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輝(長沙市120急救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4)
近年來,急性腦梗死疾病受快節奏生活方式、不合理飲食習慣、吸煙人數增加等多種因素影響,其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且有年輕化傾向,對我國社會公眾的健康構成了極大威脅[1]。該病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可受多種因素影響造成腦組織局部供血障礙,從而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形成梗死病灶,若未能及時接受診治會增加致殘、病死發生風險[2]。當前針對該疾病所采取的溶栓治療能夠及時促使血管開通,利于恢復缺血區域腦組織血流灌注和正常代謝過程,但單獨采取溶栓治療療效欠佳,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常配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藥物進一步提高溶栓治療效果。有效的抗凝治療利于挽救缺血半暗帶細胞,防止遠端小血管微血栓形成,促進側支循環建立,利于改善腦血流,減輕神經功能受損嚴重程度,對于降低患者術后致殘風險具有積極意義[3]。在抗血小板聚集用藥中,阿司匹林應用最為廣泛,其具有良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但單獨應用阿司匹林治療作用機制單一;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應用較多,其是一種新型抗血栓治療藥物,可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促進纖維蛋白溶解酶原大量釋放,利于提高抗血栓作用。兩組藥物聯合應用有助于獲得理想療效。鑒于此,本文以我院2020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流動力學恢復中低分子肝素鈣聯合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方案的應用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開展時間段為2020年9月-2022年9月,實驗對象均為我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共計10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性占比為58.00%(29/50)、女性占比為42.00%(21/50);患者年齡區間范圍在42-76歲,平均(59.63±5.14)歲;起病至入院時間10-24h,平均(13.36±3.25)h;體質量指數18-25kg/m2,平均(22.36±0.46)kg/m2。研究組中男性占比為60.00%(30/50)、女性占比為40.00%(20/50);患者年齡區間范圍在41-77歲,平均(60.34±5.28)歲;起病至入院時間10-24h,平均(13.33±3.27)h;體質量指數18-25kg/m2,平均(22.33±0.45)kg/m2。對比分析兩組的各項資料較為相似,P>0.05。
納入標準:①研究所納入患者經頭顱CT、MRI等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②存在明顯腦功能缺損癥狀患者;③首次發病患者;④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者;⑤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的相關流程及注意事項,并積極配合開展研究,且本次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排除標準:①具有出血傾向者;②合并心源性腦栓塞患者;③存在顱內占位性病變或既往有開顱手術者;④出現顱內動脈瘤破裂者;⑤中途放棄治療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綜合治療,立即建立呼吸通道、靜脈補液,并完成抗血小板凝聚、保護腦細胞、營養神經等對癥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48片)治療,口服劑量100mg,每日1次,療程為2周;接受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規格:0.5ml:5000AXa單位,注射劑)5000U于臍周皮下注射,12h注射1次,連續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總有效率:根據全國腦血管學術會制定標準,分為3個評價指標:①顯效:患者癥狀基本消失,生活可以自理;②有效:同治療前相比,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且生活大部分可以自理,部分需要別人協助;③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2)血流動力學:對比觀察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數據變化,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狀態下外周靜脈血10ml,以3000r/min離心處理后取上層清液,置于無菌試管中使用血流變儀進行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檢測;使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計數;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一氧化氮、血漿內皮祖細胞水平,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3)預后量表評分:應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嚴重程度進行評估,0-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經功能越差;應用Fugl-Meyer簡式量表評估患者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變化,當評分<50分時,表示患者非常嚴重,95-100分之間表示患者恢復情況良好;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總評分100分,生活自理能力與評分呈正相關。
(4)不良反應發生率:記錄患者治療過程中發生胃腸道反應、皮疹、出血不良反應例數,計算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并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8.0進行數據分析,利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血流動力學指標、預后量表評分數據,組間差異性應用t檢驗;利用n(%)表示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組間差異性應用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總有效率差異對比 對比觀察不同治療方案臨床療效差異發現,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2.2 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數據對比 統計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計數、一氧化氮、血漿內皮祖細胞,研究組治療后各項指標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n=50)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n=50)
時間 組別 全血高切黏度(mPa/s)全血低切黏度(mPa/s)血漿黏度(mPa/s)纖維蛋白原(g/L)血小板計數(×109/L)一氧化氮(μmol/L)血漿內皮祖細胞(HP×200)治療前研究組 5.73±1.12 9.96±0.86 2.16±0.45 5.39±0.76 208.26±23.15 55.36±3.43 29.36±2.74對照組 5.76±1.15 9.99±0.85 2.13±0.44 5.36±0.75 208.22±23.13 55.33±3.46 29.33±2.76 t 0.132 0.175 0.337 0.199 0.009 0.044 0.055 P 0.895 0.861 0.767 0.843 0.993 0.965 0.957治療后研究組 3.28±0.75 7.12±1.13 1.43±0.28 2.13±0.19 162.35±15.27 65.28±5.39 39.36±4.15對照組 4.02±0.96 8.62±0.86 1.89±0.34 2.75±0.53 179.36±18.16 60.39±4.73 35.24±3.46 t 4.295 7.469 7.385 7.787 5.069 4.822 5.392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治療方案對患者預后影響 兩組治療后,研究組神經功能缺損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肢體運動功能量表、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神經功能缺損量表 肢體運動功能量表 生活自理能力量表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50 14.28±2.71 6.25±1.76 30.35±3.45 69.38±4.15 40.25±3.41 69.25±4.74對照組 50 14.26±2.77 8.35±2.15 30.33±3.48 48.12±3.96 40.22±3.45 58.26±3.96 t 0.036 5.344 0.029 26.207 0.044 12.582 P 0.971 0.000 0.977 0.000 0.965 0.000
2.4 治療方案對安全性評估影響 觀察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腦卒中疾病是當下危害社會公眾身體健康及增加治療負擔的神經內科常見疾病,其中腦梗死發病率較高,疾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主要與腦部血液供應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及血栓形成密切相關,會導致管腔狹窄、閉塞,血管內皮功能受損,引起腦部局灶性缺血,對患者周圍神經元細胞等產生損害,誘發認知、感覺及運動異常,致死、致殘風險較高。臨床治療腦梗死患者主要以促使閉塞的腦部血管再通、恢復患者腦部功能為主,介入治療與溶栓治療均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單獨采取溶栓治療方案患者的復發風險高,亟須用藥進一步抑制血小板聚集,優化溶栓療效。
阿司匹林腸溶片是既往配合溶栓治療應用的抑制血小板聚集藥物,能夠抑制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速度,通過抑制血小板的釋放反應,進一步阻礙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鈣是臨床預防血栓形成的一種常見抗凝血物質,由普通肝素降解而成,該物質具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及抗凝血酶活性,在急性腦梗死治療中,能夠預防血栓和延伸治療遠端小血管,利于降低疾病復發風險。二者聯合用藥能夠提升抗凝血治療效果,利于改善患者腦部血液循環,促進患者康復[4]。因此研究結果表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該治療方案更具有優勢。
急性腦梗死發病機制為腦部的動脈壁出現病變,導致動脈變窄,血液流動變慢,其血液成分發生改變,血漿黏度增加,會引起血小板花生四烯酸和核苷酸等物質顯著增加,引起血管收縮增強,引發腦梗死疾病,故而在治療過程中可通過觀察患者血流動力學變化評估治療方案的療效差異。本研究中,統計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計數、一氧化氮、血漿內皮祖細胞,結果發現研究組治療后各項指標改善幅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并且研究組神經功能缺損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肢體運動功能量表、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阿司匹林聯合低分子肝素鈣藥物應用治療能夠更好地保護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對于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及改善預后有重要意義。阿司匹林腸溶片主要通過對脂肪酸環氧化酶作用進行失活處理,阻滯血小板中的血栓素來抑制體內組胺、腎上腺素、凝血酶等釋放量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該藥物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因其僅發揮抑制血栓素合成作用,療效較為單一,需要聯合其他治療方案強化機體內血小板抑制功效來改善血流動力學,改善患者預后[5]。低分子肝素鈣是一種新型抗血栓形成的藥物,對血栓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療和預防功效,其能選擇性抑制凝血因子Xa活性,具有較強抗血栓活性作用,能夠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促進纖維蛋白溶解酶原大量釋放,并對優質蛋白溶解過程發揮縮短溶解時間功效,能進一步發揮抗血栓作用,且藥物不會影響血管內皮功能。此外,該藥物還對氧自由基生成具有抑制作用,能夠促使膜結合物質釋放,保護腦神經元、腦組織,利于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得到改善,繼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該藥物采取皮下注射方式給藥,具有起效快、機體吸收效果理想的特點,可充分保障溶栓治療效果,改善血流動力學,預防疾病復發[6]。此外,低分子肝素鈣與普通肝素相比,出血性不良反應有所下降,與阿司匹林腸溶片藥物聯合應用并未增加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利于促進患者病情轉歸。
綜上所述,予以急性腦梗死患者低分子肝素鈣聯合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對于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日常生活管理能力具有積極意義,療效確切,臨床可進一步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