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在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及教育方法上存在較強的一致性和契合性。將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僅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還可以有效增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趣味性,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全面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和育人功能。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大學生的交流互動提供了便利條件,但同時也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偏好。在這樣的情況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有利于增強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對此,高校與思政教育者需要明確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客觀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和重要作用,進而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和功能作用,制定并踐行有效的優化措施,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以強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確保人才培育質量的不斷提升。文章運用層進式方法,闡述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全面融合的可行性,分析新媒體時代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價值邏輯,進而提出新媒體時代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徑,旨在為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借鑒,助力高素質人才的全面培育。
關鍵詞:新媒體;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價值;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0-0184-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8年度湖北省教育廳項目“依托武當文化 創新教育體系”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392
思政教育具有較好的文化傳承功能,依托對傳統文化的改造、創新和傳播,發揮著引領主流意識形態、規范社會公序良俗、抵制錯誤思想觀念等重要作用,因而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具有較強的內在一致性,兩者在新媒體時代的全面融合是高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路徑。同時,新媒體的“野蠻生長”使多元文化的滲透得以加速,影響了大學生的“三觀”,弱化了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因而亟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充分發揮其在育人方面的引領功能,以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影響力。因此,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技術優勢與功能優勢,推動并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已成為高校的當務之急。
(一)教育對象維度
在教育對象方面,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均強調對人格的塑造,兩者的價值目標一致,即培育符合時代需求的理想人格主體。在傳統文化中,理想的人格主體是“君子”,傳統文化對人格塑造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君子人格設計的過程。君子人格符合中華民族的文化屬性和意識形態,依托中國文化傳統和具體的社會道德規范得以形成[1]。而高校思政教育對人的培育實際上也是對人格長期的全面塑造,從本質屬性上看,是“君子人格”的現代化在道德上的集中體現。
(二)教育內容維度
在教育內容方面,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均以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為主,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這三個方面始終是“立德樹人”的核心導向[2]。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大道至簡、厚德載物等核心思想理念,保家衛國、禮義廉恥、一諾千金等傳統美德,和而不同、以人為本、儉約自守等人文精神,在今天依舊被廣為稱頌,并始終是育人的關鍵內容,是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的重要依托。
(三)教育方法維度
在教育方法上,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都以“文化滋養”作為主要抓手。隨著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與創新,生硬說教和理論灌輸的方法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豐富的文化滋養人的心靈,使大學生依托道德理性開展自省自查,進而在不斷的內在超越中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3]。而傳統文化的育人以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為主要方式,力圖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因此,兩者在教育方法上殊途同歸。
(一)有助于增強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
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當下,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日益深化,一些西方思想和觀念容易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不良影響,甚至顛覆大學生的認知,動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4]。新媒體具有即時性、共享性、開放性等特點,在新媒體的助推下,西方思想和文化在大學生中間傳播,并帶有較強的煽動性。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要想強化思政教育對大學生的管理,占領意識形態的高地,就需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引領,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豐富的資源和不竭動力,并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輿論引導功能,以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深厚底蘊和悠久歷史激發大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在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充分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進而堅定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堅守主流意識形態。
(二)有利于堅定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媒體成為大學生日常交流和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新媒體空間充斥著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這些內容對是非鑒別能力和自控能力較差的大學生群體造成了不利影響,使大學生在思想價值觀方面出現了不良傾向[5]。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校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可以有效強化思政教育的施教成果。
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其中的思想精華,可以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學習歷史,可以使大學生正確看待成敗與得失;學習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可以使大學生養成“溫、良、恭、儉、讓”的優秀品質;學習傳統倫理,能使大學生知廉恥、辨是非。如此,大學生在紛繁復雜的新媒體空間可以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
(三)有益于完善大學生的人格
新媒體的發展使信息傳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在為大學生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改變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6]。新媒體傳播場域具有較強的虛擬性、開放性和自由性,長時間沉溺其中,大學生群體將出現虛擬人格的特征,弱化了大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信息繭房”的惡性循環也束縛著大學生認知水平的提升,最終影響大學生人格的完善。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視人的自我審視和自我修養,因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在“吾日三省吾身”中,自覺抵御新媒體傳播場域中不良信息的侵擾,并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浸潤,形成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正確的思維方式,進而塑造完善的人格,為其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依托新媒體,構建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教育平臺
新媒體的全面發展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將新媒體傳播場域作為載體,可以借助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構建文化教育新平臺[7]。
對此,高校需要成立相應的新媒體部門,通過對新媒體技術的研發和運用,構建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思政教育平臺,運營模式和功能設置可以借鑒抖音、微博等當下人氣較高的新媒體平臺,以提升教育平臺的吸引力[8]。內容的規劃需要突出優秀傳統文化,并將思政教育內隱于傳統文化中,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以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
對于學習安排,需要在平臺設置“學習記錄”功能,準確記錄學生在平臺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時間和內容,并依據學生學習的效果由系統實施客觀評價,以此激發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使大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中主動反省自身并完善自我,達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施教目的。
(二)整合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實施“線上+線下”的思政教育模式
依托新媒體的信息優勢和技術優勢,可以全面改革傳統高校思政教育的施教內容和施教手段,為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并有效發揮育人功能提供便利條件。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挖掘內含思政教育功能的傳統文化素材,并結合大學生較為關注的社會熱點、熱門事件、優秀人物等信息內容,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表達形式,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使之符合大學生在新媒體傳播場域中的行為偏好,以此增強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吸引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9]。
同時,高校與思政教育者需要實施“線上+線下”的思政教育模式,依托新媒體技術,利用慕課、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大學生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自覺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10]。高校與教育者還要鼓勵、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寫春聯、踩高蹺、賽龍舟等傳統文化活動,并不失時機地在活動中借助傳統文化向學生講授思政教育內容,使學生在輕松的實踐活動中得到思想上的引導和靈魂上的塑造,使高校思政教育實現真正的寓教于樂。
(三)發揮新媒體渠道作用,營造具有傳統文化氛圍的校園人文環境
校園人文環境屬于無聲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依托校園人文環境熏陶和感染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大學生的思想素養。高??山柚旅襟w的渠道作用,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人文環境,以有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11]。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梢砸劳行旅襟w平臺打造不同類型的傳統文化場館,如網絡傳統文化基地、網絡傳統文化博物館、網絡校史館等,依托新媒體技術全面展現傳統文化的風采和發展歷程,以此弘揚民族特色文化,培育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和職業道德[12]。同時,高校與教育者需要借助電子宣傳欄、校園網等新媒體渠道,全方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將承載思政教育要素的傳統文化滲透于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13]。此外,高校需要依托新媒體平臺舉辦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網絡校園競賽,使學生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強化自身的團隊協作意識和頑強拼搏精神,以此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四)踐行傳統文化教育理念,打造媒介素養過硬的思政教育隊伍
新媒體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載體、資源和渠道,但要在思政教育中踐行傳統文化教育理念,還需要從思政教育者本身入手。首先,高校需要建立健全思政教師培訓機制,以教育推廣、課題研究、專題訓練等模式使思政教師接受具體、深入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并在此基礎上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不斷提升思政教師的媒介素養,使其可以在教育內容、形式、方法等各方面依托新媒體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14]。其次,高校還需要堅持“專職為主,兼職為輔”的原則,號召知名學者擔任兼職思政教師,使其依托新媒體平臺,以短視頻、在線直播等方式向大學生傳輸富含思政教育素材的傳統文化,促使大學生得到思想的升華和心靈的洗滌[15]。
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是高校發揮育人功能的必要路徑,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兩者的同頻共振提供了便利條件,但同時也使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諸多困境。對此,高校與思政教育者需要強化協同配合,堅持“揚長避短”的原則,從教育平臺、教育模式、教育環境、教育隊伍等方面入手,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功能作用,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強化高校思政教育影響力和實效性的不竭動力,以此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水平和人文素養,全面優化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 董永升,董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徑[J].大眾文藝,2023(4):199-201.
[2] 董子涵,任鳳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維審視[J].領導科學論壇,2023(1):144-148.
[3] 彭俊彥.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策略研究[J].中國報業,2022(24):114-115.
[4] 代利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三個維度[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22,31(4):37-40.
[5] 劉逶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應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困境和策略[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5(6):70-74.
[6] 王向志.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智慧課堂教學[J].高教學刊,2022,8(31):164-167.
[7] 錢曉丹,李青宇.新媒體時代虛擬現實技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6):41-43.
[8] 瑞英.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報業,2022(20):86-87.
[9] 楊艷霞.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高校思政教育[J].品位·經典,2022(20):136-137.
[10] 付莘鋒.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創新思路研究[J].活力,2022(19):67-69.
[11] 姜天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及傳播路徑[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13(4):35-38.
[12] 烏日樂.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傳承及應用[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2(3):157-161.
[13] 徐爽,張彩鵬.探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有機融合[J].中國民族博覽,2021(23):107-109.
[14] 劉娜,宋立華,劉麗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及應用[J].文化產業,2021(14):45-47.
[15] 李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創新途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7):3-4,7.
作者簡介 胡安怡,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