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地區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一直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立足新的時代,各族人民要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方要共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由此來鞏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定、邊疆穩固安寧。縣級融媒體中心不僅是零距離接觸基層人民群眾的重要陣地,還是傳遞黨和政府好聲音的“最后一公里”和“關鍵一環”,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h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目前雖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缺口仍然比較大,離目標還有很大差距。作者基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和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的實地調查、座談、訪談和新聞內容樣本分析等田野調查發現,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在助力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過程中存在語言文字差異較大、受眾媒介素養偏低、少數民族新聞人才匱乏等問題。研究認為,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可以通過如下措施——組建專門專業工作機構,做好制度化設計;培養少數民族新聞人才,聯合地方自媒體;充分聚焦少數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向心力;傾聽民眾心聲持續便民,激發平臺新優勢等——來充分服務基層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田野調查;基層治理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0-0062-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云南民族大學資助項目“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助力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實踐路徑研究——以昆明市兩個少數民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為例”成果,項目編號:YMUKYLXYJS-202322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1]。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2],少數民族地區多民族共存的現實和“小聚居和大雜居”的居住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和治理[3]。
于民族地區而言,縣級融媒體中心在鞏固主流意識形態、加強基層輿論引導、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一體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4],但其服務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模式尚未建成。鑒于此,文章運用田野調查法就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如何助力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進行實證探析。2023年4月,筆者進入云南省昆明市兩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石林彝族自治縣和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的融媒體中心(以下簡稱“兩中心”)展開田野調查,并和兩中心部分在編職工就調研主題進行了深度訪談,以期為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助力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提供經驗借鑒,從而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中央和省、市的扶掖下,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硬實力與軟實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受眾數量與用戶黏性也在不斷提高和增強。但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在發展策略上大部分還在依循“大而全”的建設理念,在助力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過程中出現一些細化問題和共性問題。
(一)語言文字差異較大
由于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符號編碼的特殊性和當地輿論主體的多元性,縣級融媒體中心的信息傳播可能會出現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據調研,石林縣境內居住著漢、彝、苗、壯等20多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6.8%[5];祿勸縣境內共居住著漢、彝、苗、僳傈等24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3.11%[6]。但通覽石林縣和祿勸縣兩個縣級融媒體中心早期推送的作品,大多都運用漢語。無獨有偶,新疆阿克蘇地區的《沙雅零距離》中前期推送的文章也多為漢語[7]。在這種情況下,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內容傳播的接受主體主要是當地的漢族人民以及少數民族里會漢語的人,但還有一些不會漢語的少數民族[8]。由此,“信息鴻溝”就在有語言障礙和無語言障礙的兩個群體中出現,影響了兩中心新聞傳播的效果。
(二)受眾媒介素養偏低
地理區位和經濟水平一直是影響媒體發展的重要因素[9]。據調查,石林縣三分之二的地區屬于喀斯特地貌[5],祿勸縣境內山區面積占該縣總面積的98.4%[6]。由于受自然地理、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早期兩個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平臺建設和運營基礎總體較差,媒介融合發展遲緩。與此同時,也影響了當地民眾媒介素養的提升和媒介習慣的培育,進一步限制了兩中心各項功能的發揮。
(三)新聞專業人才匱乏
早期受到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工作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的日常采編播經常出現人手不夠且創新不足等問題,隨之也產生了人才斷層化和空心化的問題。另外,早期兩中心的數據采集和分析處理等技術要素大體具備,但專業技術人員十分匱乏,“技術+人才”難以充分結合,影響了縣級融媒體在統率調度、資源利用和內容呈現等方面的效益發揮,導致后續發展動力嚴重不足。
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要著力推動基層媒體生態系統發生質的改變,真正增強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服務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使命感和戰斗力,可從體制機制、人才運用、內容制作、渠道傳播四個方面重點發力。
(一)組建專門專業的工作機構,做好制度化設計
制度是平臺運營之根本,只有追根溯源才能強基固本[10]??h級融媒體需要緊緊抓住制度規劃,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入手:學習和踐行現代化傳媒集團的先進理念,成立編輯、經營、管理和技術等委員會,組建服務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媒體工作小組,突破各中心和各部門、各領域的各種限制等。
如石林縣融媒體中心按照“媒體+黨建+政務+民生+文化+教育+增值服務”的功能定位,打造了集資訊、輿論、社交、生活服務于一體的本土化、多元化平臺來服務當地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以及其他社會發展事業。目前中心共設置6個精簡機構:綜合保障部、全媒體記者部、全媒體播發部、數據網絡技術保障部、融媒體編輯部、市場運營部。
為進一步做好連接基層人民群眾的橋梁,祿勸縣融媒體中心積極建設基層信息樞紐:通過合作研發掌上融媒管理系統為該縣各鄉(鎮、街道)、縣級各部門設置1至2名信息員,登錄賬號,實現工作指令下達、新聞線索收集、選題質量審核、三審融合發布以及實現熱點抓取和有害信息篩選提示等功能。此外,祿勸縣融媒體中心還通過西安康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輿情監測服務,實現了在互聯網輿情監測中對熱點新聞進行排行、分析以及輿情預警和輿情簡報定制。
基于以上實踐,兩中心進一步把握了當地與全國輿情信息,以便隨時做好輿論引導,為服務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奠定了基礎。
(二)培養少數民族新聞人才,聯合地方自媒體
處在新媒體時代的青年,不僅擅長使用各類社交新媒體平臺,而且也善于運用互聯網語言。縣級融媒體可通過與當地自媒體合作來打造出少數民族網紅,從而借助網紅的影響力,更好地宣傳民族團結進步。
如在祿勸縣融媒體中心未成立之前,該縣域內有近20家自媒體,主要是一些廣告公司或個人依據自我的喜好構建的[11]。之后, 祿勸縣融媒體中心通過與這些自媒體人合作,不僅自媒體發展出現的小而亂等不良現象得到有效改善,且新聞輿論宣傳的影響力也明顯增強。
另外,縣級融媒體還應積極引進和培育精通少數民族語、漢語等多語的少數民族新聞人才,通過他們來制作運用少數民族語言的內容產品,更好地傳遞和覆蓋更多的少數民族群體。
如在2022年7月,祿勸縣融媒體中心與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共建實訓基地[12],為其融合創新發展注入了人才動力,也緩解了媒體內部育才、招才、用才、興才的壓力[13]。
(三)充分聚焦少數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向心力
傳播與文化一樣具有社會凝聚功能[14],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可充分挖掘利用當地獨有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地理環境等寶貴資源。
在內容選材制作方面,祿勸縣融媒體中心在鄉村振興、民族團結、創文創衛等重點工作中,該縣2488個“村村響”喇叭齊上陣,精心錄制了彝語、苗語、地方語言、普通話四種版本的音頻,大力宣傳民族團結、環境衛生等相關知識,總播出時長達1.6萬小時,服務該縣48萬名各族群眾,覆蓋面100%。
在內容融合創新方面,近些年石林縣融媒體中心把“兩微一端”、高清電視制播、應急智慧廣播等充分融合起來,發揮各平臺的優勢,積極開展該縣重點工作、民族團結、民族文化節等線上直播活動。僅在2022年共開展了線上直播活動40場,主要包括“2022年民族團結進步火把節”“2022年石林彝族自治縣‘慶豐收、促團結、迎盛會’第五屆農民豐收節開鐮儀式”等,直播時長達163.15小時,觀看人數達109萬人次。
基于以上的內容發布,兩中心在內容融合傳播的過程中切實提高了自身的“四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更加深入人心。
(四)傾聽民眾心聲持續便民,激發平臺新優勢
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可在數字敘事、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持下不斷開拓縣域內縱橫的信息渠道與通路,以實現對全縣人民的信息覆蓋,而且通過平臺搭建也讓基層民眾得以發聲且越發響亮。兩中心正是通過這種上下互通有無的平臺搭建方式為當地民眾提供了大量的便民服務,對穩固民心、民族團結發揮出了巨大作用。
僅在2021年,祿勸縣就在“祿勸融媒”APP中鏈接了縣域內47家部門單位的平臺到融媒矩陣,鏈接了26家服務平臺到“便民祿勸——公共服務”板塊,打造“吃喝玩樂購醫行一條龍”“一部手機游祿勸”;另外在政府門戶網站和融媒APP上開設了主欄目《便民祿勸》及子欄目《祿勸問政》,答復率和辦結率達100%,實現了“媒體+黨建+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增值服務”。
同時,石林縣融媒體中心自2023年開發運營“云上石林”小程序以來,瀏覽人數已有25.57萬人次,發布便民信息同城類137條,招聘類68條,房產類1168條,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了便攜式平臺。此外,云南省文山市融媒體中心也在全媒體平臺矩陣上開設了10多個“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專欄[15]。
這些中心通過搭建平臺實現便民利民的同時也在無形中促進著民族團結,為服務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營造了良好氛圍。
自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提出以來,全國各地生發了許多優秀的建設、發展模式,但對于處在民族地區這樣一種特殊位置且在2019年才成立的石林縣融媒體中心和祿勸縣融媒體中心而言,兩者的建設發展幾乎沒有任何一種模式可以效仿。
未來,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只有不斷緊跟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融合創新融媒體中心的機制、人才和平臺,賦予新聞內容作品更多的民族性、互動性和服務性,真正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做到有為、有位、有威,才能夠有效把握少數民族地區輿論引導新方向,更好地服務當地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新華社,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 content_5721685.htm,2022-10-25.
[2] 張軒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深化廣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路徑研究[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2):21-32.
[3] 李曉敏,張忠友.試論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以廣西為例[J].三晉基層治理,2022,14(5):96-100.
[4] 鄭亮,馮旭宏.縣級融媒體與民族地區基層治理:以新疆庫車為例[J].中國出版,2020(16):22-27.
[5] 石林彝族自治縣概況[EB/OL].石林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http://www.kmsl.gov.cn/slgk,2023-04-17.
[6] 段佳琪.祿勸縣情簡介[EB/OL].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http://www.kmlq.gov.cn/c/2023-01-01/5668241.shtml,2023-01-01.
[7] 蔣寧,黃勇軍.做好邊疆少數民族群眾的輿論引導與服務[J].中國地市報人,2022(9):73-75.
[8] 郎玉紅.少數民族地區融媒體中心建設難點及對策[J].中國報業,2022(5):48-49.
[9] 李蘭,丁宇,丁雪偉.經濟表征與內容生產: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建設策略研究[J].中國出版,2023(2):8-12.
[10] 張宏邦,撖亞璇,謝天.西北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的整合與共治:基于陜甘寧149縣(區)融媒體中心的實證調查[J].民族學刊,2022,13(6):94-105,148.
[11] 隆青泉,顏燦威.縣級融媒體基層傳播實踐與地方社會的互動研究:基于對祿勸縣融媒體的考察[J].新聞論壇,2022,36(2):58-61.
[12] 祿勸縣管理員.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與祿勸融媒體中心實踐教學基地正式成立[EB/OL].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http://www.kmlq.gov.cn/c/2021-07-16/5296500.shtml,2021-07-16.
[13] 周德光.邊疆民族地區縣級媒體做好黨史宣傳的兩個關鍵[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4):109-110,132.
[14] 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75.
[15] 黃磨西.融媒體探尋民族團結進步“文山樣本”活動落幕[N].云南日報,2020-04-21(3).
作者簡介 張澤,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與縣級融媒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