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術是影響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數字出版對新技術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興趣和敏感。當前,媒體融合是影響數字出版的重要變量,因而文章致力于探究媒體融合背景下數字出版技術選擇和使用的取向與策略。研究發現,媒體融合不僅影響數字出版內容生產技術、內容傳播與分發技術、內容到達接收終端和用戶相關技術的選擇與使用,而且從總體上影響著數字出版技術選擇和使用的生態。從技術選擇和使用的策略來看,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數字出版首先需要回歸閱讀去選擇技術,尤其是利用技術重新聚集、整合和分類內容,讓數字出版的內容融合和結構化,從而更便于檢索、閱讀和利用。其次,由于數字閱讀用戶有著個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閱讀的需求,因而數字出版需要選擇和利用能夠滿足用戶這些需求的技術,積極改造舊技術和采納新技術以滿足數字閱讀用戶定制化和智能化的閱讀需求,并前瞻性地采用更進一步滿足數字閱讀用戶需求的技術。再次,了解和掌握用戶希望閱讀什么內容,是出版者和傳播者長期以來的愿望,因而數字出版需要選擇能夠記錄與整合、挖掘人的閱讀行為的技術。最后,隨著閱讀形態的演變,數字出版需要適應社交化閱讀、可視化閱讀、社區閱讀、協同閱讀、場景閱讀等新的閱讀形態,針對性地選擇和使用技術,從而實現數字出版產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媒體融合;數字出版;技術選擇;社交化閱讀;可視化閱讀
中圖分類號:G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0-0213-03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數字出版依賴技術推動。自出版誕生以來,技術一直與出版業緊密相關。從北宋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到現代王選的激光照排系統,從古騰堡的金屬活字印刷術到數字出版,技術一直驅動著出版業的發展。作為應用性產業,數字出版對新技術充滿興趣,如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等,還應用了語義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智能化信息服務。企業根據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和利用科技,致力于實現科技與內容的融合。
21世紀以來,信息通信技術(ICTS)推動了數字出版的發展,包括計算機芯片技術、標記語言技術、元數據技術、語義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網絡通信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數字排版印刷技術、多媒體技術和數字權利管理技術等[1]。這些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發展改變了數字出版的信息媒介、來源和閱讀方式。技術服務商在數字出版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云計算、多媒體技術和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更多變化和創新[2]。
在當前的技術生態環境和媒體融合背景下[3],數字出版運用的這些技術出現了一些變化,甚至面臨著新的挑戰,當然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技術形態和應用形態。例如,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如何保護數字版權(包括如何處理用戶生產的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的版權)是一個重大的課題,也是一個迫切的問題。從本質上講,最初的版權保護是為了保護印有內容的介質不被非法復制和傳播,從而保護作品不被非法侵占,保障版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和利益。而在數字化時代,這種情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內容和介質開始分離,內容獨立于介質而存在,而且能夠通過數字化的形態在不同的介質上呈現。也就是說,內容以數字化形態(比特流)在不同的平臺上流轉[4]。互聯網素以“免費的午飯”而形成不同的用戶群體,用戶形成了“免費午餐式”的消費習慣。如何在比特流的形態下保護版權,成為新的課題。
此外,用戶在媒體融合和Web2.0語境中,能夠自由生產內容,這一方面帶來了保護這些內容的版權的問題,另一方面形成了盜版的新問題,數字內容的復制極其方便快捷,“Ctrl+C”與“Ctrl+V”就可以實現內容的復制粘貼。個人有可能改編甚至原封不動地復制他人的作品[5]。
當前,對于數字版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在全球范圍都是滯后的,這就要求技術作為一種補充手段,發揮應用的作用。因此,數字版權管理技術(Digital Rights Managent,DRM)作為數字出版的重要技術之一,應運而生[6]。
媒體融合主要對數字出版產生了以下影響:影響內容生產技術的選擇與使用、內容傳播與分發技術的選擇與使用、內容到達接收終端和用戶相關技術的選擇與使用,以及總體上影響數字出版技術選擇和使用的生態等。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數字出版內容生產面臨著滿足不同接收終端、適應多渠道和跨平臺傳播的要求,以及個性化需求的挑戰,在某種程度上正在帶來數字出版內容生產的革命,需要不斷革新生產與再加工內容的技術,包括硬性的出版技術和軟性的內容再加工技術,例如內容的重新組織等。
在內容傳播與分發方面,媒體融合要求數字出版能夠適應不同接收終端和平臺,并保持內容傳輸質量,涵蓋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用戶的變化也對數字出版產生影響,他們希望以更加靈活的方式選擇數字內容和獲取信息,并成為數字內容的生產者之一,直接對數字出版產業在選擇適合的技術以及呈現數字出版內容的技術方面產生影響。并且用戶對數字閱讀提出了更高的體驗要求,促使技術選擇和使用不斷改變和進步,從而形成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7]。
從總體上講,媒體融合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影響著數字出版的內容生產、傳播、接收和消費,它從整體上改變了內容生產的機制與呈現形式、傳播平臺與渠道,以及用戶接收媒體內容與閱讀習慣等,從宏觀和中觀層面改變了數字出版技術的選擇和使用,形成了一個具有邏輯性和富有活力的技術生態。
(一)回歸閱讀去選擇技術
數字閱讀雖然與傳統閱讀(主要是基于介質的閱讀)相比,在閱讀方式、閱讀情境、閱讀體驗等方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從根本上講,它仍著眼于獲取意義和閱讀體驗(比如愉悅等)。因此,人們進行數字閱讀時,期待的是方便獲取信息和知識,便于解讀意義,能夠形成更好的閱讀體驗。基于此,數字出版需要緊緊抓住閱讀這一要義,選擇和利用內容生產、傳播與分銷、數字終端的技術(包括創新使用舊技術和采納新技術),并思考如何延伸閱讀的意義[8]。
數字出版技術方面的三大趨勢:一是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專業出版資源的數據化、結構化和多維化處理,建設特色資源數據庫,打造高質量內容服務平臺。二是通過新技術實現內容的聚合和分類,如Flipboard等應用程序從多個來源獲取數據流,以個性化方式展現在移動終端上。三是積極采納新技術,如在搜尋引擎、數字圖書館等領域廣泛應用云計算。未來,數字出版將大規模采用云計算技術,實現功能的云端化,包括數據存儲、獲取、應用解決、遠程控制、移動應用、互動分享、數據分析和計算等。這些趨勢將促進數字出版內容的融合和結構化,提升內容檢索、閱讀和利用的便利性。
筆者注意到,有些商家正在嘗試附加更多的內容或商業元素到數字閱讀之中。例如,Flipboard在其iOS及安卓版應用程序中添加了購物元素,把有意向的購買者導引到外部網站去完成購買行為。ONE在圖片、文章、問答三個頻道后也新增了“東西”這個新欄目,每天推薦一個新鮮事物,用戶可以通過點擊直接跳轉到ONE的銷售平臺進行購買。個性化閱讀已經開始邁向單純閱讀以外的領域[9]。這不失為一種創新,或者說是一種“閱讀附加”的嘗試。但是,筆者認為,在采用這些新的活動或創新時,需要以閱讀及閱讀的要義作為根本來進行,把閱讀擺在第一位,而不能偏離了“數字閱讀”這一主線。
(二)積極改造舊技術和采納新技術以滿足數字閱讀用戶定制化和智能化的閱讀需求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數字閱讀用戶需求趨向個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閱讀。為滿足這些需求,數字出版需要選擇和應用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技術,并采用更進一步滿足這些需求的前瞻性技術。閱讀形式方面,課程化和游戲化的閱讀形式將不斷發展,閱讀終端會根據用戶喜好和搜索記錄推送個性化內容[10]。數字出版的技術選擇和使用需要保持敏感,關注宏觀、具有全局意義的新技術創新,如大數據分析工具的運用能更準確地組織碎片化的內容信息。同時,數字出版需要積極采用媒體融合時代的微創新,例如APP創新。通過改造和創新舊技術的利用方式,數字出版能夠滿足不斷變化的數字閱讀用戶需求[11]。
(三)選擇能夠記錄與整合、挖掘人的閱讀行為的技術
了解用戶需求和個性化閱讀是出版者和傳播者長期以來的愿望。通過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可以追蹤和預測人們的閱讀行為,例如閱讀時間和地點、閱讀書籍、閱讀進度和體驗等,以獲取精準的閱讀行為、偏好和知識需求。這樣可以形成系統自組織的個性化、多樣化的數字出版物,實現精準編輯和推送,從而實現按需出版和個性化推送的目標[12]。
在媒體融合和Web2.0時代背景下,如果數字出版能夠運用技術手段掌握數字閱讀用戶的閱讀行為偏好和趨勢,就能為每個用戶生產個性化的定制內容,并實現精準投放。這是智能化閱讀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當前,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正努力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通過用戶的大數據,可以了解用戶的閱讀行為和趨勢,幫助出版者和作者策劃更受用戶歡迎、滿足用戶需求的選題[13]。在技術應用發展的高級階段,基于內容的選題策劃能夠自動形成于數據系統中,從策劃到生產的階段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當然,數字閱讀用戶行為的總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技術的選擇和使用,推動技術選擇和使用不斷優化。
(四)適應社交化閱讀、可視化閱讀、社區閱讀、協同閱讀、場景閱讀等新的閱讀形態選擇和使用技術
數字出版與數字閱讀緊密相連,移動終端閱讀逐漸成為當下的主要流行趨勢。據統計,手機上網的主要用途之一是閱讀小說和新聞,而在手機應用的選擇中,媒體資訊類、社交網絡類和即時聊天類排名前三,因此,數字出版需要適應數字閱讀的新趨勢,包括社交化閱讀、可視化閱讀、社區閱讀、協同閱讀和場景閱讀,并善于利用相應的技術[14]。
首先,媒體融合背景下,數字出版產品日益呈現出社區化的趨勢。因此,數字出版需要構建以“信息+服務+社區”為核心的產品生態鏈,通過社群聚集用戶,實現社區化閱讀的目標。
另外,媒體融合和新興媒體的出現推動了社會傳播受眾網絡化的發展。新興媒體的受眾在信息內容的接收、生產和傳播方面扮演多重角色,同時通過家人、朋友、同學、同事等強關系鏈接以及興趣愛好等弱關系鏈接,形成了各種網絡社區或社群。數字出版可以創建家庭圖書館,致力于構建“數字家庭”,將個性化閱讀與共享式閱讀相結合。此外,需要積極打造像豆瓣這樣凝聚文藝愛好者的“垂直閱讀社區”,以及像知乎這樣凝聚科技愛好者、形成知識問答體系的社區,以上需要數字出版選擇和利用能夠發展閱讀社區的技術[15]。
未來,可以通過社交關系來選擇和分享數字閱讀內容。Flipboard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與用于聚合信息的RSS不同,Flipboard根據社交關系網中某人與用戶的關系的重要性和親密程度、信息的評論數量以及網頁在社交媒體中被鏈接的次數等,通過算法來判斷信息的重要性并決定是否向用戶推送,形成了社交化閱讀的模式。
綜上所述,數字出版需要緊跟數字閱讀的潮流,包括社交化閱讀、可視化閱讀、社區閱讀、協同閱讀和場景閱讀,并善于選擇和利用相應的技術,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閱讀需求。
對高度依賴媒介化生存的當代社會而言,具有革新意義的新傳播技術成為一柄雙刃劍。基于新傳播技術的新興媒體既可能產生社會整合作用,又可能引發重大的社會風險與現實危機。在這一背景下,技術及技術使用更容易引發風險。對媒體融合及數字出版技術來說,皆是如此。因此,在選擇和使用技術的時候,既要對技術(尤其是新技術)保持高度的敏感,積極采用,又要對技術的選擇和使用以及可能帶來的問題、負面效應和挑戰保持審慎。
參考文獻:
[1] 張立,童之磊,張博,等.數字版權保護技術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1-2.
[2] 孫繼蘭.數字出版中的語言服務[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18-20.
[3] 李燕.中國媒介融合的問題及未來[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8):29-30.
[4] 趙曉娟.區塊鏈技術在傳媒領域的潛在應用場景研究[J].傳媒,2022(7):49-51.
[5] 田華芳,王亮.出版業數字化轉型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3,31(4):34-37.
[6] 數字出版:左手技術,右手內容[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4-02-27(007).
[7] 張新新,丁靖佳.數字出版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探索與努力:2022年我國數字出版研究盤點[J].科技與出版,2023(4):96-106.
[8] 高英.融媒體時代教育出版數字化轉型的思考[J].中國報業,2022(19):126-128.
[9] 尹琨,任曉寧.數字出版的未來猜想:專屬內容智能定制[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3-11-28(001).
[10] 楊逐原.社交媒體時代游戲化閱讀:內涵、敘事手法、發展路徑及倫理反思[J].編輯之友,2022(9):30-36.
[11] 杜方偉,張新新.中國特色數字出版話語權分析:基于數字出版行業話語權與學術話語權的雙視角[J].科技與出版,2023(2):23-34.
[12] 梁建飛.數字出版產品營銷模式創新研究[J].出版科學,2017,25(3):90-93.
[13] 黨東耀.三網融合與數字出版價值鏈的延伸與創新[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5(4):102-106.
[14] 鐘岑岑.數字教育出版標準發展現狀綜述[J].傳播與版權,2017(6):20-23,32.
[15] 談國新,郝挺雷.科技創新視角下我國文化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的路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4(2):54-61.
作者簡介 劉麗,助教,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