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蕾 滕謙 文俊程 沈佳慶
(桂林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廣西 桂林 541006)
稻漁綜合種養是一種典型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將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有機結合,利用生物互惠和資源互補利用等生態學原理,構建稻漁共作輪作系統,在水稻穩產前提下,產出優質無公害水產品,大幅提高稻田綜合經濟效益,保護和改善稻田生態環境[1,2]。
全州禾花鯉(C.carpio var.Quanzhounensis),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其為長時期稻田放養馴化選育的優良地方品種,因食水稻落花而得名[3]。全州禾花鯉體短,腹大,背部及體側呈金黃色或青黃色,腹部紫紅色皮薄,禾花鯉肉質細嫩清甜,鮮嫩可口,廣受當地消費者的喜愛[4]。目前該地區常規養殖禾花鯉模式:稻田分蘗期曬田后注水放苗,一般投放10cm左右的大規格魚苗,在稻田養殖期2~3個月,上市規格在50~100g/尾,稻田養殖前期,水稻抽穗前適當投喂少量飼料以提高生長速度,1個月后期停止投喂,并以稻田中的生物餌料為食從而提高禾花鯉的品質和風味。
合理的密度是提高養殖效率的重要條件,根據水體條件、魚種的種類和規格,合理投放魚苗,以獲得更高的養殖效益[5-7]。在稻田養魚過程中,低密度養殖個體之間行為的相互作用減少,同時未充分利用稻田空間,影響總產量,降低了養殖效益,高密度養殖,很可能會造成魚的缺氧,改變魚類內在生理狀況,同時稻田水體的營養物質滿足不了魚的生長能量需求,使養殖群體的生長率和存活率下降。在全州稻田養殖禾花鯉的過程,一般農戶基本都是粗放模式,沒有系統的管理,因此產量也是參差不齊,嚴重影響當地禾花鯉產業的發展,因此研究不同養殖密度與禾花鯉生長的關系,對提高養殖存活率、生長速度進而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具有重要意義。關于養殖密度對生長特性影響的研究很多,但關于稻田禾花鯉養殖密度的研究未見報道,因此本研究系統揭示養殖密度對全州禾花鯉生長特性的影響,以期為當地稻田養殖禾花鯉提供參考和指導。
試驗用的全州禾花鯉魚苗由桂林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禾花鯉苗種繁育基地自主培育,由優質本土禾花鯉親本選育的優質苗,于2022年4月30日開始在池塘孵化后培育大規格苗種,培育期間魚苗長勢良好,健康無病害,期間投喂適口規格的禾花鯉專用配合飼料(蛋白質≥35%,脂質≥5%,灰分≤10%)。2022年6月29日,篩選體況良好的大規格魚種開始稻田養殖試驗,試驗地點在全州縣龍水鎮特色農業示范區。
本實驗選取4塊稻田進行全州禾花鯉養殖試驗,養殖周期為60d。4塊試驗田放養密度分別為400尾·667m-2、600尾·667m-2、800尾·667m-2、1000尾·667m-2,標記為A組、B組、C組、D組,魚苗投放規格相同,體重和體長分別為24.13±1.29g、9.28±0.33cm,每塊稻田種植相同品種的水稻,統一管理,水源相同且充足、排灌方便、田埂堅固、保水保肥。每塊稻田互不相通,并用高50cm的防逃網圍住,稻田開0.4m深的十字形溝,0.7m深的魚坑,魚苗放養前半個月,用75kg·667m-2生石灰潑灑消毒,7d后施足基肥,再過1周左右,投放禾花鯉魚種。選擇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無病無傷的禾花鯉魚苗進行養殖試驗,放養前用2%~3%食鹽水浸泡10~15min進行魚體消毒。
養殖前30d,每日定時定量定點日投喂餌料為體質量的1%,30d后停止投喂。每10d測量1次生長指標和水體理化指標,每塊試驗田取樣20尾,迅速測定其體長和體質量,測量后用3%NaCl溶液消毒10min后,放回試驗田繼續養殖;從每塊試驗田的四角和中心取水樣各5份用便攜式水質監測儀測定養殖環境的溫度、鹽度和溶氧,用氨氮測定試劑盒和亞硝酸試劑盒測定養殖水體的氨氮和亞硝酸含量。
數據采用SPSS for Windows(版本21.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在分析之前,將原始數據分別用Kolmogorov-Smirnov檢驗和Levene檢驗進行正態分布和方差分析。對非正態和異構數據進行變換,直到達到正態性和同質性。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較各密度實驗組指標差異,差異被認為是顯著的概率水平為P<0.05。
存活率(SR,%)=100×n1/n0
日增重(DWG)=(W-W0)/t
特定生長率(SGR,%)=(lnW2-lnW1)/(t2-t1)×100%
式中,n0、n1分別為實驗初始禾花鯉尾數和實驗結束時禾花鯉尾數;W1和W2分別為時間t1和t2時的體質量,g;W、W0分別為禾花鯉初始體重和養殖結束體重;t為試驗總時間,d。
各個養殖密度實驗組水體理化指標如圖1所示,整個養殖實驗過程,各個密度組溶氧為6.31~10.27mg·L-1,氨氮為0.01~2.02mg·L-1,亞硝酸鹽為0~0.10mg·L-1,pH為7.76~8.17,基本在養殖正常范圍內。各密度組溶解氧隨著養殖時長增加而遞減,其中D組60d時溶解氧最低為6.31mg·L-1,養殖10d后,各時間段溶解氧含量呈A>B>C>D的趨勢,見圖1a;氨氮含量隨著養殖時長增加而升高,但其含量基本在養殖正常范圍內,見圖1b;各密度組亞硝酸鹽含量在整個養殖過程都較低,養殖30d后D組亞硝酸鹽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密度組,見圖1c;各密度組養殖水體都呈弱堿性,A組pH值在整個養殖過程無顯著變化,B組、C組、D組在10d后pH值略有降低,見圖1d。

圖1 不同養殖密度下稻田水體的溶解氧、氨氮和亞硝酸鹽、pH水平
各個養殖密度實驗組生長指標如表1所示,終末體長A組、B組、C組無顯著差異,D組終末體長顯著低于A組、B組(P<0.05);A組終末體質量最高為80.34±4.36g,D組終末體質量最低為57.23±6.27g,A組、B組終末體質量無顯著差異,A組、B組跟C組和D組呈顯著差異(P<0.05)且體質量A>B>C>D;各密度組的日增重呈顯著差異(P<0.05),A組日增重最高達0.93±0.05g,日增重呈A>B>C>D組趨勢。A組、B組凈增增重無顯著差異,A組、B組顯著高于C組、D組(P<0.05);A組存活率最高,D組存活率最低僅83.78±3.16c%。終末體質量、體長、日增重、凈增重、特定生長率和存活率都呈現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趨勢。

表1 不同養殖密度下全州禾花鯉生長指標
不同密度組禾花鯉養殖時間跟體質量的線性關系如圖2a所示,各密度組禾花鯉呈指數生長,體質量增長速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養殖初期各密度組增長速度基本相同,20d后其增長速度隨著各密度組養殖密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A組、B組、C組特定生長率在前30d基本相同,30d后均隨著試驗時長增加而降低,D組特定生長率則試驗開始時就隨著試驗時間的增長而降低,且顯著低于A組、B組、C組。

圖2 不同養殖密度下全州禾花鯉體質量增長曲線和特定生長率
各密度組全州禾花鯉養殖試驗的經濟效益如表2所示,養殖最主要成本是購買魚苗費用,試驗用魚苗購買價為30元·kg-1,試驗結束商品售賣價格為40元·kg-1。C組(800尾·667m-2)的養殖純利潤最高為1098.86元·667m-2。

表2 不同養殖密度下全州禾花鯉的經濟效益
養殖密度是影響魚類生長重要因素之一[8,9],其主要表現在對水域空間和餌料的競爭程度,在稻田種養結合的模式下,高密度養殖會使水體溶氧降低同時水體中的生物餌料滿足不了魚類生長所需的能量,魚類處于亞健康狀態,制止了生長速度且降低存活率,而養殖密度過低,水體利用率較低,產量降低而減少了養殖效益。在本試驗中,各密度組禾花鯉的生長存在顯著差異,其終末體長、體質量、日增重、特定生長率都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密度最低的A組生長速度最快,而密度最高的D組的生長速度最慢,這與美洲紅點鮭(salvelinusfontinalis)、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中的研究結果一致[10,11]。在實際養殖過程中,往往是通過提高養殖密度來提高養殖效益,同時通過增氧、換水、凈化等手段優化水體環環境來提高養殖產量。然而在稻田養魚中,為了養殖和種植的有機結合,最大養殖密度遠低于傳統池塘養殖,且對水體環境的優化手段很少且不具性價比,因此根據稻田養殖環境和養殖品種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養殖密度尤為重要,這是增加種養經濟效益最有效的方法。
在養殖過程中,生長曲線和特定生長率是衡量養殖物種生長情況最直觀的指標[5,12],本試驗中各密度組禾花鯉呈指數生長,體質量增長速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養殖初期各密度組增長速度基本相同,30d后其增長速度隨著各密度組養殖密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這可能與試驗中前30d有一定投餌量有關,而30d后,增長速度隨著各組養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這可能是受養殖密度的限制。此外D組特定生長率從試驗開始開始隨養殖時間增長而降低,這說明D組可能在養殖初期就受到密度脅迫[13]。
存活率是魚類生存狀況的直接表現,反映魚類對養殖環境的適應能力[5,14]。本養殖試驗中,整個養殖實驗過程,各個密度組溶氧、氨氮、亞硝酸鹽和pH基本在養殖正常范圍內,稻田養殖受限制與水體深度,因而養殖密度遠低于池塘養殖且基本不需要投喂,因此各理化指標基本正常。各密度組之間的溶解氧含量有顯著差異,高密度組的溶解氧含量顯著低于低密度組,而溶解氧含量低的實驗組存活率也顯著低于其他密度組,因此養殖密度影響了溶解氧含量進而影響了養殖存活率。有研究表明,魚類在特定的養殖環境下,養殖密度對存活率的影響存在一個閾值,當養殖密度低于閾值時,對死亡率無正相關,當超過閾值后,存活率往往隨著養殖密度升高而降低[15]。本試驗在稻田養殖環境下,由于稻田水體的空間限制,養殖密度大大低于池塘養殖,A組、B組、C組禾花鯉存活率均高于90%,證明其養殖密度未超過其閾值且未發生病害,主要的死亡可能是受天氣變化和天敵造成。而D組(1000尾·667m-2)存活率僅83.78±3.16%,這可能是養殖密度過高造成的。
在實際的養殖過程中,為了達到最大的水體利用率,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通常選擇高密度養殖,但與此同時也會出現生長緩慢和魚的死亡率增加等問題,從而加大了養殖風險[14]。而稻田綜合種養中,由于水體空間和餌料的限制,對養殖密度的要求更加嚴謹。本試驗的4個密度組通過60d的養殖試驗,均達到了商品魚的規格(50~100g/尾),A組禾花鯉個頭最大,平均為80.34±4.36g/尾,D組最小,平均為57.23±6.27g/尾。最終通過養殖效益分析得出:C組(800尾·667m-2)的養殖效益最高,純利潤為1229.68元·667m-2。因此800尾·667m-2可能是此階段稻田養殖全州禾花鯉的最適密度。
本研究系統揭示了養殖密度對全州禾花鯉生長特性的影響,養殖密與禾花鯉生長密切相關,各密度組禾花鯉的生長情況存在顯著差異,其體質量、特定生長率等生長指標都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最終養殖效益分析得出,800尾·667m-2的養殖密度可能是全州禾花鯉最適的養殖密度,這為當地稻田養殖禾花鯉提供理論參考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