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迅速發展,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豐富多樣,傳統媒體新聞傳播受到極大沖擊。在此背景下,新聞記者必須重塑自我,在提高業務能力的同時,實現對新媒體平臺的熟練掌握,從而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媒體融合是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技術、平臺、內容和商業模式等方面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形成新業態。從廣義上講,融合是指不同媒介之間的結合與共存。就新聞業而言,融合是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我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主要表現為:一方面,傳統媒體對新媒體進行部分整合和改造;另一方面,新媒體對傳統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進行部分整合和改造。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撐下,融媒體給新聞報道帶來了極大便利:一是擴大新聞報道視野,二是豐富新聞報道方式,三是創新新聞報道內容。融媒體對新聞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和素養,二是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創新意識,三是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基于此,文章從新聞記者自我重塑的必要性入手,分析新聞記者自我重塑面臨的困境,提出提高政治素養、強化專業技能、注重學習創新等自我重塑路徑,旨在為新聞記者適應時代發展、做好新聞報道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記者;自我重塑;政治素養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0-0138-03
媒體融合已經成為媒體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將媒體與其他產業融合,可以使不同的媒介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同時還能更好地吸引用戶。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新聞記者面臨巨大的挑戰,必須對自身進行創新和改造,提高綜合素質,實現媒體融合。
新聞記者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進行自我重塑。新聞記者必須在新聞報道工作中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通過多樣化、個性化、互動性強的媒介形式和傳播手段,為受眾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例如,在開展采訪報道工作時,可以通過深入了解采訪對象,根據其生活習慣、職業特點、興趣愛好等因素進行合理安排;在內容上多下功夫,更好地吸引受眾。
(一)通過深入了解采訪對象,進行合理安排
新聞記者要想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就必須深入了解采訪對象。新媒體時代,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個性化。新聞記者只有深入了解采訪對象,才能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同時還應根據采訪對象的職業特點、生活習慣等因素進行合理安排。例如,在采訪老年人時,可以選擇在早晨或晚上進行采訪;在采訪年輕群體時,可以選擇在周末或晚上進行采訪;在采訪專業技術人員時,可以選擇在閑暇時間進行采訪等。同時,新聞記者在安排工作時,必須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還要善于利用新媒體技術為新聞報道服務,以提高新聞報道質量和傳播效率。
(二)注重內容的選擇和呈現
面對全新的工作環境和時代要求,新聞記者必須有超前意識,結合新媒體技術,對新聞報道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進行創新,不斷提高傳播能力。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新聞記者改變傳統觀念和思維模式,樹立與新媒體時代相適應的工作理念。同時,新聞記者還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科學規劃自身職業發展,明確新時期自己所處的位置,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提高新聞報道質量和傳播效率,優化新聞報道內容。例如,在采訪過程中可以結合新媒體技術手段,對采訪對象的真實想法進行全面、深入的記錄并及時發布;從多個角度報道新聞事件,為受眾呈現全面、客觀、真實、公正的新聞報道內容,使新聞報道形式多樣化,對受眾產生更強的視覺沖擊。
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擔負著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職責使命。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日常工作中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思想認識,自覺承擔起輿論引導職責。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應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對各種負面信息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及時發布權威信息[1]。
在當前形勢下,要把牢新聞輿論導向和網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及主導權,善于利用網絡傳播規律和新媒體傳播特點開展輿論引導工作。在重大宣傳報道中做到有聞必報、有報必發,不信謠不傳謠。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唱響主旋律。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是新聞工作者的重要職責。
(一)認清媒體融合發展趨勢
當前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媒體傳播形式不斷創新,呈現出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如今媒體融合已進入關鍵期,面臨新形勢、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因此,新聞記者應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自覺承擔起輿論引導職責,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一是要有責任擔當。新聞記者要敢于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和傳統觀念,樹立創新意識,提升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
二是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新聞記者要主動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牢記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使命。
三是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新聞記者在工作中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保持與時俱進,提高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
四是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新聞記者作為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必須具備較高的道德修養和良好的職業操守[2]。
(二)提高新聞敏銳度
媒體融合時代,新聞記者要通過對各種社會現象的深入調查研究,把握社會發展脈搏,用敏銳的新聞眼光、深刻的報道和靈敏的觸角,發現新聞線索,把握社會熱點。尤其是在重大突發事件中,新聞記者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對事件作出正確判斷。例如在突發事件中,要深入調查研究,及時準確地向公眾傳遞權威信息,防止謠言產生和傳播[3]。同時,還要了解有關部門處理事件的方式、方法和過程。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新聞記者要及時向公眾傳遞信息、呈現事件真相、回應公眾關切、消除公眾疑慮。新聞記者在第一時間對突發事件進行跟蹤報道,能夠幫助民眾了解事件真實情況。
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報道的內容、形式、渠道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新聞記者的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媒體中,新聞記者通常是通過“兩微一端”等平臺進行新聞信息的發布。媒體融合時代,“兩微一端”平臺功能更加豐富,新聞記者除了要積極利用這些平臺進行新聞信息的發布外,還應轉變工作思維,從過去的“內容提供者”轉變為“內容提供者和創造者”[4]。新聞記者只有不斷強化新聞信息采集、編輯、包裝等專業技能,才能使新聞報道更有吸引力,從而優化新聞傳播效果。
第一,要轉變思維觀念。傳統媒體中的新聞記者往往是以“內容提供者”的身份出現,注重新聞內容的生產與發布,對網絡平臺的傳播規律、運營特點等缺乏深入研究。媒體融合時代,新聞記者要改變原有思維觀念,加強與新媒體平臺的互動合作,多了解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規律和運營特點,不斷提高業務能力。
第二,要提高專業素養。媒體融合時代,新聞記者需要掌握許多新知識、新技能。因此,新聞記者應多學習、鉆研專業知識與技能,并注重向老記者學習經驗技巧與工作方法,從而實現對新媒體平臺的熟練掌握。
第三,要提升創新能力。新聞記者要想提高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就要善于在報道中創新報道方式與手段。因此,新聞記者要加強對新媒體平臺的深入研究與分析,以新穎的思維方式、豐富的報道方式和手段為受眾呈現出精彩的新聞報道[5]。
(一)轉變工作思維,增強新聞報道的時效性
傳統媒體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往往從以往的思維觀念出發。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要對新媒體平臺上的用戶需求進行分析,從而將新聞信息更好地呈現給受眾。媒體融合時代,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移動終端的普及,很多新聞信息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進行傳播。因此,在媒體融合時代,新聞記者不僅要重視傳統媒體平臺上新聞報道的發布和傳播,還應加強對移動終端平臺上用戶需求和使用習慣的研究與分析。
(二)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新聞報道的精準度
傳統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在采訪時往往要對大量采訪對象進行詢問和了解,然后根據新聞內容進行編輯和分析。媒體融合時代,新聞記者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對受眾進行采訪、調查,然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和解讀,最后根據分析結果進行新聞報道。這種“全樣本”的數據收集方法能夠充分體現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6]。例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許多人都會通過智能手機、電腦等關注疫情信息。新媒體平臺傳播的信息數據量非常大。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都能對這些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可以通過對社交軟件上的大量用戶行為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和處理,根據用戶關注內容對疫情信息進行深度解讀和分析,從而及時向受眾提供有效的疫情信息。在疫情防控期間,許多傳統媒體都開始利用大數據技術來提高新聞報道的精準度和時效性。
(三)創新報道形式,增強新聞報道的可讀性
媒體融合時代,新聞信息的發布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而是呈現出多樣化、多平臺、多渠道的趨勢[7]。因此,新聞記者在發布新聞信息時,要注重創新報道形式,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新聞信息[8]。
第一,要加強對新技術的運用[9]。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平臺成為新聞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媒體融合時代,網絡平臺成為新聞記者重要的信息來源與發布渠道[10]。因此,新聞記者要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研究與分析,充分利用好各種新媒體平臺,不斷提高專業技能與業務水平。
第二,要注重從受眾角度出發進行新聞報道[11]。媒體融合時代,新聞記者要善于從受眾角度出發進行新聞報道,這不僅能夠使受眾獲得更加豐富、鮮活的新聞信息,還能提高受眾對新聞報道的關注度和閱讀興趣[12]。
第三,要注重運用新媒體語言進行報道[13]。媒體融合時代,新聞記者要積極運用新媒體語言進行報道,從而使受眾更加愿意閱讀、樂于接受。因此,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注意語言表達方式和風格,從而使新聞報道更具吸引力、感染力[14]。例如,在采訪過程中,記者可以使用“你覺得……怎么樣?”“你覺得……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等具有激勵性、啟發性的話語[15]。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這給新聞記者帶來了極大挑戰,因此,新聞記者必須轉變傳統觀念,加強對新媒體平臺的學習,熟練掌握新媒體平臺的操作技巧。同時,新聞記者還要加強對新聞信息內容的挖掘和加工能力,做好新聞選題策劃工作,進而提升新聞報道質量。此外,新聞記者應轉變傳統工作模式,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對新聞信息進行采集、加工和傳播,提高新聞信息的價值。
媒體融合時代,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實現資源整合,在傳播渠道、傳播方式、信息內容等方面相互融合,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對新聞記者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新聞記者必須加強學習,提高政治素養,不斷強化專業技能和提高綜合素養,從而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張先新.新聞媒體黨務工作者應具備的素質[J].青年記者,2019(20):67-68.
[2] 蘇強.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記者自我重塑的路徑[J].采寫編,2023(3):50-52.
[3] 姜英華.媒體融合時代下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路徑[J].記者搖籃,2021(10):99-100.
[4] 崔振國.媒體融合生態下電視新聞人的自我重塑[J].聲屏世界,2022(16):82-84.
[5] 桑希磊.融合時代電視新聞記者踐行“四力”路徑探析[J].新聞傳播,2022(12):67-69.
[6] 魯琰.編輯記者在媒體融合時代的轉型路徑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6):168-170.
[7] 張永奇.新時代公民道德人格重塑的社會基礎、核心原則與實現路徑[J].倫理學研究,2021(3):28-36.
[8] 韓傳喜,黃慧.媒介融合時代作家的自我呈現[J].江西社會科學,2020,40(8):81-88.
[9] 孫海峰,盧毅剛.隱喻重塑與全文本傳播:新媒體時代新聞生產的范式轉型[J].傳媒觀察,2022(10):82-89.
[10] 關倩.后真相時代區塊鏈對新聞真實的重塑[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5):44-46.
[11] 林凌.融媒體時代民生新聞節目如何提升傳播影響力:以福州臺《新聞110》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2,8(20):56-58.
[12] 薄媛媛.編輯記者在媒體融合時代的轉型路徑探析[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3(2):119-121.
[13] 海力且木·沙木沙克.編輯記者在媒體融合時代的轉型路徑探析[J].記者觀察,2022(5):94-96.
[14] 樂多數.全視域下融媒體新聞傳播的問題分析與路徑重塑[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社會科學,2022(10):174-177.
[15] 朱軍.媒體融合時代新聞采寫的發展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3):7-8.
作者簡介 徐超,助理記者,研究方向: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