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玲 王國楨
關鍵詞:新時代青年;艱苦奮斗;價值意蘊;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明確賡續艱苦奮斗精神的價值意蘊和實踐理路,對于青年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成就出彩人生以及如期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青年振臂高呼,用生命和鮮血喚醒了廣大人民群眾,從而趕走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國。建國后廣大青年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建設祖國,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無數青年主動投身脫貧攻堅這一偉大社會主義事業,穩扎穩打,順利實現了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青年群體是社會上最活躍的力量,“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需要廣大青年腳踏實地、永久奮斗。
青年艱苦奮斗精神強調年輕人對于自身的夢想與追求,努力不斷超越自我,拼搏奮斗,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努力。青年艱苦奮斗精神的核心是個人自我奮斗,追求個人的成長和進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價值與目標。“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發展繁榮,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2]。
“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改革發展正處在攻堅克難的重要階段,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重大斗爭不會少。我們必須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神奮勇搏擊、迎難而上”[3]。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疫情的演變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沖擊。在西方敵對勢力的推動與誘導下,網絡媒體上出現了攻擊、質疑、否定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不良言論。面對不良言論我們必須勇于揭露其險惡用意,與之展開堅持不懈的斗爭。
艱苦奮斗能夠培養青年的毅力和堅韌,使他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不輕易放棄,而是勇往直前,不斷追求自己的目標和理想。艱苦奮斗更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救國、建國、富國、強國征程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如今生活環境發生較大變化,但是艱苦奮斗的本質卻未發生改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還有許多“婁山關”和“臘子口”需要征服。賡續艱苦奮斗精神能使青年在老一輩人的奮斗事跡中汲取精神養分,培養堅韌頑強的品質,為社會發展和進步做出積極的貢獻。
艱苦奮斗精神能夠激發青年積極向上的動力,使他們忍受艱辛,追求進步,并勇于接受挑戰,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奮斗過程是一個吃苦的過程,也是一個孤獨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青年容易喪失奮斗的動力而陷入持續性的“躺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要進一步發揚革命精神,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昂揚精神[4]。賡續艱苦奮斗精神可以激發青年的奮斗動力,形成奮斗內驅力。從而將奮斗愿望轉化為實際行動,為如期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項目標貢獻力量。
賡續艱苦奮斗精神使青年深刻體會到自己對社會和個人的責任,激勵他們積極承擔起社會角色和職責,為社會發展和進步貢獻力量。縱觀我國發展歷史,每一次大變革都是廣大青年推動的,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和青年息息相關。今天,我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5]。青年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更要承擔好自己的時代責任,勇于面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克服困難和阻礙,扛起自己的時代責任,在為國為民的奮斗中放飛青春夢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一)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志向。“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會“缺鈣”。”正是堅定的信仰和信念使得共產黨人用“小米加步槍”帶領全國人民翻身做主人。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強調“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6]。如今,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各種新思想、新觀點層出不窮,稍微放松警惕就會走上歧路。一方面青年要聽從黨的領導,掌握正確的奮斗航向。另一方面要立下鴻鵠之志。在實現自身人生理想的過程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將自己的青春融入祖國的建設事業中。
(二)刻苦學習,錘煉過硬本領。青年是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和“突擊隊。”只有學得真知識,掌握真本領才能將我國的人力資源轉為人才資源。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學習就必須求真學問,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滿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識。要通過學習知識,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7]。“人生的黃金期在青年。”青年一定要利用好這個黃金期,練就過硬本領更好地服務人民。一是要學習自己專業知識,增長自己的專業技能,爭做自己研究領域的佼佼者。二是要多讀哲學領域的書、通識書,增長自己的人文素養。三是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也是培養能力的有效途徑,青年學生,一定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
(三)勇于創新,開拓進取。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只有創新才能使得我國更好提高社會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國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取得新突破,但我國創新水平和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創新創造,是青年人的時代使命。“新時代青年思想解放、開拓進取,是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8]。首先,青年要有創新意識,善于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并廣泛查閱書籍文獻、做實證調研和實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推陳出新。其次,堅持問題導向,開展符合時代需求的研究。諸如新興軍事科技增強了國家安全性;線上支付方便人們辦理業務等。再次,在創新進取中青年要甘于坐冷板凳。“欲速則不達”,如果一味地追求效率和功名,可能忽略細節錯過創新關鍵點。只有沉下心來認認真真搞學問、做研究才能創造出新的東西來。最后,青年要具備開放的視野。創新不能閉門造車,封閉只能走向落后。創新既要積極關注國內相關領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掌握前沿問題;也要有國際視野,學習國外相應領域專家團隊的研究成果,在交流互鑒中增強自己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2.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71.
[4]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黨建,2021(04):4-11.
[5]習近平.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6.
[6]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002).
[7]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002).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青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9.
基金:2020年貴州省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化研究”(2020113)
(作者單位:遵義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