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聞濤小學(310051) 俞 杰
浙江杭州市創(chuàng)意城小學(310056) 伍雪梅
“運算律總復習”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個內容旨在回顧并整理小學階段所學的運算定律,目標是引導學生自主整理和總結所學的運算規(guī)則,并熟練應用這些規(guī)則進行計算。這一課常見的教學思路是先集中梳理知識,再進行相應的練習。這種教學方式雖然環(huán)節(jié)清晰、流程順暢,但往往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深度思考的機會有限,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學習過程平淡乏味,學習內容缺乏新意,難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深刻思考。那么,在教學“運算律總復習”時,如何進行創(chuàng)新和突破呢?
首先,分析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疑惑。在教材中,需要學生填寫的表格只有加法和乘法的五個運算律(如圖1)。填寫后,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減法和除法沒有相應的運算律?也許教師會引導學生回憶減法的運算性質以及除法的運算性質,但這樣學生的疑問可能會進一步增加:為什么加法和乘法的稱為“定律”,而減法和除法的稱為“性質”?
圖1
其次,對某所學校162 名六年級學生進行前測后,筆者發(fā)現,60%以上的學生確實有“為什么減法和除法沒有相應的運算律?”這樣的疑問。在課堂實踐中也發(fā)現,只要教師稍作引導,許多學生就能意識到并提出“為什么加法和乘法的稱為‘定律’,而減法和除法的稱為‘性質’?”這類疑問。發(fā)現并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問題能夠形成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符合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因此,筆者認為,在本課中抓住并加強學生內心的疑問是非常有價值的教學目標。
最后,問題的探究和解決也突顯本課另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即發(fā)展學生的推理意識。在學習某個除法運算性質時,學生需要先運用乘除法之間的關系進行轉化,然后根據乘法運算律進行解釋(有時還需要進行乘法運算律的變形),最終找到性質和定律之間的聯(lián)系。整個過程需要嚴密而清晰的思維,涉及數學符號的推導,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意識。
基于以上思考和發(fā)現,筆者將“生問課堂”模式應用于本課,在保持復習課基本模式“知識喚醒、梳理、結構化,查漏補缺、鞏固強化,適度提升、合理拓展”的基礎上,著重引導學生參與提問、驗證、推理、計算、編題等學習活動,使他們進一步領悟運算律與運算性質之間的聯(lián)系,增強運算能力、探究能力和提問能力,同時發(fā)展推理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使原本單調乏味的復習課煥發(fā)新的魅力。
師:大家學習過哪些運算律,還記得嗎?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記錄,形成知識整體結構圖,如圖2)
圖2
[設計意圖:口答、板書等方式,可快速地喚醒學生已有經驗;按加、減、乘、除的順序進行梳理并呈現,既讓學生對運算律的整體結構有清晰的印象,也為后面開展“生問課堂”準備好學習材料。]
1.呈現答題情況
師:課前大家都做過一份前測題,現在一起來看看答題情況吧。(出示圖3)
圖3
2.分析錯誤原因
師:我們先來看正確率最低的第④題。大家猜一猜,做錯的同學是怎么想的?
師(出示圖4):為什么不可以這樣做?
圖4
生1:這只是在湊數字約分。
生2:他想用乘法分配律,但這個式子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結構。
師:簡便運算一定要有依據??梢园?7×19 當作一個整體,分別與兩個分數相乘再相加。
師(出示圖5):第⑤題可以這樣做嗎?
圖5
生3:這樣做不對,因為除法中沒有“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和等于這個數分別除以兩個數之后的和”這樣的運算性質。
生4:肯定不對。因為按照正常的運算順序,先算括號里的加法,再算除法,結果根本不是12。
……
(師生互動,再次明確簡便運算的依據。學生自主訂正)
[設計意圖:教師以前測的形式了解學情,精選六道學生最易出錯的習題,為課堂上的精準教學提供了依據。通過深入分析,教師能夠發(fā)現學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填補空白,并鞏固已學。此外,這樣能讓學生對運算律的特點和相互關系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1.板書提醒,引發(fā)生問
師:剛才我們用了黑板上的這些運算律和運算性質來進行簡便計算,現在請大家再仔細地看一看它們,有沒有疑惑的地方?
生1:為什么加法和乘法的叫運算律,而減法和除法的叫運算性質?
師:生1提的問題還可以怎么描述?
生2:為什么加法和乘法后面都是“律”,而減法和除法后面都是“性質”?
師:也就是定律和性質有什么不同。這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好問題。還有其他問題嗎?
生3:除法到底有沒有分配律?
師:你是怎么想到這個問題的?
生3:因為乘法有分配律,所以我就想除法會不會也有分配律。
師:這也是一個好問題!
生4:除了黑板上寫的,還有沒有其他運算律或運算性質?
師:你很善于思考,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
[設計意圖:在梳理環(huán)節(jié),教師有意將運算律和運算性質分類呈現,上下左右“不對稱”的信息(如上為定律下為性質,其中定律乘法有三個,性質除法有兩個),是刺激學生觀察、比較、生疑的有效材料。引導學生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并感受提問的方法,既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又促使學生展開深度探究。]
2.有序探究,深入感悟
生5:我覺得有除法分配律,因為(a+b)÷c=a÷c+b÷c。
師:你說的這個除法分配律,跟乘法中的某個運算律有關,看得出來嗎?先自主探究,再與同桌交流。
生6:我把除法轉化為乘法,發(fā)現可以運用乘法分配律。(如圖6)
圖6
師:是的,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所以除法運算可以轉化為乘法來分析。你們講的除法分配律,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來解釋,所以我們不再把它稱為運算律,而是稱為運算性質。它就是除法的又一個運算性質。
師:a÷b÷c=a÷c÷b和a÷b÷c=a÷(b×c)這兩個除法運算性質,會不會也和哪個乘法運算律有關?該怎么解釋呢?小組合作探究,并把推導的過程記錄下來。
師:這兩個除法運算性質與乘法運算律的關聯(lián)是,一個可以用乘法交換律來解釋,另一個可以用乘法結合律來解釋。(出示圖7)
圖7
3.教師引導,學生釋問
師:除法的運算性質都可以用乘法運算律進行解釋。猜一猜,減法的兩個運算性質可以用什么進行解釋?
生8:加法運算律。
師:是的,你們到了初中就會知道,減法都能轉化為加法來思考,所以用加法的兩個運算律就可以解釋減法的運算性質了。
師:現在你知道除法和減法的為什么都叫運算性質了嗎?
生9:因為它們都可以用運算律來解釋。
生10:這些性質都是通過運算定律推導得到的。
師:定律是最基本的原理,而用這些基本原理可以解釋的運算規(guī)律,就不再叫什么定律,而叫作性質。簡單地說,運算性質都可以用運算律推導出來。
[設計意圖:通過分步探究除法的運算性質,讓學生較好地理解除法運算性質和乘法運算律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并認識加法運算律和減法運算性質的關聯(lián),從而解決之前提出的問題。探究的過程,是學生開展推理的過程,更是知識實現結構化的過程。]
師:還剩一個問題——還有沒有其他運算律或運算性質?我給出一道練習題,大家邊做邊思考吧。
出示練習題:在□里填數,在○里填運算符號,使得算式可以簡便計算。
(對于每一種填法,教師都要求學生介紹簡算的依據。常見的填法有-2.5-0.5 等。教師借助之類的“非典型”填法引出新的運算性質,如a×b÷c=a÷c×b、a-b+c=a+c-b等。)
[設計意圖:此題形式簡單,答案開放,解題時不但要充分考慮運算之間的關系,而且要有較好的數感來保證運算簡便,是對運算律和運算性質的靈活運用。依托算式引出新的運算性質,學生既能順利解決問題,又能感受到運算性質的豐富。]
“運算律總復習”這一課的設計實現了高度的實效和創(chuàng)新。對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進行反思,最成功的部分就是合理引入和有效引導“生問”,這讓本課的教學具有鮮明的亮點。
如前所述,傳統(tǒng)的“運算律總復習”通常由教師主導知識梳理和題目練習,形式機械、內容單調,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然而,將“生問”引入課堂,課堂氛圍就會發(fā)生明顯改變:學生情緒高漲,積極思考,自發(fā)地參與探究。這一變化的原因顯而易見;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得到教師的關注,還被記錄在黑板上,成為課堂研究的內容;學生自行探究這些問題,通過交流和討論,獲得屬于自己的理解……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始終參與課堂活動,主動進行思考和探究。
本課的運算律和運算性質,學生之前已學過,因此,復習時如果僅限于記憶和熟練運用,學習將停留在表面層次——沒有充分思考,也沒有新的收獲。然而,引入“生問”環(huán)節(jié)后,學生提出了具有深度的數學問題(例如定律和性質之間的區(qū)別),這促使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由此,高質量的學習活動,如比較、分析和推理等得以展開,學生開始理解運算律和運算性質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建構了更為結構化的數學知識體系。這一過程使得課堂呈現深度學習的迷人特質。
數學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習得和技能的掌握,還包括能力的發(fā)展和素養(yǎng)的提升。在本課中,筆者有意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例如,通過結構化呈現運算定律和性質),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和思考,并提出一系列有深度的數學問題。這些“生問”活動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眼光和創(chuàng)新意識。同樣,在“定律和性質有什么不同”的問題驅動下,學生積極參與了字母表達式的轉化和比較,實現了對運算律和運算性質之間的聯(lián)系溝通。這個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符號意識和推理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得到了明顯提升。
一節(jié)普通的復習課,因為“生問”的引入而煥發(fā)出光彩。在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問題的發(fā)現和提出”的背景下,教師需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更加重視學生的內在疑問,通過更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促進學生運算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等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