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萬兵 戴 明 唐根勝/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健全農技推廣機制,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培育了一批科技型農業企業和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大力推行綠色生產,發展循環農業,糧食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服務。促進了全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健全完善農技推廣機構。在省市專項資金的大力支持下,全區九個街鎮“新五有”農技推廣機構(獸醫站)全面建成,竹鎮、龍池兩地新建農技推廣服務大樓,三年來,各街鎮招錄一大批大學生進入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有效緩解了人員數量不足和年齡知識老化的矛盾。
推廣良種良法與機械化設施。“十四五”以來,全區年推廣揚兩優813、Q兩優851等雜交秈稻優良品種以及鎮麥18、寧麥13、農麥88等小麥優良品種均達3萬畝以上,推廣中江玉99、蘇薯8號等玉米甘薯優良品種萬畝以上。著力推廣水稻規模化集中育秧技術、機插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機插緩混一次性施肥等先進農業技術。2022年,全區農業機械化水平達95.5%,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果茶、農產品初加工五項特色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70.7%,農機社會化服務占比達70%。
培育農業科技型企業。全區213家農業企業,有中江種業、綠宙山核桃、勤豐秸稈、先卓食品等涉農高新技術企業8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8家,年產值32.8億元。實施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項目2個(獼猴桃、蛋鴿各1個),實施市級農業產學研項目12個,艾津、綠航、秦邦吉品、綠宙等一批科技型農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建成一批農業主導產業的高效優質種養殖示范基地,發揮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推廣作用。全區還積極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經營主體與在寧農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機構共同建設了一批科技水平高、輻射范圍廣、運行機制暢的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
發展設施農業和高效農業。2022年,全區新增設施農業面積2300畝,累計設施農業面積約23萬畝。建設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點,推廣糧食種植新技術。扶持江蘇艾津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等7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從事優質稻米生產開發,打造優質稻米品牌8個,輻射帶動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的推廣應用。大力推進畜禽水產健康養殖。秦邦吉品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運用發酵床養殖技術,產品達到歐盟德米特有機標準,年產雞蛋30萬枚。稻田通過田間改造,稻蝦連(共)作,2022年全區稻田養蝦面積1.44萬畝,綜合效益4687萬元。
大力培育農技人才。培育農業農村“頭雁種苗”。全區2021~2023年遴選市級“頭雁種苗”45人、省鄉村產業振帶興頭人“頭雁”5人。深入實施鄉土人才“三帶”行動計劃,加強對“土專家”“田秀才”的培養,全區已入選省 “三帶”鄉土人才39人,入選市鄉土拔尖人才、中青年優秀人才9名。開辦學歷提升大專班。培育高素質農民。2021年以來,已累計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訓4060人次。輪訓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已完成基層農機推廣人員培訓333人次。培育科技入戶,每年在全區范圍內遴選110余名農技人員擔任責任農技員,培育1200多戶農業科技示范戶,普及推廣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
基層機構從事農技推廣人員不足。隨著行政機構改革,原先農技推廣的職能范圍加大,人員致力于新農村建設、農業項目管理、農業執法等行政性工作,身份雖然是農技推廣人員,但對照《農技推廣法》所規定的職能和義務,在行使力度上存在較大不足。
農業園區、企業科技投入不足。六合區落戶的農業企業科技水平不高,除橫梁的艾津公司外,其他聘用的高素質農業人才數量較少,本地農業相關院校畢業生改行或離職的較多,農業人才資源沒有充分利用。
向農業人才的政策傾斜程度不夠。由于農業比較效益不高,從業人員收入較低,對于新就業創業大學生,除學費報銷、人才公寓外,尚未出臺農業人才專項的薪酬、社保、購房等財政補助政策,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夠。
完善農技推廣財政投入保障機制。依法逐步增加財政資金對農技推廣的事業經費,既要做到有人干事,又要做到有經費干事。按照《農技推廣法》相關要求,在財政預算內要保障用于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在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方面,建議各級財政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給予保證。逐步提高街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專業技術崗位比重。
制定農技推廣中長期和年度計劃。各街鎮精心制定中長期和年度農技示范、推廣計劃,包括農技推廣的經濟目標、技術指標,確立示范、推廣的作物品種、專利、耕作技術、模式等成果,依托專家、技術員、示范戶等建立推廣團隊,確立新型經營主體、大戶、專業戶等推廣對象,確立財政撥款、項目、社會支持等經費來源渠道、時間進度安排等。緊跟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步伐,有計劃、有保障、有成效地示范、普及、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理念。
加強農業行業人才隊伍建設,優化人才發展和服務環境。參照教育系統定向委培鄉村教師的做法,與農業院校合作,開辦定向委培班,招收六合籍熱愛農業農村的有志青年,畢業后到行政村工作,擔任科技村長等。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加大青年大學生創業就業學費報銷、社保補助力度,進一步放寬“人才安居”等政策。
進一步開展農業技術協同推廣。支持農業高校院所、推廣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力量,協同參加農技推廣工作。支持科技型農業企業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成立農業科技服務公司,開展專業化服務。
解決好農業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采用現代手段加強指導,發揮社會化農技推廣組織作用,開展“政府購買服務”,采用各種市場化手段解決好農業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繼續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充分運用省農技耘平臺等信息化工具,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