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劇影視表演是一門綜合藝術,是聲樂、形體、臺詞、表演的融合,是演員通過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語言表達等組織舞臺行動并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由此可見,形體表達不僅僅是戲劇影視演員在舞臺上、鏡頭前塑造人物的必備技能,也是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必修的專業課程。形體訓練教學內容的優化設計便是提升學生表演技能水平、完善教師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審美意識的手段之一。文章從戲劇表演的形體訓練的美學內涵“形體之和”“形體之虛”“形體之新”及教學中形體訓練的現狀入手,分析形體訓練教學內容上的缺憾。作者在教學實踐研究的基礎上,提煉出戲劇表演中形體表達和其他藝術形式的共通性,明確優化戲劇影視表演形體訓練的內容對演員(學生)身心體質發展、體態美感素養、音樂音響感受、舞臺行動控制能力四個方面的價值,并提出“重塑形體美態、拓展舞臺技能、融入形體禮儀、發揮戲曲魅力、強化身體訓練”等內容的創新訓練,旨在解決學生舞臺表演與形體訓練內容割裂的棘手問題,提升學生身體、心理素質,為實現中國戲劇表演民族化提供助力。但是,在表演教學中,主課教師無法獨自全面輸出形體創新訓練中所涉及的多樣化表達,無法避免內容的表面化,亟須教師在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的同時,設計體系化的形體訓練課程,為提升學生的形體表達水平及戲劇影視表演效果而服務。
關鍵詞:表演;形體訓練;舞臺技能;審美意識;禮儀文化;戲曲文化;戲劇形式
中圖分類號:J8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0-0082-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教育信息化時代高校表演專業基礎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成果,項目編號:J2021873
戲劇影視表演是以演員的身體為創作載體敘事的,靈動多樣、有內涵的形體語言是塑造鮮活人物的重要手段。形體表達在戲劇表演中的美,胡祗遹在《黃氏詩卷序》的“九美說”中的“兩美”提到,“一、姿質濃粹,光彩動人;二、舉止閑(嫻)雅,無塵俗態……九美既具,當獨步同流”[1]。這“九美”不僅僅表明對戲劇表演者外在氣質的審美要求,也對演員五官、動作的審美表達有所規定。
其中,“兩美”有所提及:“資質濃粹,光彩動人;舉止閑(嫻)雅,無塵俗態”。“姿”,形態;“質”,氣質。“濃粹”是演員經過長期形體訓練,由內而外的呈現。“舉”行動,“止”動作,強調演員利用形體將日常行為動作和人物性格特點得體地表達,以此完成觀眾對戲劇表演的審美需求。
(一)形體之“和”
“一陰一陽之謂道。”[2]恰如負陰抱陽之人,追求的是“沖氣以為和”[3],其內涵是平等互通。“和”是中華美學之始,是中華文化之本。形體訓練中“和”是角色內在心理與外部形體表達的“和”,是角色與演員兩者之間“體驗”與“體現”的“和”,是演員形體表達時而夸張,時而靜默的“和”,是戲劇表演藝術與其他藝術表達(音樂、舞蹈、戲曲)的“和”,“和”達成強烈的、有效的、深層的表演圖層。
(二)形體之“虛”
眾所周知,“虛”“實”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原則,《老子》“道”中的“有”“無”直接對應“虛”與“實”的辯證關系[4]。就戲劇表演藝術創作而言,藝術形象的塑造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虛”化的形體表達是對“實”在的現實生活的積淀及反饋。在舞臺框定的規定情境中,行軍打仗、騎馬揮鞭、摸爬滾打、翻山越嶺、負重前行等行為,需要演員利用身體“虛”化表達,形象塑造真實的體態,達成“形似”與“神似”相統一的極具藝術性的形象。
(三)形體之“新”
李漁言:“使今日看此花,明日復看此花;昨夜復對此月,今夜復對此月,則不特我厭其舊,而花與月亦自愧其不新矣。”[5]“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6]“變用新奇,能道人所不能道。”[7]由此,創新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必然,戲劇表演教學中的形體訓練之“新”,是戲劇表演藝術發展的需要。形體訓練理論的創新、內容的創新、形式的創新,均會進一步使得演員內心世界具象化,使得戲劇表演藝術的表達更順應時代,引領時代。
戲劇表演藝術中,人體的四肢、五官等是人物內心情感表達的工具,這與舞蹈藝術具備相“和”之處。所以,目前,很多設置表演專業的高校,形體訓練教學內容大多套用舞蹈專業的教學內容及體系,比如:借鑒芭蕾舞基訓,此訓練能夠很好地對學生的體態進行糾正。但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將基訓的實質予以貫徹。首先,教師認為,表演專業學生不屬于專業舞蹈生,沒有必要過于對學生的軟度、身體的開度有所要求。其次,形體訓練只包含芭蕾基訓,過于單一,與表演教學中想讓學生形成良好形體的形體拓展訓練不相“和”,出現割裂的傾向。
戲劇影視表演是綜合性藝術,舞臺上肢體的舒展表達是表演的核心元素。清初李漁《閑情偶寄·聲容部》論及演員的基本素質時指出,“選姿第一,修容第二,治服第三,習技第四”[8]。所以,表演教學中的形體訓練不僅僅是為了保持好的體態而存在。動作表達的合理性、面部表情的顯現性,是學生具身認知自身身體、感受身體內涵的過程,是對自身身體進行最大限度挖掘的過程。如在飾演喪失說話能力、喪失聽力等特殊人群時,肢體表達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人物情緒的抒發、人物角色間的交流及角色與觀眾共鳴的程度。因此,在表演中,如何才能結合臺詞,把劇本中鮮活、形象的人物呈現于舞臺,是優化形體教學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促進學生身心體質發展
形體訓練課程主要分為形訓及力訓,即形體和耐力。教師憑借著多樣性的訓練方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及耐力的養成。形體訓練中教師依據各舞種的特性,舒展身心,增強柔韌性、協調性及靈活性。其次,形體訓練作為一種有氧運動項目,可以調節學生身體機能,增強抵抗力,強健體魄,進一步疏解心理壓力。比如,成品的健美操或中國古典舞等,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也是學生感悟形體美和提升自信心的途徑。
(二)培養學生體態美感素養
形體本身包含“美”,訓練內容的優化,運用多樣化的體態,對學生的體態美感(站、立、坐、走)有所規范。如芭蕾舞的基訓內容——繃跳、手臂組合、把桿把下等的練習,現代舞對身體的軟度、松弛、力量、靈活度的訓練,戲曲身段“唱、念、坐、打”,舞臺技能的“摸、爬、滾、打”等戲劇表演常用動作,甚至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輸出等。在培養體態美感的同時,也讓學生在心理層面,進一步關注自身的言行舉止、領悟力和欣賞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增強審美意識,提升審美水平。
(三)提升音樂音響感受能力
音樂音響感受在戲劇表演中屬于基礎元素訓練,進行形體訓練時也會利用不同的音樂元素。不同的音樂旋律,不僅能使身心感受到熏陶,還會讓學生出現內心視像,勾起學生對過往人物、事物、情感的回憶。因此,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從想象到現實,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體會音樂中宣泄的情感。當然,音樂營造的氛圍,也會自然地帶動演員的情緒,促使演員肢體表現更為舒展、協調、有節奏,松弛、真實、深刻地表達舞臺人物,使其形象更鮮活。
(四)強化學生舞臺動作意識
戲劇表演的核心是舞臺動作,動作是戲劇的中心,情感是戲劇的要素,形體是情感的表達。因此,舞臺動作的完美呈現離不開演員肢體對戲劇主題、人物性格及心理活動的恰當表達。形體訓練課程通過不同的教學內容,強化形體的精神內核,有利于提升形體的藝術感染力。并且,演員在演出過程中,即使沒有臺詞,但演員之間的內心活動、互動仍在發生,形體由內而外的真實表達,將演員的內心狀態呈現給觀眾,實現人物獨特表達的再創造。
(五)拓寬戲劇的表達形式
戲劇表演中,教師加強形體訓練,利于形成“形體戲劇”。形體戲劇打破傳統戲劇舞臺語言的限制,利用演員的身體作為主體敘述戲劇內容[9]。形體戲劇融入大量的舞蹈肢體動作,對音樂、音響、燈光、舞美的配合要求較高,能使舞臺上的人物形象生動、靈活,實現舞臺上時空的自由轉化。這種打破寫實主義戲劇單一表達的劇種,更強調演員身體的表現力,也需要更明確肢體動作自帶的隱喻性、直觀性和可塑性。
合理、科學、系統、匹配表演課程的形體優化訓練是提升學生表演技能的有效途徑。
(一)開展多樣化形體基訓
斯坦尼斯達夫斯基在《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提到,“體現器官和形體技術在我們藝術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能使演員的看不見的創造生活成為看得見的[10]。同時,演員不可以通過沒有受過嚴格訓練的身體,來表達人的內在精神的最細致的過程”。由此,形體訓練最基本的是肢體的舒展、協調、松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芭蕾舞的八大特點——“立”“準”“美”“繃”“直”“輕”“穩”“開”表現自信的體態[11];利用現代舞解開程序化形體動作的束縛,以合乎演員自身身體運動法則的動作,盡情抒發真實情感,同時強調舞蹈形體對社會生活的傳達[12];利用中國舞的“形、質、勢”——剛柔、強弱、動靜、疾徐、進退、沉升之態,以形傳情、意蘊長流[13]。從簡到繁,分別訓練學生身體松弛、控制、柔軟、協調、靈活度,幫助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改變肢體的隨意性,規范學生不良體態,讓學生僵硬的身體得以放松,促使學生明確利用身體這一表演創作工具,控制自身,找到表達人物最恰當的體態。
(二)拓展實用型舞臺技能
戲劇影視表演中塑造人物“摸爬滾打”“摔踢扇擒”“掐脖”“閉氣”“纏繞”等是常用技能,這些技能不應只是理論層面的提及。但在學習中,不可能利用物理的真實讓學生體驗其中的力道,因此,學生對此技能的學習,重點在于在激烈的打斗場面中如何保護自己、保護對手,以便實現舞臺上以假亂真的體態表達。這就需要教師在訓練中,告訴學生首先應在摔倒前借機縮短自身與地面的距離,順勢找到自身與地面的支撐點,以免受傷。同時,也要在練習中體會演員之間互相信任、默契配合的重要性。此外,要掌握擊打、掐喉、扇耳光、轉體摔等舞臺技能,更好地完成演員情感的展示。
(三)輸入中外形體禮儀
表演藝術是具備文化傳播功能的,表演專業學生在大二階段會進行中外經典片段創作,那么中外禮儀文化的輸入是本階段形體訓練教學的重點。中國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式的情感表達如何通過中國式的待人接物斷定親疏、判決嫌疑、明辨是非;茶文化中,如何依托沏、賞、聞、飲茶來表達友情及德養;酒文化中,面對不同輩分的人物,如何倒酒、敬酒、拒酒;中國古代的跪拜等禮儀,以及外國的屈膝禮、擁吻禮、脫帽禮,等等,均需攝入。這些禮節的訓練,不僅僅為舞臺人物形象而服務,也是課程思政、課程美育的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比如,創作中涉及的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中的座次文化,學生可依據座次安排是否得當引發劇目矛盾,既為創作劇目提供素材,又更為深刻地學習了座次禮儀文化,一舉兩得。
(四)強化傳統戲曲身段
戲曲表演講究“心有所動,目有所發,手有所指”[14]。戲曲表演中有“四功五法”“唱、念、坐、打”,以及“手、眼、身、步、法”。學生對于這些的學習,有利于其在中華優秀戲曲文化中,貫通手部、眼部等對戲劇人物的內心活動的表達;戲曲招式中不同身段——老生、青衣、小生等人物均有不同的步態、體態、道具等。比如,水袖、折扇等道具的使用技巧,表達意、氣、勁、神的運用。通過這些虛擬化、程序化的形體動作的學習,不僅可以積淀形體的魅力,還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
(五)挖掘身體訓練
身體訓練是形體訓練的核心[15],是促使學生五官及身體協調的方式,是演員無聲勝有聲的內心想法的傳達。身體訓練中,通過眼、嘴、手、站、坐、腿、腳的不同形態表達不同意義,如眼睛看的方向不同,表達不同的內心情感(見表1);嘴的運用(見表2);手部表達(見表3);站姿表達(見表4);坐姿表達(見表5);走姿表達(見表6)等[16]。這便需要演員的身體表達具有準確性、協調性、節奏感,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形體訓練是戲劇表演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訓練學生在戲劇表演中用肢體表達人物情感的渠道。運用多樣化的訓練手段來提高學生肢體的協調性、表現力、控制力、松弛感等,是表演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舞臺表演技能的輔助手段之一,這就要求表演教師也要不斷地提升自我的專業素養,通過師生同教同學,培養多元化、應用型的,適應市場、行業的人才。同時,形體訓練內容的拓展,讓戲劇表達以多元的形態與學生互動,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戲劇藝術的認知,還能使其更深刻地體會戲劇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 胡祗遹.黃氏詩卷序[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446.
[2] 趙建偉,陳鼓應.周易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598.
[3]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225.
[4] 邵鵬.戲劇表演原理中的辯證法[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8:41.
[5] 李紫貴.李紫貴戲曲表導演論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43.
[6] 李漁.閑情偶寄[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76.
[7] 夏庭芝.青樓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37.
[8] 李漁.李漁全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5-6.
[9] 羅玲.中國形體戲劇的發展實踐與考察[J].四川戲劇,2022(6):22-25.
[10] 唐俊.跨越國別與媒介:鄭君里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傳播、運用與發展[J].藝術評論,2022(7):50-70.
[11] 無名.芭蕾舞的八個特征[EB/OL].百文網,https://www.oh100. com/peixun/wudaoxingti/141244.html,2022-03-01.
[12] 現代舞的特點[EB/OL].業百科,https://www.yebaike.com/22/15 35883.html,2020-10-29.
[13] 琦琦努力日記.中國舞的特點[EB/OL].百度,https://jingyan. baidu.com/article/4dc408488639bac8d946f1aa.html,2017-10-18.
[14] 肖德美,陳國禮,杜建華.川劇文生表演功法[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23.
[15] 沈俏.演員的身體訓練[D].長春:吉林藝術學院,2017.
[16] 張宏,滴泥.影視表演藝術創作理論與實用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127-130.
作者簡介 田芮,講師,研究方向:戲劇理論、戲劇影視表演、導演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