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韋鈺鄧一榮向萍劉麗麗林龍勇馬嬌陽
(1.西南林業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環境修復與健康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4;2.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廣東省污染場地環境管理與修復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045)
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傳統礦產資源開采活動所帶來的經濟收益持續下降,且對礦區及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損傷,主要表現為周邊流域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根據國內外相關經驗,土壤污染采取治理修復、源頭控制、風險管控措施,其成本投入比約100∶1∶10[1]。因此,通過進一步嚴格耕地土壤污染源頭防控,降低糧食等農產品中重金屬超標風險,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的環境效益[1-6]。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專欄15“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工程”的03節“土壤污染防治與安全利用”中明確提出,在“十四五”期間,要以化工、有色金屬行業為重點,實施100個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項目。[7]我國土壤污染環境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夯實基礎、突出重點、扎實推進。在土壤污染源頭預防、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監管能力建設等方面探索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模式,逐步建立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技術體系。當前,中國土壤污染防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經濟社會綠色轉型要求最大程度減少“增量”污染產生[1,6,8-13]。本研究通過對場地內尾礦、土壤和地下水開展調查和風險評估,確定研究區內土壤污染風險,結合實際情況研究確定可行的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對策,保護研究區內部及下游耕地土壤環境質量。
研究對象為我國南方某礦產采選場地,主要進行浮選法選銅、選鉛、選鋅作業,由于各種原因,現在已經停產許久,部分設備已經拆除,現場遺留有廢水、廢礦渣,由于沒有規范管理,廢礦渣堆放較為隨意,尾礦庫利用山谷地帶堵截而成,沒有進行規范化設計。對周邊地區存在較大的環保安全隱患。項目所在地處于較高地勢,為3個山頭包圍,西北地勢最高,西南地勢最低,地表水與地下水均由3個山頭匯集后向西南側山谷方向流動。
地塊西南側有溝渠,該溝渠水量隨季節變化,受地形影響徑流較快,最終排泄于下游低洼溝谷,由河谷集成地表徑流排泄,最終匯入下游河流。下游分布有農田,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該河流為下游農田灌溉水源,該企業遺留的大量廢水和尾礦渣,日積月累,廢水和尾礦渣通過地下水溢流到周邊地區,造成重金屬污染,存在較大環保安全隱患。本研究從保護周邊環境的角度出發,通過查明區域污染狀況,提出耕地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建議。

圖1 研究區地形圖
根據《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監測技術導則》(HJ 25.2-2019)以及其他技術規劃的要求,以判斷布點法為主的方式進行點位布設。在研究區內按共布設6個土壤點位,采樣最大深度均為7~8m;2個礦渣采樣點,采樣深度為0~1m;1個水質采樣點。土壤樣品監測鎘、鉛、銅、鋅、砷、汞、總鉻、六價鉻、鎳等重金屬指標,共計9項;水體樣本則測試懸浮物、COD、BOD5、氨氮、總鉻、六價鉻、銅、鎳、鉛、鋅、鎘、砷、汞等指標,共計13項。現場采集的所有樣品均置入貼有標簽的專用樣品瓶或者樣品袋中,所有樣品均添加了適當的樣品保護劑。裝瓶后的樣品裝入始終貯在恒溫冷藏箱中直至樣品到達實驗室。實驗室質量控制的主要內容包括運輸和實驗室空白樣、現場密碼和實驗室平行樣、加標樣回收率和質控樣,并由實驗室完成質控工作。

圖2 調查點位布設圖
土壤與尾礦渣中的篩選值采用《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36600-2018)中第2類用地的標準,廢棄的尾坑庫積水、各個精礦池積水,均可能溶出較多重金屬。考慮到項目附近深坑水仍作為農業灌溉用水,將以《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中V類水質標準評估尾礦庫中積水水質現狀。采用Excel 2016進行統計分析,并使用ArcGis 10.0進行圖件繪制。
項目所在地全廠區內土壤不同程度的受到重金屬污染,其中整個廠區各個深度的土層的重金屬六價鉻、砷、鋅、鉛、汞超標,其中砷超標率高達50%,最大超標倍數2.1;鋅超標率19.5%,最大超標倍數2.1;鉛超標率11.5%,最大超標倍數1.7;六價鉻超標率3.8%,最大超標倍數10.4;汞超標率3.8%,最大超標倍數10.7。研究區內砷、鉛、鋅超標土層深度分布在2~8m,表明這2種重金屬污染物已經向深層擴散。
由于企業關停已久,尾礦庫內的廢渣與土壤已經混在一起,本次工作使用土壤質量標準對進行廢渣評價,其中砷最大超標倍數6.6、鋅最大超標倍數7.2、鉛最大超標倍數2.1。
此次評估過程中采集尾礦庫中積水水樣1個,檢測結果表面水體中氨氮、銅、鎳、鉛、鎘均超標,其中鎳、鎘超標嚴重,超過10倍,表明尾礦庫中重金屬溶出性非常高,氨氮超標則是受現場施工或是浮選藥劑丁胺黑藥的影響。

表1 土壤監測結果統計

表2 廢渣監測結果統計
總體來看,整個廠區各個深度的土層的重金屬砷、鋅、鉛、汞均有超標,其中鋅的主要超標深度為2~6m,鉛的主要超標深度為2~8m,砷的主要超標深度為0~8m,汞在3.2m處出現超標。可見,不同污染物在不同區域和不同深度上存在一定差異。

表3 地表水監測結果統計
對地塊中超標重金屬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地塊健康風險評估結果如表4所示,其中六價鉻的致癌風險為1.11E-05,危害商為5.05E-02;砷的致癌風險為8.93E-05,危害商為1.84E+00;鋅的危害商為7.75E-03;汞的危害商為6.95E-01。可見,砷的致癌風險及砷、銅、汞的危害商高于可接受水平,對接觸地塊土壤的人群的健康產生威脅。

表4 健康風險評估結果(不含鉛)
經IEUBK計算,整個兒童期內,血鉛濃度的平均值為3.31μg·dL-1,血鉛濃度高于10.0μg·dL-1的概率為95.13%,高于5%的可接受水平。
根據上述污染物空間分布特征分析與污染物環境健康評價,最終確定砷、鉛、鋅、汞風險高于可接受水平,需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從而進一步嚴格耕地土壤污染源頭防控,降低土壤重金屬超標風險。
探究對象的土壤不同程度的受到重金屬污染,其中整個廠區各個深度的土層的銅、砷、鋅、鎘、鉛不同程度超標,但鑒于研究區為廢棄山地,不具有開發價值,僅需防控其污染遷移,建議采用配套截水渠工程配合“植物群落體系-生態攔截帶-人工濕地系統”的多級生態風險防范技術模式。
探究對象的尾礦庫積累有大量的尾礦渣,鉛鋅礦尾礦渣屬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直接固化難度較大,結合調查檢測結果礦渣中重金屬濃度較高,根據國內外研究實際情況,現已經有國內選礦廠自行組建水泥廠以消化鉛鋅礦浮選后的尾礦渣,研究對象附近有多家大型水泥廠,建議采用水泥窯協同處置方式處置尾礦庫中的尾礦渣。
探究對象的尾礦庫積累大量廢水,根據樣品檢測結果,氨氮及重金屬含量較高,需進行無害化處理。建議在現有尾礦庫為基礎,適當改造,建設一個尾礦庫重金屬積水處理的臨時設施,將積存的含重金屬廢水統一收集后,通過兩級反應、絮凝、沉淀,使重金屬離子等污染物得以去除,處理后的清水pH調至中性后,外排至下游人工濕地系統,統一收集廢水處理后產生的污泥和尾礦庫沉淀底泥,通過異位固化穩定化處理,從而有效去除研究區現有積存廢液的環境風險。

圖3 不同深度土壤重金屬含量變化
項目所在地全廠區內土壤不同程度的受到重金屬污染,其中整個廠區各個深度的土層的重金屬六價鉻、砷、鋅、鉛、汞超標,研究區內砷、鉛、鋅超標土層深度分布在2~8m,表明這2種重金屬污染物已經向深層擴散。研究區內廢渣中砷、鉛、鋅的不同程度超標。此次評估過程中采集尾礦庫中積水水樣1個,檢測結果表面水體中氨氮、銅、鎳、鉛、鎘均超標,表明尾礦庫中重金屬溶出性非常高,氨氮超標則是受現場施工或是浮選藥劑丁胺黑藥的影響。
研究區內存在土壤、廢渣、廢水三重污染,下游有河流與農田等敏感受體,屬于典型土壤污染源頭。本研究通過系統識別研究區內重金屬污染問題,制訂“風險管控”這策略,擬重點完成現有重金屬污水安全處理、積存礦渣、污泥無害化處置,清除地塊最為急迫的環境風險源,然后再配套截水渠工程、通過“生態恢復-生態攔截-人工濕地系統”多級生態屏障技術防止重金屬向周邊環境擴散,實現對地塊未來環境的風險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