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媒體時代,作為新聞生產重要一環的攝像記者的地位不可取代。但融媒體時代,媒介載體在信息技術支持下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新媒體平臺與傳統媒體平臺相互交織滲透,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與利益共,使攝像記者的業務變得復雜與困難,因此探討在不斷變化、更加復雜的傳播語境下如何提升攝像記者的業務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文章運用實踐總結法和文獻梳理法進行研究后發現,融媒體時代,受眾閱讀習慣、角色定位與接受心理發生明顯變化,傳統新聞生產方式缺乏適用性,且當今新聞行業對攝像記者的觀念認知、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有了更高的要求。融媒體攝像記者與傳統媒體攝像記者在業務上存在明顯差異,部分攝像記者業務能力達不到要求,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主動轉型意識;轉型慢,專業素養更新不足,摸不著新媒體的攝制規律;無法突破固有的思維框架和角色定位,轉型提升遇到瓶頸等。通過較為系統的實證分析,文章認為,攝像記者在轉型發展和提升業務能力時要找準側重點,具體可以從創新攝像編輯觀念、探索先進攝影技術、掌握視頻新聞攝制技能、提升圖片報道水平、提高新聞人文素養等方面展開。融媒體時代的攝像記者只有通過強化基本功,才能與非專業的自媒體視頻拍攝者展開競爭。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攝像記者;業務能力;編輯觀念;攝影技術;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0-0172-03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媒體攝像逐漸轉為圖像后期制作與多樣化傳播,且電視攝像記者受到大眾攝像愛好者挑戰,雖然當前仍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但也存在理念落后、工作技能欠缺等諸多問題,難以滿足媒體行業轉型發展的需求。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媒體的攝像記者只有不斷提升專業能力,才能適應視頻內容產品融合傳播的需要。
(一)觀念認知要求
第一,內容融合形態。互聯網徹底打破了新聞資源傳遞壁壘,攝像記者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全面收集各地新聞事件的素材資源,或各類平臺上流通的新聞資源,對海量新聞資源進行集成共享利用,實現規模化生產目標。同時,也可以將文字、聲音、影像、圖片等多種媒介內容進行整合處理,滿足受眾多樣化的信息需求[1]。
第二,網絡融合形態。傳統新聞傳播模式采取線性傳播格局,通過電視頻道等單一渠道來傳播新聞,以滿足主要群體受眾需求作為新聞生產、傳播的目標。而在融媒體時代,得益于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問世,打破了原有傳播格局,實現了新聞在網絡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線上視頻平臺、電視媒體新聞客戶端等諸多渠道的同步傳播,既擴大了新聞的有效傳播范圍,又使新聞生產傳播隨之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2]。如何滿足受眾個體需求、培養忠實受眾群體,是攝像記者的工作重點。
第三,終端融合形態。移動智能設備已成為受眾接收外部信息的主要窗口,即人們可以在終端設備上訪問各類信息平臺,并接收新聞內容。
(二)專業能力要求
在傳統新聞生產模式中,攝像記者工作內容包括新聞事件現場采訪、協調商討新聞選題與采訪角度、完成項目拍攝任務。簡單來講,傳統的新聞團隊有著結構完善、職責分工明確的特征,攝像記者只要掌握特定的專業技能、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即可,其隊伍以專業型人才為主[3]。
而在融媒體時代,面對激烈競爭,新聞團隊結構發生變化,復合型攝像記者逐漸取代專業型攝像記者。換言之,攝像記者必須熟練掌握采訪、編寫、攝像、錄制、新聞傳播等諸多方面的工作技能,在新聞生產與傳播活動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因而攝像記者需要加強學習力度,既要掌握本專業技能,也要熟練掌握其他專業工作技能,包括文字報道技能、圖片編輯技能、新聞傳播技能等。此外,攝像記者還需要和了解掌握各類新型攝像設備操作方法,如無剪輯拍攝、360°移動全景拍攝等先進攝影技術[4]。
(三)職業道德要求
融媒體時代具有資源通融的特征,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資源進行高效整合,實現規模化生產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融媒體平臺上大量信息難以核實,真假難辨,如后期加工合成的視頻、圖像等。如果記者盲目收集素材資源、生產新聞內容,而未對素材來源與真實性進行論證,會對媒體機構權威性、新聞公正性造成不利影響,這也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5]。因此,攝像記者在提升自身業務能力、主動適應全新新聞生產模式的同時,也需要提升職業道德素養,堅守道德底線與接受法律法規的約束。
(一)扭轉固有的攝像編輯觀念
貼近生活觀念。攝像記者應優先搜集有關社會民生與典型社會現象的新聞素材,把民生新聞話題集中在衣食住行方面,向受眾提供貼近真實生活的優質新聞,這將起到擴大社會影響力、引起受眾內心情感共鳴的作用,也是發揮新聞媒體社會職能的關鍵[6]。
現場化觀念。對于應急突發事件與重大新聞,攝像記者不得完全依賴融媒體平臺上收集的新聞素材,而是應前往現場進行實地采訪,采集真實準確的一手信息,并從受眾關注的全新角度來挖掘新聞內容,以此來解決新聞同質化的問題,提高新聞質量與樹立權威新聞品牌形象[7]。
全方位觀念,在不同場景使用不同的拍攝設備,從不同角度來全面呈現新聞事件,比如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系列報道中,對于騎行報道就利用了運動相機進行拍攝,增加了視覺沖擊力和代入感;而在表示環境變好的時候則利用無人機展示綠水青山的壯美,還利用長焦鏡頭拍攝一些野生動物,從側面體現主旋律,取得較好的報道效果。
由此可見,攝像記者應搭配使用多種類攝像設備,從不同角度來全面呈現新聞事件,具體可使用運動攝像機、航拍無人機、長焦距照相機、微焦攝像機等,以此能夠增強新聞視頻與圖片的視覺沖擊力,取得尤為驚艷的藝術效果[8]。
在編輯觀念層面,攝像記者需要樹立多樣化、情緒控制、節奏控制的全新觀念。
多樣化觀念。考慮到新聞內容在不同平臺上的呈現效果要求存在差異,所以在后期制作環節,攝像記者需要明確各類平臺特征和受眾觀看需求,制作多種版本的新聞。例如,對于在傳統媒體平臺上播出的新聞,沿用顯、劃、隱等剪切編輯手法即可;而對于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上播出的新聞,則應著重加快畫面節奏感[9]。
情緒控制觀念。攝像記者代入受眾視角來評價新聞編輯質量,并以其心理情緒來確定編輯思路,以表達情感作為編輯點選擇依據,充分烘托渲染新聞人物情緒,借此來引發受眾內心情感共鳴,更為準確、生動地呈現人物心理活動。同時,也要遵循客觀公正原則,合理把控情緒渲染尺度,不得夾雜主觀情緒與有悖新聞事件真實情況。
節奏控制觀念。攝像記者提前根據新聞類型來選擇敘事節奏,再圍繞敘事節奏來確定編輯關系、挑選鏡頭長度,以完整講述新聞事件全貌作為首要目標,達成首要目標后再考慮鏡頭張力等問題。同時,在融媒體時代,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短視頻受眾群體逐年穩步增加,為滿足主要受眾的需求,攝像記者也需要適度加快鏡頭總體節奏。
(二)探索先進攝影技術
近年來,攝影技術體系愈發成熟,360°全景拍攝等高新技術得到應用推廣,逐步取代了傳統攝影技術,進而改變了新聞攝像工作模式。因此,為迅速熟悉全新工作模式,推動新聞生產質量與圖像畫面質量全面提升,攝像記者需要積極探索和學習先進攝影技術,了解技術原理特征、掌握攝影技巧。
第一,360°移動全景技術,在現場挑選中心點位,在中心點水平360°與垂直180°范圍內拍攝多張圖像,再使用PTGUI等軟件把圖像拼接形成全景圖片[10]。簡單來講,通過相鄰圖片邊緣重合方法來拼接制成全景圖片,受眾可以觀看到場景內任何角落。運用此項攝影技術時,攝像記者需要提前配備單反相機、云臺、三腳架、魚眼鏡頭等硬件設備,把起始方向設定為從左至右,場景兩側光比反差較小時也可采取從右到左的方向,預先設定固定曝光值來保持畫面亮度統一。如果追求視覺沖擊力,應提前設計多種主體人物/物體的拍攝姿態,畫面移出首個姿態后暫停移動,擺好全新姿勢后繼續移動拍攝,最終在畫面中達到同時出現多種姿態的效果。
第二,無剪輯拍攝技術,攝像記者提前收集新聞節目資料信息,培養自身的節目策劃能力,明確總體拍攝思路與基本框架,制訂完整的拍攝方案,包括鏡頭畫面分割、拍攝順序、拍攝主題等,必要時提前繪制分鏡頭畫面。隨后,圍繞視覺變化習慣與總體拍攝思路,從拍攝素材中挑選有效鏡頭,對呈現效果不佳與漏拍的少量鏡頭進行補拍。
第三,現場畫面捕捉技術,考慮到新聞現場的場景變化頻率較高,為捕捉真實、鮮活的視覺信息,攝像記者需要采取快速聚焦與動態跟焦的手段,始終框住新聞主體畫面。同時,對于新聞現場直播節目,攝像記者則應采取多機位拍攝技術,圍繞拍攝思路或是執行導播指令,迅速切換全景、中景、近景以及特寫鏡頭,立體化報道新聞事件[11]。此外,拍攝設備與攝影技術同步更新迭代,攝像記者既需要有效運用全新攝像技術手段,又應該熟練掌握配套拍攝設備的正確操作方法。
(三)掌握視頻新聞攝制技能
運用鏡頭語言,搭配使用固定鏡頭與運動鏡頭。固定鏡頭有著突出主題、保證構圖藝術性與可視性、拍攝鏡頭內在連貫性好的優勢,運動鏡頭則有展現人物與環境關系、利用鏡頭畫面交代更多信息、全面呈現復雜場景的優勢[12]。攝像記者應妥善處理鏡頭方向,遵循軸線原則,在主體運動軸線同側布置攝像機,保持畫面運動方向和移動位置一致,預防跳軸問題出現。
創新拍攝方式,靈活運用抓拍、等拍、搶拍等適宜視頻新聞的拍攝方式,從而獲取直觀反映新聞事件的重要畫面,避免錯失報道時機。以搶拍方式為例,要求攝像記者具備觀察力、判斷力、應變能力等多項能力,持續觀察拍攝畫面,發現精彩瞬間后立即拍攝[13]。
賦予全新表現風格,遵循聲畫同步原則,攝像記者應根據新聞事件類型來確定視頻表現風格,在視頻中融入同期聲、特技效果、子目、背景音樂和解說詞等多項元素,攝制生動、有趣的新聞視頻。
(四)提升圖片報道水平
相較于文字報道、視頻報道等新聞,圖片報道內容所含信息量偏少,如何通過少量圖片來直觀展現新聞事件起源經過、聚焦新聞事件真實情感,是生產高質量新聞內容的關鍵[14]。對此,攝像記者需要提升自己的圖片報道水平,在掌握精湛攝影技術的同時,打破傳統的視覺閱讀習慣,采取矛盾突出、細節表現等全新的表達方式,給予受眾良好視覺體驗。以矛盾突出方式為例,在光線、畫面布局等方面進行矛盾襯托,把沖突矛盾外化呈現,或是在構圖中含蓄表達矛盾,打造不和諧形象,從而有效引導受眾展開思考。
(五)提高新聞人文含量
融媒體時代顯著提升了新聞質量及其生產效率,同時也降低了新聞準入門檻,傳統媒體機構與專業攝像記者都面臨著自媒體發起的挑戰。如何解決新聞同質化問題,持續吸引社會公眾的關注,是鞏固競爭優勢的關鍵。對此,攝像記者需要著重提高新聞的人文含量,以弘揚人文精神、構建和諧社會作為自身擔負的社會責任[15]。為實現這一目的,攝像記者需要在工作之余加強理論學習力度,持續充實自身的人文知識素養,關注人民群眾現實生活,這也是符合職業道德要求的重要舉措。同時,還應尊重新聞人物的隱私保護權益,例如,在新聞報道環節,必須提前詢問采訪對象是否有隱私保護需求,未經允許禁止在新聞內容中報道居住地址、聯系方式、姓名等信息,避免影響到采訪對象的正常生活,或是給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我國媒體行業帶來了全新發展契機,但也隨之面臨諸多全新挑戰。為生產更多優質新聞內容,攝像記者需要勇于迎接挑戰,將提升自身業務能力、綜合素養作為破局關鍵,堅持創新攝像編輯觀念、探索先進的攝影技術,提高現場畫面捕捉和拍攝能力,為觀眾呈現更加優秀的新聞作品。
參考文獻:
[1] 崔磊.媒體融合背景下攝像記者業務的必備素養分析[J].傳媒論壇,2021,4(15):72-73.
[2] 藍美元.媒體融合背景下攝影記者業務素養提升路徑探討[J].記者觀察,2022(27):43-45.
[3] 呂鋼.融媒時代攝像記者業務能力提升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5):197-199.
[4] 劉英杰.電視新聞轉型期攝像記者的編輯思維[J].傳播力研究,2018,2(35):224.
[5] 周勤.淺議融合轉型下傳統媒體攝像記者的專業素養提升[J].傳媒評論,2022(10):85-87.
[6] 楊立軍.探析電視攝像記者的新聞拍攝技巧[J].記者搖籃,2021(9):25-26.
[7] 徐江輝.電視新聞采訪中攝像記者與文字記者的有效配合[J].記者搖籃,2021(4):162-163.
[8] 王鵬.電視新聞采訪攝像記者與文字記者的配合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7):174-176.
[9] 葉京取.媒體融合背景下攝像記者業務素養提升路徑[J].記者搖籃,2020(12):195-196.
[10] 霍然.論電視新聞轉型期攝像記者的編輯思維[J].傳媒論壇,2020,3(19):48,50.
[11] 王暢達.新媒體時代攝像記者該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J].傳播力研究,2020,4(4):98-99.
[12] 王鵬.電視新聞轉型期攝像記者的編輯思維[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3):54-55.
[13] 徐小添.淺談電視新聞攝像的技巧[J].新聞傳播,2019(2):47-48.
[14] 王麗娜.關于提升攝像記者編輯意識的相關措施[J].傳播力研究,2019,3(18):173.
[15] 葉京取.攝像記者如何讓報道更出彩[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3):187.
作者簡介 關杉,研究方向:新聞紀實攝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