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達,王燕平
(云南華測檢測認證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000)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事關國計民生,是關系到每個居民的“健康工程”,也是全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強化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以及應急處置等職能,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機制等,對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能力建設提出更高要求。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非法添加、濫用食品添加劑等行為仍然存在,食源性疾病事件時有發生。為保障居民“舌尖上的安全”,相關檢測部門應以風險評估工作為抓手,積極探索優化食品安全質量管理策略的途徑。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存在滯后性,可能會對食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等各個環節帶來潛在的危害和風險。①從監測技術和設備的先進性方面來看,部分地區仍然采用老舊的監測技術和設備,其靈敏度、精確度和監測速度都遠遠無法滿足現代食品安全監測的需求[1]。不僅不利于食品安全風險的及時發現,而且可能對食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等環節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得整個食品安全監測體系的效能大打折扣。②從信息傳遞和分享的流程上來看,現有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傳遞機制仍存在問題,監測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可能會有延遲,有的地方甚至缺乏及時和有效的信息傳遞機制。這一問題可能導致整個監管體系反應遲緩,使得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風險發生擴散和升級。③從風險評估體系與食品安全監測體系的銜接方面來說,目前的風險評估體系與監測體系之間的銜接并不理想。風險評估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需要準確、及時的監測信息作支撐,但現實情況卻是兩者之間的信息傳遞和共享存在障礙,無法實現有效銜接。這可能源于風險評估和監測體系之間的標準、流程、平臺等方面的不一致,或者與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有關。這些問題既不利于提升監管效能,又會影響到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業性不足是食品安全質量管理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主要表現在人員綜合素質、方法論和法規約束3個方面。①人員綜合素質。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復雜性需要具備深厚的食品科學、毒理學、統計學等多學科交叉背景的專業人才。然而,部分評估團隊缺乏具備這些交叉學科背景的人才,這不僅會使風險評估的精確度和可靠性受到限制,而且在處理復雜的食品安全問題時,可能會偏離科學客觀地評估軌道,引發錯誤的評估結論,給食品安全管理帶來嚴重風險[2]。②方法論。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不僅需要運用先進的技術和數據分析手段,還需要一套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和流程。但部分地區和機構缺乏統一的行業評估標準和準則,且在風險評估過程中過分依賴某一種技術方法或經驗判斷,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導致評估結果偏頗或缺乏客觀性、可重復性。③法規約束。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作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應當有完善的法規體系進行規范和約束。但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在風險評估方面可能還不完善,一些具體操作細則、行業標準和準則尚未明確,給風險評估工作帶來了較大困擾,使得不同機構在評估過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一致的情況,甚至有可能出現法規盲區,對食品安全產生潛在風險。
①建立全面的法律法規體系。可通過立法明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地位和作用,包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基本原則、方法、程序、標準和要求。例如,設定明確的評估程序,包括從數據收集到風險通報;制定食品安全標準,包括最大殘留限量、添加劑使用量等;提出食品企業的操作要求,包括GMP、HACCP等。同時,還應明確相關部門的責任和職能,包括但不限于風險識別:確定可能的食品安全風險源;風險定量:量化風險的概率和嚴重性;風險評價:評價風險是否可以接受或需要進一步控制;風險控制:實施必要的控制措施以減少風險;風險溝通:將風險信息傳達給相關方,包括政府、企業和公眾等,以及相應的監管措施和懲罰機制[3]。②構建科學合理的風險評估體系和流程,包括明確風險評估的范圍、對象和內容,以及制定風險評估的標準和流程等。相關部門和機構還應在總結前期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建立風險評估體系和流程,并定期開展風險評估的培訓和能力建設。例如,在風險識別方面,應建立食品安全風險庫,將存在潛在食品安全問題的企業納入庫中,并定期更新。在風險評估方面,應根據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風險評估方法,包括多層次、多指標的評價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估方法等。同時,還應制定相應的標準和流程來規范風險評估活動,包括完善風險評估過程中的工作規范、工作程序和技術規范等。③促進風險評估與風險溝通和參與的融合。建立完善的風險溝通機制,包括建立信息公開和共享制度,健全風險評估結果的發布制度,建立風險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制度等。同時建立相應的風險溝通平臺,如針對重大食品安全問題應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公眾發布風險評估結果;建立重大食品安全問題和事件的信息公開和共享機制,接受社會監督;定期召開專家咨詢會,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決策支持。此外,還應明確消費者參與風險評估的權利和責任。例如,應明確消費者參與風險評估的范圍、方式、時間、渠道和要求等;明確消費者參與風險評估的權利和義務以及相應的責任。
食品安全問題已不再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問題,而是涉及全球范圍內的健康和經濟議題。因此,將科技與信息化緊密結合,在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方面展現了極其重要的作用。①食品安全質量管理必須對接最新的科研成果,以便進行準確的食品檢測和分析。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先進技術,可以精確分析食品中的微生物、重金屬、殘留農藥、防腐劑等潛在危險物質。利用近紅外光譜技術可以快速無損檢測食品中的水分、脂肪和蛋白質等成分;通過基因測序和DNA條形碼技術,能夠實現精確的食品來源追溯和真偽鑒別[4]。②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統,該系統可以實時收集、分析和傳輸食品生產和流通的各項信息。例如,利用傳感器網絡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控,通過溫濕度傳感器、GPS定位等技術實時監測食品的存儲、運輸環境,確保食品品質的穩定。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使每一個生產和流通環節的信息都被加密記錄在區塊鏈上,從而增加食品流通的透明度和食品安全風險的可控性,實現食品的全鏈條可追溯。此外,還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算法分析大量的食品安全數據,提前發現潛在的風險,從而采取預防措施。③加強科技創新及實施信息化建設還需要各方的協同配合,如與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對接,以全球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和評估方法為基礎進行食品風險控制。通過采用如蒙特卡洛模擬、貝葉斯網絡等先進風險評估模型,更準確地評估食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因素。例如,采用生物統計學和流行病學方法,結合現場采樣數據和歷史食品安全事件數據庫,構建食品安全風險的概率模型,實現對食品安全風險的量化評估和管理。
培養食品安全專業人才涉及教育體系的優化、企業合作、國際交流以及繼續教育等方面,需要政府、學校、企業和專業機構等多方的緊密合作和共同努力,為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①教育體系的優化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石。這涉及對食品科學、食品工程、食品質量控制、食品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深入教學。在食品科學方面,深入探討食品的化學、微生物學、物理學等基本原理,使學生對食品的性質有深入的了解;在食品工程方面,讓學生理解食品的生產工藝、加工流程、設備操作等內容;在食品質量控制方面,通過培訓使學生掌握各種質檢技術和方法,如傳統的傳感器評價和先進的儀器分析;在食品法律法規方面,使學生熟知食品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和條例,理解企業和消費者的權益。除了傳統的食品學科,還應融合生物學、化學、信息技術等其他領域的知識,為食品安全提供更加全面的技術支持。②企業與教育機構的緊密合作也是提升食品安全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企業可以與高校合作開設校企合作班級,或者定向培養合同班等形式,進行食品安全專業人才的培養。在培養過程中,企業可以提供一線生產實習機會,增加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此外,企業還可以通過贊助、捐贈等方式支持教育機構開展食品安全研究,共同推動食品安全科技創新。③國際交流與合作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食品安全人才的重要方式。可以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資源、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等方式,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同時,還可鼓勵教師赴國外進修學習,學生赴國外交流訪學,拓寬國際視野,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食品安全專業人才[5]。④繼續教育和在職培訓是確保食品安全人才長期成長的保障。通過設立食品安全專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等,鼓勵食品安全人員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此外,政府、企業和專業機構還可以聯合舉辦各類食品安全培訓班、研討會等,及時傳播食品安全最新知識、最新技術、最新法規,確保食品安全人才的知識和技能始終處于前沿狀態。
綜上,在食品安全質量管理的過程中,風險評估具有重要作用,它在對食品安全進行評估的基礎上,能夠及時發現和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為更好地促進我國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水平的提高,相關部門應加大對風險評估工作的支持力度,積極制定科學合理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同時加強科技創新,推動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設,培養專業人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和完善,不斷提升我國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