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教師歸納總結。此教學方法融合實踐育人的社會建構主義理念,注重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科研育人三位一體,將護生帶到醫務工作者、患者面前,提升了護生的共情、溝通、認知、洞察、關懷等能力[8]。(5)情景表演法:課前將倫理情景發給學生做準備,課堂請學生上臺表演,教師根據情景引導學生結合課堂理論進行倫理分析。學生們表示這種方法不僅能夠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學習,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綜合素質。
1.5豐富線上教學資源,編撰護理倫理案例集 課程組依托泛雅學習通在線教學資源平臺,上傳課件和優秀課程資料,在平臺分享經典倫理影視劇和臨床案例供學生線上學習;創建線上作業題庫,客觀題由系統自動批閱,主觀題由學生互改,教師線上答疑解惑;編撰護理倫理臨床案例集并運用于課堂,使學生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培養同理心,提高職業認同感和責任心。
1.6形成性多元考核、全面評價學生綜合素質 采用“平時+期末”綜合考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平時成績構成靈活多樣,如微視頻策劃案及成品、臨床調研報告、課堂表現等,期末考試題型以主觀題為主,減少記憶型試題比例,增加理解型題和臨床案例綜合應用題比例,以達到考核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評估上述教學實踐效果。(1)2018-2022年收集的針對教師授課情況評價:學生評價平均分為95.7分;同行評價平均分為92.6分;督導組評價平均分為95.8分。(2)2018-2022年學生期末總評成績的均值為70.0、73.0、73.0、74.5、77.0分,5年共有8名學生期末綜合成績低于60分。(3)課程結束后,采用自行設計的護理倫理學一流課程建設滿意度調查問卷,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該問卷包括10個條目。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護理本科生對護理倫理學線下一流課程建設的滿意度調查[n(%),n=505]
3.1教法創優創新,學生學習效果滿意 本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本課程的總體滿意度為91.7%。學生認為角色扮演、微視頻展示、情景表演、案例討論、課堂辯論等方式使本來沉悶的教學課堂一下活躍起來了,仿佛整堂課在輕松愉悅的玩樂中就結束了,學生不再有打瞌睡、玩手機的機會,關鍵知識也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就內化于心,輕松掌握了。從學生連續5年的期末綜合平均成績均在70分以上,呈上升趨勢,90.9%的學生認為課程實施措施拓展了他們的學習深度和廣度。課程組根據當下學生的學情特點,只在學習平臺上傳有關課件、分享有關影片、提供相關學習網站等,學習這部分內容不做任務硬性要求,只在課后練習題方面給予任務型提交,當學習壓力減輕之后,反而學生的主動性還提高了,起到了“欲擒故縱”的效果,有91.5%的學生認為線上資源對他們的學習很有幫助。
3.2充分融合臨床實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程的臨床實踐融合體現在課堂案例教學法、課中案例討論、課后臨床調研等方面,尤其是在課后走出校門進行臨床和社會實踐調查的方式深受學生的喜愛,有96.4%的學生認為進行臨床和社會實踐調研活動對學習很有幫助,不僅提升了臨床思辨能力,提高了學習興趣,還激發了他們的科研思維。這種實踐模式不僅鞏固了課堂教學內容,使理論和臨床充分融合,拓展了學生的臨床運用思維,使課堂的教學效果大大提升,還使學生在真實的臨床環境中與患者和醫務工作者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3.3思政元素的充分融入,有利于提高護生的綜合素質 本調查結果顯示,94.9%的學生認為思政元素的充分融入有助于提升個人思政素養和綜合素質。我國護理專業人文課程少于護理教育總課程的12%[9],學生接受人文素養教育的時間有限。護理倫理學屬于專業類人文課程,與思政聯系很緊密,在培養學生政治教育和護理人文素養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在課程中全面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融入職業信念、專業理想等教育[10],有利于對護生進行政治、人格、情懷、價值觀等多方位的培養,以求達到培養出“政治強、哲學通、人格正、情懷深、思維新”的、有溫度的優秀護理人才的目標[11]。
“雙萬計劃”的提出為地方性本科院校內涵式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和新挑戰[12]。怎么用好課堂教學這個渠道實現育人功能最大化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過程[13]。本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還是反映出了一些問題。首先,從學生層面來看,學生反映教學方法多樣,內容豐富,課程很有意義,但是自主學習任務較重,部分內容需要課后完成,如臨床調研、制作微視頻等占用大量休息時間。教師也反映,有些學生作業完成質量欠佳,有只追求數量不追求質量之嫌;在課堂組織方面,案例討論、情景表演等方式不能兼顧所有人,部分學生參與度不高,且在組織策劃上還有待提高。有研究顯示,本科生在學習性投入上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14]。一流課程建設是一個持續向上的過程,今后將圍繞一流課程建設“兩性一度”[15]的基本特征,持續改進,真正實現一流課程的內涵式發展,穩步推進“一人一課一精品”[16]課程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