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文化育人,文化化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講道,“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什么是文化強國?即這個國家具有強大的文化力量。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真正有前途、有力量的民族,必然有輝煌的、充滿生命力的文化,必然堅守自身的文化自信。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前提。深入把握中華民族文化發展脈絡,探究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關鍵所在,是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說: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中國特色是從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中國特色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出來的。新時代新征程,聆聽總書記教誨,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培育和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奮力書寫生生不息的文化史詩。
積厚流光的中華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來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從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世界歷史上唯一從未中斷的文明。中國有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曾作為世界上一顆最耀眼的明星,創造了諸多世界奇跡,如: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等,產生了杰出的文學藝術和哲學思想,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譜寫了文明史上的華麗篇章,為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近代以來,列強入侵、民族受辱、人民受難、文明蒙塵,救亡圖存成為民族的主旋律,獨立與復興上升為民族的意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深刻地改變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結合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指引了方向??茖W社會主義煥發出的強大生機活力,激蕩起中華文明長河的層層波濤,創造了嶄新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尤其是鑄就了獨特而強大的精神文明,“延安精神”“紅巖精神”“長征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都是生動的寫照。21世紀,文明的內涵不斷拓展,“五個文明”協調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待,是現代文明在廣度和深度上擴展的根本動力。隨著科技發展和生產力的提升,物質生活極大豐富,與物質文明相協調,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與日俱增。
中華文明的內在特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活力源泉。中華文明綿延不斷,是連續的文明,具有自強不息的文化主體性和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國情懷、深沉的歷史意識,熔鑄人心,筑牢統一根基,中華文明持續發展,經久不衰;中華文明革故鼎新,是創新的文明,具有守正創新的偉大魄力,內含守正不守舊,創新并繼承的進取精神,堅持與時俱進,古有四大發明、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王安石變法,近代有“戊戌變法”等,中華文明于銳意進取中開拓新局,文化主體性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是統一的文明,九州共貫的大一統傳統,向內凝聚,團結統一,鑄造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中華文明在大一統的文化認同中勇往直前;中華文明海納百川,是包容的文明,和合共生的文化品格,化解沖突,凝聚共識,中華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兼收并蓄、生生不息,中華民族史上的歷次大融合、三教并立的宗教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生動體現;中華文明抱德煬和,是和諧的文明,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天人合一的價值理念,倡導交通成和、共生并進,中華民族是堅定的世界和平建設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文化根基。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將“第二個結合”提到非常重要的高度進行闡述,強調“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來源。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與時代發展的對立統一中,也在自身的對立統一中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傳承發展,在社會進步中豐富其文化內涵,在時代潮流中堅定其發展方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注入了無限鮮活的動力和創新的空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蘊深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經世濟民,兼利天下”的文化,“君子之所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以面對現實、研究和解決現實問題為中心,立足于為社會和人民服務,力求實事求是,抱定為社會主義祖國富強、為人類幸福前途服務的崇高目標,在現實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和人格信念的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心聚力,眾志成城”的文化,“人心齊,泰山移”,“六合同風,四海一家”,注重統一與團結,將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有機地聯系起來,熔鑄成血脈里的家國情懷。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長河中,各民族交錯雜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一體格局,留下了許多共融共通的佳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中華文明史上,佛教東傳、“伊儒會通”、新文化運動,到今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開放交流,不自我封閉,中華文明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在博采眾長中綿延不斷、生生不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實際,在中國大地上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書寫著燦然一新的文化詩篇。
堅定文化自信,是黨一貫的理論主張和實踐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呈現新氣象,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黨的十九大將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強調要增強文化自信,這是黨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的充分體現。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黨中央對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不斷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取得愈來愈突出的成就。
文化自信根本體現在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建立在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當代社會主義文化的理性審視基礎之上,也包容借鑒了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和現代文明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我們從歷史橫縱向對中華文化進行了辯證的分析和科學的認知,充分認識到中華文化具有自強不息的生命力和無限廣闊的發展潛力。一種文化,其生命力越蓬勃、越頑強,一定是經過了實踐的探索和檢驗、歷史的沉淀和升華,符合一個群體趨利避害的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社會歷史進步趨勢一致,并且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互融通并且高度契合,具有“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的純正性,具有“正氣滿滿胸襟,英姿滿乾坤”的浩然之氣,將在更復雜的國際形勢和社會環境下,守正創新,煥發生機活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社會精神文化財富,為社會主義強國建設培根鑄魂。
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今天我們更加需要強盛、有生命力的文化引領社會健康發展,激發民族創造活力,提升人們幸福層次。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文化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調整,特別是美國妄圖實行文化霸權,妄圖對他國進行價值觀改造,作為炎黃子孫,若不能從歷史的維度中把握規律,不能從實踐的探索中總結特色經驗,不能堅定我們民族文化的自信,那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只能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中華民族復興也將遙遙無期。因而,當下我們更加需要重視文化建設,將文化自信的信念轉化為切實的行動自覺,以歷史主動精神,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木褡藨B,勇于做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創造者,以實際行動詮釋文化擔當,充滿自信、斗志昂揚地書寫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史詩,也為世界文明貢獻青春的中國力量。
(作者單位: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