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孟佳鑫
得益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克羅地亞考古學者高山與中國結緣,而他的中西古鏡研究也進一步推動了中西文明互鑒和民心相通。

克羅地亞考古學者高山在為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學生授課
在克羅地亞考古學者高山眼中,一面面古鏡也能映射出“一帶一路”上的文化交流互鑒。
今年35歲的高山是一位來自克羅地亞的考古學者。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高校合作快速升溫,中國一些高校開始擴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留學生。2017年身在克羅地亞的高山看到招生消息,立即報名來到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學習。在中國的6年時間里,他一直從事中國漢代銅鏡與古羅馬銅鏡的對比研究。說起鏡子的中西典故,高山如數家珍。而中國古老的哲理對他啟發很大。他舉例說,中國有一個成語形容水和鏡子的關系,即鏡花水月。在唐代人們認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些都令他對中國文化更加著迷。
來自克羅地亞的高山從小就對歷史文化十分感興趣,19歲時他順利考入克羅地亞扎達爾大學考古系,學習古羅馬歷史。克羅地亞在很久以前曾是古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深受古羅馬文化影響。在校期間,高山不僅深入學習了古羅馬文化,還接觸到了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其中就包括中國。高山了解到,在羅馬帝國同時期的東方,有一個強盛的漢王朝。于是,他的研究方向轉向了中國漢代歷史與古羅馬歷史的對比研究。
高山常說,“正是‘一帶一路’項目的展開讓我有機會來到中國學習,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機會,我對東方的歷史以及東西方歷史比較研究非常感興趣。”
攻讀博士期間,高山對漢代和古羅馬的比較研究逐漸深入,他把中外古銅鏡作為研究的切入點。隨著研究的深入,高山把他的研究重點,集中在了漢代銅鏡的紋飾上。除了大量閱讀,高山還親自前往西安、上海、洛陽等各個地方的博物館做實地調研。
高山用4年時間,從多個層面對中西方的古代銅鏡做了深刻的對比和解析,以優異成績獲得了博士學位。畢業后他來到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考古和歷史課,同時繼續從事中國漢代銅鏡與古羅馬銅鏡的對比研究?!扮R子是非常特別的器物。如今我們每個人都會使用鏡子,而且鏡子很小不貴,很多人用它來化妝,但是鏡子的用途可不止這些。當你照鏡子時,你可以看到你自己,你自己的表情和狀態,這關乎到自我意識的問題,讓人有很多的聯想?!?/p>
高山的研究重點是漢代銅鏡的紋飾。他介紹:“研究這些鏡子的紋飾和銘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給我們傳遞了一些信息。我想探究的是這些信息是如何與人的社會身份相關,如何與美聯系起來,這些圖案所代表的寓意是如何被發現的,為什么我們會在鏡子上發現這些。”
高山舉例說,西漢時期的圖案大多表現自然這一主題,例如“星云鏡”,銅鏡上圓形凸起的部分象征著星星,旁邊的圓弧狀紋飾象征云彩。銅鏡上的紋飾常常會和人們對待生活的態度聯系在一起。例如鏡子上會刻著“長宜子孫 壽如金石”,意思是使用這面鏡子的人子孫后代能長壽順遂,這樣的祝福語,就像當時的廣告語,大大增加了商家鏡子的銷量。到了東漢中后期則出現了一些講述人物和歷史故事的畫像鏡,這種畫像鏡大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耙驗樵谀莻€時代,大多數老百姓可能不識字,他們沒有閱讀能力,所以他們只能通過圖像感受信息。我們可以看到不同裝飾講述不同的故事,有的講重要歷史人物,有的是神仙人物,還有道家儒家佛教思想,所以鏡子便成為這些故事的絕佳背景板。”

高山(左四)在戶外觀察課后與班上學生合影
高山走訪過國外的各大博物館,他發現在古羅馬鏡子中也出現了一些意為“祝你好運”的銘文,同時古羅馬人也會把當地的歷史及神話故事雕刻在鏡子背后?!傲_馬文化是基于地中海不同地區混合的文化。雖然兩個國家的文化和思想不同,但作為帝國,傳播政治和社會信息的方式是類似的?!?/p>
西漢的鏡子紋飾更多的是裝飾性的紋飾,有一些抽象性的元素和幾何圖案,東漢鏡子的紋飾更加形象化,會刻畫一些具體人物,或者哲學思想,尤其是道家的思想。他舉例,有“T”“L”“V”符號的鏡子在銅鏡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叫規矩鏡,在鏡子上規則分布著形似TLV形狀的裝飾,非常的規矩,反映了中國的道家思想。鏡子的紋飾圓形套著方形,天圓地方,代表了天與地,體現了中國古人對宇宙的看法。高山通過研究了解到在古羅馬時期的鏡子中也能找到相似的信息:“古羅馬體現在銅鏡上的宇宙觀是宇宙包圍著大地,我們能看到一個同心圓。我們稱它為硬幣鏡子,鏡子是圓的,中間包著一枚硬幣。意思是照鏡子時你不僅看見了你自己,更看到了整個寰宇。中外的這兩種鏡子,也反映了兩種文化對宇宙的理解?!?/p>
除了教學和研究,高山也嘗試著向克羅地亞和東南歐的受眾介紹中國,高山參與了紀錄片《山水人間探北京》的錄制,用克羅地亞語講述北京的胡同、大運河和頤和園,這部紀錄片在克羅地亞廣播電視臺、網站上進行了播放。他表示這是介紹中國和北京的一種方式,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對考古產生興趣。
高山參與撰寫的書籍《絲綢、龍和紙:中國文明、文化、歷史和考古學》已在克羅地亞出版。這本書用克羅地亞語介紹了中國的歷史文化,高山將中國古代銅鏡的知識也加入了書中。目前,這本書已經成為了克羅地亞當地大學歷史系、考古系、藝術系學習中國文化的教材。
研究中國銅鏡的過程中,高山不僅愛上了中國文化,也因此收獲了一份來自中國的愛情。2021年高山結識了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福建姑娘陳雅蓉。陳雅蓉大學時學習博物館學,后來研究藝術史。對歷史文化研究的共同熱愛讓他們走到了一起。2022年這對跨國夫妻在克羅地亞舉辦了溫馨浪漫的婚禮。如今,陳雅蓉也經常參與高山的古鏡研究,幫助高山進行學術資料的中文校對。
得益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高山與中國結緣,而他的中西古鏡研究也進一步推動了中西文明互鑒和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