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鵬
(山西博物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祭孔是對孔子的悼念與祭拜活動,是我國與其他東亞地區及海外華人的傳統。在祭孔大典上,人們會穿戴統一的特制服飾,進行專業的樂舞表演及上祀、奠帛、讀祝文、三獻、三拜九叩大禮等祭拜儀式。祭孔帽即為祭孔活動中必備的服飾之一,本次保護修復的黑色素緞祭孔帽,由于保存不善,致使文物整體遍布塵土,且由于內部支撐斷裂、變形導致其整體變形嚴重,無法保持原貌。為使文物恢復原貌,通過前期病害調查與科學檢測分析,探討了其病害狀況、形制及材質。在此基礎上遵循文物保護修復原則,以傳統針線法加固了黑色素緞祭孔帽,并取得了良好的修復效果。
黑色素緞祭孔帽為山西博物院藏品,年代為民國。帽高10cm,覆板長31cm、寬22cm,帽圓周長55cm,絳繩長57cm。帽面為黑色素緞,帽內襯為黑色斜紋棉布,內有厚度為0.2cm的紙板作為支撐,但由于年代久遠,加之保存不善,支撐紙板已經斷裂成幾截,失去了支撐作用,因此導致文物整體變形嚴重。此外,文物整體灰塵遍布,且有幾處較大破裂。
黑色素緞祭孔帽保存狀況較差,由于年代久遠加之保存不善,整體塵土污染較重,大量塵土遍布于整個文物表面并滲透到了織物的纖維中。在帽圓和帽頂縫合處有幾處較大破裂。在織物與支撐板摩擦受力較大的地方出現經緯缺失的病害。由于文物內部支撐物為紙板,隨著紙板的斷裂、變形,導致文物整體變形嚴重,無法保持原貌(圖1)。

圖1 黑色素緞祭孔帽現狀
本次保護修復中,我們采用手持式電子顯微鏡(AM3011,中國臺灣,Dino-lite)對文物織物結構進行了檢測分析,結果顯示:黑色緞面為八枚三飛緞組織;帽內頂上黑布為“一上三下”斜紋組織;黑色絳繩由四股黑線編織而成,織物組織結構如圖2。每股黑線由十根線組成,其中每根線又各自有兩根紗線加“Z”捻而組成。織物的密度、捻向、捻度詳見表1。

圖2 織物組織結構

表1 織物經緯線詳情表
此次樣品選取已經脫落的纖維或織物背面的線頭等進行纖維鑒定。用顯微鏡(BX53,日本,OLYMPUS)對選取樣品的橫截面、縱截面進行觀察,檢測結果顯示:帽面經、緯線和絳繩的材質均為蠶絲;帽內頂上斜紋布經、緯線及所有縫線的材質均為棉。
由于此文物強度較好,主要病害為整體塵土污染較重,內部支撐體斷裂、變形嚴重,導致文物整體變形嚴重,還有幾處較大破裂。根據文物保護修復原則,結合文物的保存現狀,確定先對文物進行除塵、更換內部支撐體,再以傳統的針線織法對此文物進行修復加固。
選擇紡織品補配材料的原則是既能夠加固織物又不能使其變硬或是效果變化很大,選擇的補配材料要與修復對象相匹配。經調查,該文物殘缺的地方并不多,僅帽面局部有幾處小洞,但其內部支撐體需要全部更換,因此,本次保護修復中我們需要準備帽面殘缺補配材料、內部支撐板、繡線以及帽襯制作材料等。經檢測,此文物帽面為蠶絲材質的八枚三飛緞組織,因此其殘缺處需用同樣組織的材料及繡線在染色后進行補配;內部支撐板我們更換為相似厚度及硬度的無酸紙板制作的支撐板;縫線同樣選用棉線;帽襯的制作材料選用棉布,內部填充物選用珍珠棉。
文物已在山西博物院進行環氧乙烷熏蒸消毒,環氧乙烷、二氧化碳混合氣體消毒(3∶7),熏蒸溫度37℃,熏蒸時間20h。
5.2.1 斑點試驗
選取帽圓內側一處作為試驗對象,用棉棒蘸去離子水進行斑點試驗,觀察是否有褪色現象,多次試驗后,發現該文物有褪色現象。由于此文物的污染主要為塵土污染,材料又容易掉色,雖然清洗可以更徹底地清除文物中的污染物,但會有褪色風險,影響文物原貌。根據最小干預原則,在本次保護修復過程中,我們放棄清洗,只進行物理除塵。
5.2.2 除塵
第一步羊毛刷除塵:用羊毛刷對文物進行除塵,除塵時注意用力適當,要順著經線朝一個方向進行除塵,這樣可避免損壞纖維,并有效地將滲入纖維組織中的塵土清除掉。如此反復,將文物正面、反面各除塵四次。
第二步低壓吸力除塵器除塵:經過羊毛刷除塵后,文物的大部分塵土已經被清除掉,但由于羊毛刷在除塵過程中,本身也會對文物造成二次污染,所以會造成除塵工作并不徹底,因此我們選用低壓吸力除塵器進行更進一步的除塵工作。
由于黑色素緞祭孔帽的皺褶較多,且在損害處需要加襯,為保證縫合時兩層不會出現較大的偏差,所以在修復前需要先對文物和背襯進行平整。將清洗后的文物平鋪在工作臺上用鉛塊壓置,防止背襯縮水,保持在半干的狀態下進行平整。破洞處先用鑷子將經緯線梳理好,然后用磁塊壓住。
本次保護修復中的染色劑采用了化學染料,主要是黑色襯布、黑色絲線和黑色縫線的染色。染色效果要求與原件顏色整體統一,將襯布染好色后,再對其進行化學做舊處理。
針線修復法是一種純粹的物理修復方法,具有可再處理性,即修復部位的材料在將來必要時可拆除,從而恢復文物的原狀。本次保護修復中主要采用針線加固法將文物破裂、破損以及織物強度薄弱、需要補襯的地方全部進行補襯加固,再在帽面顯眼的地方用長短針刺繡的方法將需要補全的地方全部進行加固補全。本次保護修復中共用到了回針、鎖邊針、鋪針和繚針四種針法。回針針腳互相連接,正面類似縫紉機機縫的針跡,反面針跡相互重疊,其線跡總長度為正面的兩倍,回針因其穩定性較好、縫合后的部位不易出現滑動,所以在此文物中用于襯布的固定以及內襯的縫合處。而鎖邊針正反面線跡相同,主要用于衩口的固定、經線的固定、邊緣的加固等,此文物中主要用在破損處邊緣部位的修復上。鋪針較其他針法的作用力相對均勻、柔和,可使修復的部位與周邊受力相協調,因此鋪針在本次保護修復中主要用于經緯線缺失和纖維起毛處的加固。繚針常用于織物卷邊的固定或兩塊卷邊織物的水平連接,這種針法的優點是從正面看不出針腳,在本次保護修復中主要用于帽圓與帽頂縫合處以及珍珠棉填充好之后的內襯收口處。
5.6.1 文物內部支撐紙板的制作
由于時間久遠、保存不善,原文物的內部支撐紙板全部斷裂成幾截,無法起到支撐作用,導致文物變形嚴重。因此,此次保護修復中我們決定使用與原來支撐紙板相同厚度的無酸紙板重新制作內部支撐,最大限度還原文物原貌。
具體步驟:①用無酸紙按照文物原尺寸裁剪覆板、帽圓支撐板。②將裁剪好的覆板塞進帽頂內進行平整。③將塞進覆板的帽頂與帽圓縫合,并制作帽圓支撐板,接著將制好的帽圓支撐紙板小心塞進帽圓內。④按照原工藝固定帽圓與支撐板。用糨糊先將帽頂圓形棉布貼上,然后在帽圓內側安裝一圈支撐板,最后用漿糊將帽圓內側的上端固定于帽圓支撐板上。本次保護修復完全按照原工藝進行的制作(圖3)。

圖3 文物內部支撐紙板
黏合糨糊的制作:稱取10g花椒,加入200ml的去離子水,置于電爐上熬制30分鐘,冷卻后制得花椒水;然后稱取20g富強粉,加入80ml的花椒水,置于電爐上熬制10分鐘,制得黏合糨糊。黏合帽頂后縫合帽圓,先將帽頂圓形棉布貼上,在此位置內部安裝一圈支撐板,接著均勻涂抹糨糊將帽圓和支撐板黏合在一起。最后用磁塊和分量適中的薄木板平整。黏合帽頂過程如圖4所示。

圖4 黏合帽頂過程
5.6.2 帽襯的制作
根據帽子帽圓尺寸,用染好色的內襯布裁剪出其上下底蓋和側面,剪同等大小的硬紙板作為支撐,然后將其縫合,應注意剪裁時要預留縫合空間。中間塞珍珠棉至可以撐起為適。帽襯制作完成如圖5所示。

圖5 帽襯
通過對黑色素緞祭孔帽的科學保護修復,該文物基本消除了不穩定性病害,恢復了原貌,最大限度地展現了其原有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修復后黑色素緞祭孔帽效果如圖6所示。

圖6 修復后黑色素緞祭孔帽效果圖
近年來,對于祭孔文化的研究較多,但對于祭孔服飾特別是祭孔帽的保護修復過程研究較少,本文詳細分析了黑色素緞祭孔帽的材質、形制及具體的保護修復過程,以期為今后此類文物的保護修復作一個參考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