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坤貴
(福建省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醫院 漳州 363105)
橈骨遠端骨折(DRF)是骨科常見骨折類型,指距離腕關節3 cm 以內的骨折,主要因腕關節處于前臂旋前位或背伸,手掌、手背著地所致,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腕關節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活動[1]。當前臨床治療該病主要采用手法復位夾板外固定,對于骨折位置的固定效果較好,利于促進骨折愈合及腕關節功能恢復,但實際治療中發現仍然有部分患者存在骨折愈合延遲、畸形愈合等情況,整體效果欠佳[2~3]。從中醫學角度分析,骨折的核心病機為局部氣滯血瘀,瘀阻經脈,加上手術創傷,會進一步阻礙氣血運行,治療應從氣血論治著手[4]。《醫宗金鑒》中記載的桃紅四物湯為祛瘀活血的經典之方,具有活血化瘀之效。本研究探討DRF 患者術后輔以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醫院收治的65 例DRF 患者分為對照組32 例和觀察組33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14例;年齡30~73 歲,平均(50.82±7.15)歲;骨折原因:跌倒14 例,高處墜落5 例,交通事故10 例,其他3例;體質量指數18.5~28.9 kg/m2,平均(23.15±1.74)kg/m2;骨折部位:左側18 例,右側14 例;骨折至入院時間1~5 d,平均(2.12±0.40)d。觀察組男20 例,女13 例;年齡31~75 歲,平均(50.74±7.10)歲;骨折原因:跌倒15 例,高處墜落6 例,交通事故11 例,其他1 例;體質量指數18.4~28.2 kg/m2,平均(23.20±1.69)kg/m2;骨折部位:左側19 例,右側14 例;骨折至入院時間1~5 d,平均(2.08±0.37)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20191208Y)。
1.2 診斷標準 西醫參照《外科學》[5]中DRF 的診斷標準,即CT、X 線等影像學檢查顯示患者關節內骨折塌陷,移位≤5 mm,橈骨尺偏角≥0°,橈骨縮短≤5 mm。中醫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骨折氣滯血瘀型的診斷標準,證見疼痛,腫脹,口渴,便秘,尿赤,舌質紅,脈浮數或脈弦緊。
1.3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就診前未服用其他活血化瘀藥物;30~75 歲;患者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為閉合新鮮骨折;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耐受性及依從性較好。(2)排除標準:患有其他疾病影響肢體功能疾病者;骨病所引起病理性骨折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合并腕部其他外傷者;原發性或轉移性骨轉移者;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異常者;骨折移位明顯或嚴重粉碎性骨折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手法復位夾板外固定治療。取仰臥位,局麻,近端助手緊握患肢上臂遠端,使肘關節彎曲90°,遠端助手緊握患肢腕關節,對向牽引5 min,待橈骨骨折嵌插處被牽開后行手法復位。骨折遠端背移患者,術者雙手緊握骨折近端向背側施力,同時向掌側屈曲腕關節,糾正骨折背移并使掌傾角恢復。經X 線機檢查復位滿意后,在患肢處于牽引情況下,妥善固定橈骨骨折夾板。再次用X線機檢查骨折復位情況,確認滿意后,用三角巾將患肢吊掛在胸前,術后指導患者進行常規鍛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組方:熟地黃、桃仁、赤芍、川芎、紅花、當歸各15 g。夜不能寐、納差者加遠志、酸棗仁各10g;面色蒼白者加雞血藤15 g;發熱者加金銀花、野菊花各15g。水煎服,1 劑/d,共服用8 周。術后均隨訪6 個月。
1.5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骨折愈合,腕關節僵硬、疼痛等癥狀消失,日常生活不受限為顯效;骨折愈合,腕關節偶有僵硬、疼痛等癥狀消失,日常生活受限較小為有效;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2)疼痛程度和腕關節功能。于術前、術后8 周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和Cooney 腕關節功能評分量表評估,VAS 分值0~10 分,評分越高,疼痛越劇烈;Cooney 量表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腕關節功能越好。(3)血液流變學指標。于術前、術后8 周采用全自動血流變分析儀檢測全血高/低/中切黏度。(4)恢復情況。包括腕關節腫脹消退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5)腕關節活動度。于術前、術后6 個月采用X 線檢查腕關節掌屈、背伸及旋前后活動度。(6)并發癥。包括壓瘡、關節腫脹等。(7)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腕關節腫脹消退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d,)

表2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d,)
?
2.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和疼痛程度、腕關節功能比較 觀察組術后VAS 評分、全血高/低/中切黏度均低于對照組,Cooney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和疼痛程度、腕關節功能比較()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和疼痛程度、腕關節功能比較()
?
2.4 兩組腕關節活動度比較 兩組術前腕關節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腕關節背伸、掌屈、橈偏、尺偏活動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腕關節活動度比較(°,)

表4 兩組腕關節活動度比較(°,)
?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6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無明顯不良反應。
橈骨遠端為松質骨、密質骨交界區域,解剖較為薄弱,通常以低能量的跌傷較為常見,可致手和腕部功能活動受限、腫脹、壓痛明顯等。手法復位夾板外固定可通過外固定夾板的軸向撐開作用使解剖結構恢復,操作時根據骨折復位“欲合先離,離而復合”的原則,充分分離骨折端,對骨折后短縮畸形進行糾正,恢復骨端原始長度,再行端提按壓手法整復成角或側方移位,最后使用小夾板固定穩定骨折端。該術式可增加掌骨和橈骨的穩定性,維持腕關節和關節囊間肌腱、韌帶的正常功能,確保橈骨遠端內在穩定性。而在此期間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疼痛、腫脹,骨折愈合及腕關節功能恢復緩慢,影響患者康復進程[7~8]。此外,骨折患者一般會出現血液黏稠度上升的病理狀態,若不及時糾正,則不利于骨折愈合。
中醫認為,DRF 因骨斷筋傷、傷氣耗血,損傷經脈,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故引發疼痛,且骨折后氣血運行失其道,血液脈外而積于肌膚腠理,停聚于肌膚腠理而為腫[14~15]。正如《普濟方·折傷門》中有云:“若因傷折……則為腫、為脹。”《圣濟總錄·折傷門》中記載:“氣血瘀滯疼痛,所傷不得完,所折不得續。”由此可見本病根本病機為氣滯血瘀,治以活血化瘀之法。本研究中,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高,VAS 評分、全血高/低/中切黏度水平及并發癥發生率較低,Cooney 評分及腕關節背伸、掌屈、橈偏、尺偏活動度觀察組較高,腕關節腫脹消退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較短,說明DRF 患者應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效果較佳,可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改善腕關節功能,提升腕關節活動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患者康復時間。江繼君等[16]研究顯示,桃紅四物湯加減輔助應用于手術復位夾板外固定術DRF 患者中可增強腕關節功能,改善骨代謝指標,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桃紅四物湯中紅花祛瘀止痛、活血通經;當歸祛瘀止痛、補血活血;桃仁、赤芍活血化瘀;川芎行氣活血止痛;熟地黃滋陰補血。全方共奏活血化瘀之效。藥理研究顯示,紅花能明顯擴張血管,改善血液流變學,促進機體血液循環,增加骨折部位營養供應,有助于促進骨折愈合;當歸有助于調節骨代謝,刺激成骨細胞增殖、骨形成,并能夠提高骨折修復細胞;桃仁能夠減少血液黏稠度及血栓形成;熟地黃具有鎮痛、抗炎、改善血液循環等作用,并可抑制破骨細胞活性,促進骨折部位愈合[17~18]。從安全性角度分析,兩組無明顯不良反應,說明本方案不良反應較少,具有較好的安全性。手術復位夾板外固定術后輔以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DRF,可改善患者骨折早期氣滯血瘀,加速患者康復進程。然而本研究樣本量偏少,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后期應增加樣本量進一步研究。綜上所述,DRF 患者應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效果較佳,可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改善其腕關節功能,提升腕關節活動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患者康復進程,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