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強田華麗吳玉鈞李銳辛麗娜嚴洲芬楊振媚陳小聰
(1.梧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檢測中心,廣西 梧州 543002;2.廣西泰格瑞科技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7;3.廣西智標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7;4.廣西—東盟食品檢驗檢測中心,廣西 南寧 530025;5.蒼梧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廣西 梧州 543116;6.廣西益譜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7)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茶有著“國飲”之美稱,因其獨特的口味及保健功能等備受青睞[1,2]。如今,茶話題是人們日常交流必不可少的,許多人不僅喜歡談茶,更喜歡品茶。茶葉中含有多種人體所必需的常量元素與微量元素,如鉀、鈣、鎂、鋇、鉻、銅、鐵等[3],飲茶有助于保持身體健康,因此喝茶代替喝酒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茶葉的品質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4-7]。土壤的質量安全直接影響茶葉的品質,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工農產業中的有害金屬不斷累積,污水、廢氣的肆意排放,導致土壤中有害金屬積累到一定程度,茶樹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從土壤中吸收必需和非必需元素,從而也造成土壤中重金屬往茶樹的遷移和富集[8]。有研究表明,人們長期飲用含有重金屬的茶葉會使得重金屬在人體累積,從而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9]。毛茶是由鮮茶葉采收后經篩、切、選、揀、炒的反復操作工序制作而成,可見土壤中有害金屬的含量對鮮茶的質量安全有著重大影響,鮮茶在加工過程中也會影響毛茶的金屬含量。
本研究通過對廣西梧州市16個六堡茶園土壤中As、Hg、Pb、Cd、Cr、Cu、Zn和Ni,鮮茶中Se、As、Hg、Pb、Cd、Cr、Fe、Cu、Zn和Ni和毛茶中Se、As、Hg、Pb、Cd、Cr、Fe、Cu、Zn和Ni的含量測定,研究分析了土壤、鮮茶和毛茶金屬等元素之間的關聯性,以及金屬等元素之間對茶葉吸收重金屬的相互影響,為今后更深入研究六堡茶園土壤、鮮茶和毛茶提供基礎科學依據,對規劃和建設綠色、生態茶園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廣西梧州市主要茶葉種植區的分布,選取蒼梧縣、藤縣、岑溪市、長洲區共16個規模典型茶園茶廠進行土壤、鮮茶和毛茶采樣。
采用梅花5點法、蛇形法等方法分點采樣,具體方法根據地貌確定,每個分點采集0.5kg混勻,混合土樣過多時,采用4分法縮分至1kg左右,置于雙層樣品袋中并貼好標簽;在采集土壤樣品相對應的區域采集鮮茶樣品,用密封袋保存并貼好標簽;毛茶在茶園相對應的茶廠中隨機抽樣,密封袋裝好并貼好標簽(樣品量不少于500g)。
將自然風干的土壤樣品壓碎,去掉雜質后過10目尼龍篩。取適量經粗磨后的樣品置于研缽中繼續研磨,過100目(孔徑0.149mm)尼龍篩后保存于棕色玻璃瓶中待測。鮮茶采樣后于電熱恒溫干操箱105℃殺青后70℃烘干、植物干粉研磨機粉碎后裝瓶待測;毛茶用研磨機粉碎后裝瓶待測。
土壤樣品中金屬含量(As、Hg、Pb、Cd、Cr、Cu、Zn和Ni)按照國家標準GB 15618-2018進行測定;茶葉中金屬含量(Fe、Cu、Zn)按照國家標準GB/T 30376-2013進行測定,茶葉中金屬含量(Se、As、Hg、Pb、Cd、Cr、Ni)分別按照國家標準GB 5009.93-2017第一法、GB 5009.11-2014第1篇第二法、GB 5009.17-2021第1篇第一法、GB 5009.12-2017第一法、GB 5009.15-2014、GB 5009.123-2014、GB 5009.138-2017進行測定。
本研究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IBM SPSS Statistics 22統計軟件對茶園土壤、鮮茶和毛茶金屬元素的檢測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及評價。
土壤樣品中As、Hg、Pb、Cd、Cr、Cu、Zn和Ni含量的測定分析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各元素平均含量分別為As(25.324mg·kg-1)、Hg(0.089mg·kg-1)、Pb(31.553mg·kg-1)、Cd(0.030mg·kg-1)、Cr(68.906mg·kg-1)、Cu(14.786mg·kg-1)、Zn(34.156mg·kg-1)、Ni(21.499mg·kg-1),對比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這8種元素的平均含量遠遠低于風險篩選值,但As的最大值達71.770mg·kg-1已超過風險篩選值40mg·kg-1。說明盡管廣西梧州市六堡茶園的土壤重金屬污染風險較低,但仍存在個別茶園某種金屬污染物超標現象,因此特別需注意As含量,對超標的茶園要進一步加強監測。

表1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和土壤金屬含量分析
變異系數(Cv)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人為活動強度情況[10],分級標準:Cv<10%為弱變異,10%≤Cv≤30%為中等變異,Cv>30%為強變異[11,12]。土壤樣品中Pb和Cr分別為16.43%和29.56%,屬中等變異,表明元素含量基本穩定,As、Hg、Cd、Cu、Zn和Ni的變異系數超過30%,說明這些金屬在不同土壤中含量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初步估計與不同土壤理化性質有較大差異相關。其中Cd的變異系數最大,為110%,已超過100%,說明離散程度大,有可能受外界影響比較大。
鮮茶樣品中Se、As、Hg、Pb、Cd、Cr、Fe、Cu、Zn和Ni含量的測定分析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各元素平均含量分別為Se(0.007mg·kg-1)、As(0.011mg·kg-1)、Hg(未檢出)、Pb(0.061mg·kg-1)、Cd(0.008mg·kg-1)、Cr(0.904mg·kg-1)、Fe(22.094mg·kg-1)、Cu(0.279mg·kg-1)、Zn(8.914mg·kg-1)、Ni(0.901mg·kg-1),按照NY/T 288-2018綠色食品 茶葉、NY 659-2003茶葉中鉛、鎘、汞、砷及氟化物的限量要求以及GB 2762-202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等國家和行業標準,As、Hg、Pb、Cd、Cr、Cu 6種元素含量均符合標準中金屬污染物的限量要求。

表2 鮮茶金屬檢測限量標準和含量檢測分析結果
除Fe、Zn的變異系數分別為17.29%、18.93%屬中等變異外,其余金屬均為強變異,其中Se、As、Pb、Cr的變異系數分別為142.86%、272.73%、152.46%、179.42%,已遠遠超過100%,說明離散程度非常大,有可能是受六堡茶品種差異、采摘及保存過程中的相關因素影響比較大。
茶樹在生長過程中不斷吸收外界的各種物質,其中通過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屬從而導致茶葉重金屬富集,通過富集系數來檢驗茶葉對土壤中重金屬的富集能力[13]。從鮮茶對土壤的7種金屬的富集能力來看,富集系數由大到小為Cd(0.267)>Zn(0.261)>Ni(0.042)>Cr(0.013)>Pb(0.002)>As(0.001),富集系數均小于1,其中對Cd的富集系數最高,說明梧州市茶園土壤中Cd元素的生物可吸收態含量較高,也說明鮮茶對Cd元素有比較高的富集能力;而富集系數最小的為Pb和As,可初步得知,該區域土壤的Pb和As含量較低(相較于風險篩選值),受污染程度較小。土壤鉛主要有2大來源,自然來源,來自成土母質;人類生活來源,主要來自于采礦冶煉、燃煤、汽車尾氣、電池制造等工業排放,還有農藥化肥施用等[14]。周國華等[9]對安溪茶園土壤與鉛含量關系的研究表明,單純從土壤中吸收至茶葉的鉛,大多數不會造成茶葉中鉛超標。
毛茶樣品中Se、As、Hg、Pb、Cd、Cr、Fe、Cu、Zn和Ni含量的測定分析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各元素平均含量分別為Se(0.036mg·kg-1)、As(0.016mg·kg-1)、Hg(未檢出)、Pb(0.185mg·kg-1)、Cd(0.035mg·kg-1)、Cr(0.637mg·kg-1)、Fe(124.269mg·kg-1)、Cu(13.963mg·kg-1)、Zn(30.725mg·kg-1)、Ni(3.666mg·kg-1)。從表3可以看出,毛茶中As、Hg、Pb、Cd、Cr、Cu 6種元素含量同樣沒有超過上述標準中相關金屬等污染物的限量要求,對照表2鮮茶樣品中元素含量,除Cr外,其他8種金屬等元素在毛茶中的含量均高于鮮茶中對應的元素含量,說明鮮茶在炒制烘干等環節對金屬等元素的含量均有較大影響,特別是Fe及Cu的含量顯著增加,可能與普遍使用的銅鐵類器具炒制加工毛茶有關。

表3 毛茶金屬等元素檢測限量標準和含量檢測分析結果
除Cu、Zn的變異系數分別為17.19%、15.22%屬中等變異外,其余金屬均為強變異,As的變異系數最大為162.50%,說明毛茶中As元素受局部污染源影響明顯,空間差異性顯著。
對茶園鮮茶中Se、As、Pb、Cd、Cr、Cu、Zn、Ni和土壤中As、Hg、Pb、Cd、Cr、Cu、Zn、Ni的檢測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從表4可以看出,除鮮茶中的Cu與土壤中的Zn和Ni呈顯著正相關(P<0.05),相關系數分別為0.516和0.611,其余7種金屬與土壤中的金屬元素含量之間不具有顯著相關性。一般相關性強,鮮茶和土壤中重金屬元素來源較單一且穩定,相關性弱則鮮茶和土壤中重金屬元素來源多且不穩定,可能受到人類活動影響。

表4 鮮茶與土壤中金屬等元素的相關性分析
對茶園鮮茶、毛茶中金屬等元素As、Pb、Cd、Cr、Fe、Cu、Zn、Ni、Se的檢測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從表5可以看出,毛茶中Se與鮮茶中Fe,毛茶中Fe分別與鮮茶中Cd、Fe、Zn之間均呈顯著相關性,其中毛茶中Fe與鮮茶中Fe呈正相關,其他呈負相關(P<0.05);毛茶中Se與鮮茶中Se和Zn之間,毛茶中As與鮮茶中Cu和Ni之間均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毛茶中Ni與鮮茶中Pb之間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毛茶中Pb、Cd、Cr、Cu、Zn與鮮茶中金屬元素含量之間不具有顯著相關性。

表5 毛茶與鮮茶中金屬等元素的相關性分析
對毛茶中金屬等元素和鮮茶中金屬等元素含量具有極顯著相關性(P<0.01)的進行回歸性分析,采用線性回歸模型初步進行擬合,擬合方程及線性相關系數如表6所示。從表6可以看出,鮮茶中Se和毛茶中Se的R2值為0.4863;鮮茶中Pb和毛茶中Ni的R2值為0.5005;鮮茶中Cu和毛茶中As的R2值為0.6788;鮮茶中Zn和毛茶中Se的R2值為0.3946;鮮茶中Ni和毛茶中As的R2值為0.4225,線性擬合度較佳,變量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

表6 毛茶中金屬含量與鮮茶中金屬含量的極顯著相關性
本研究中,土壤中8種元素平均含量均符合GB 15618-2018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的限量要求,僅有1個茶園的土壤樣品As含量(71.770mg·kg-1)超過了風險篩選值,說明整體上茶園土壤金屬污染風險低,土壤環境質量有保障。鮮茶及毛茶中As、Hg、Pb、Cd、Cr、Cu元素平均含量均符合NY 659-2003、NY/T 288-2018以及GB 2762-2022 等國家和行業相關標準中茶葉金屬污染物的限量要求,總體上看鮮葉、毛茶金屬污染為低風險,但今后仍需要進一步加強風險監測,特別對于個別超標茶園及超標元素的質量安全管控。
土壤樣品與鮮葉樣品中金屬等元素含量的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茶園土壤與鮮葉中各元素含量總體來相關性不顯著,只有鮮茶中的Cu與土壤中的Zn和Ni呈顯著正相關(P<0.05),相關系數分別為0.516和0.611,其余7種金屬與土壤中的金屬元素含量之間不具有顯著相關性,這可能與不同茶園土壤理化性質、土壤元素背景值、六堡茶不同品種的富集能力、各茶園的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情況以及采收、儲運環節等因素影響有關。因此,土壤污染風險要與茶葉污染風險進行協同監測,才能更好地確保茶葉產品的質量安全。
毛茶與鮮茶各元素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毛茶與鮮茶中元素間關聯性復雜,如毛茶中Se與鮮茶中Fe,毛茶中Fe分別與鮮茶中Cd、Fe、Zn之間均呈顯著相關性;毛茶中Se與鮮茶中Se和Zn之間,毛茶中As與鮮茶中Cu和Ni之間均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但毛茶中的Ni與鮮茶中的Pb之間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而毛茶中Pb、Cd、Cr、Cu、Zn與鮮茶中金屬元素含量之間則不具有顯著相關性;這些可能與炒制加工過程中發生的元素間發生復雜的相互作用、存在外源污染等因素影響有關,因此,只有對某特定的風險因素(污染物超標)開展專題深入試驗研究,才能明確風險緣由從而規避質量安全風險。
毛茶與鮮茶元素平均含量的比較結果表明,除Cr外,其他8種元素在毛茶中的含量均高于鮮茶中對應的元素含量,說明鮮茶在炒制烘干等環節對金屬等元素的含量有較大影響,特別是Fe及Cu的含量顯著增加,可能與普遍使用的銅鐵類器具炒制加工毛茶有關,因此,值得注意并加強茶葉加工過程的質量安全風險分析研究。
土壤、鮮葉、毛茶中相關元素變異系數研究結果表明,如土壤中Cd,鮮葉中Se、As、Pb、Cr,毛茶中As的變異系數均大于100%,特別是As在鮮葉及毛茶中分別達到了272.73%、162.50%,說明這些元素的離散程度都很大,空間差異性顯著,有可能受外界因素影響比較大或者受局部污染源影響比較明顯。
鮮茶中Se和毛茶中Se,鮮茶中Pb和毛茶中Ni,鮮茶中Cu和毛茶中As,鮮茶中Zn和毛茶中Se,鮮茶中Ni和毛茶中As線性擬合度較佳,變量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