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堃
名妓拉杜比絲的短暫人生中所經歷的重大變故與磨難都與愛情有關,本文將結合黑格爾提出的“人與外界的沖突”對名妓拉杜比絲的愛情經歷進行分析,通過“人的心靈的自我沖突”分析名妓拉杜比絲后期的經歷,探索她自殺悲劇的成因。
在納吉布·馬哈福茲的小說《拉杜比絲》中,拉杜比絲一生中遇到的各類沖突都與她對愛情的執著追求緊密相關。這些沖突一步步改變著她的人生,至其命運多舛,最終走向死亡。本文就以“由于個人情欲引發的沖突”為理論基礎,解析拉杜比絲的短暫人生。
通過作者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拉杜比絲在與外界接觸之前是一個美麗單純的的女孩,在成為名妓之后她變成了一個懂得察言觀色、能夠把控人心的女人。前后形象的反差之大與她所經歷的矛盾沖突之激烈密切相關。單純的拉杜比絲遇到了一個年輕的水手,她的愛情由此開始。但在命運的安排之下,人類往往不能事事順意,只能繼續存在與消融。就在拉杜比絲憧憬的美好生活開始后不久,她就失去了這個愛人。
這次失敗的戀愛經歷對一個年輕女孩的打擊是巨大的,它不僅動搖了拉杜比絲勇敢追求愛情的信念,也使她對愛情的向往和憧憬逐漸消失。她在內心充滿恐懼、不安的情況下,放棄了對愛情的憧憬,跟隨了一個能夠給她生活保障的中年人。對于愛情的不同選擇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拉杜比絲與消失的愛人之間的沖突所造成的愛情悲劇直接影響了她的愛情觀,她從一個單純追求愛情的女孩變成了一個能夠為現實妥協的女人。這種觀念的轉變是她后來由于生活所迫淪為妓女的重要因素。
中年人不幸去世后,她徹底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人,再也沒有人能帶給她心靈的安慰和生活的保障。后來她憑借自己的美貌和才華,成為比賈島上聞名一方的名妓。拉杜比絲無法回應別人對她的評判,生存的壓力和名譽的壓力,無論選擇哪一方,她所要面對的現實都是殘酷的,這是她無法越過的窘況。小說中拉杜比絲選擇了富裕的生活,于是她與世俗倫理間的沖突便成為必然。因為從她失去生活依靠開始,她就注定要面對與普通女性截然不同的境遇。男人們消費她的美貌和才華,女人們憎恨她的妖嬈和魅惑,這兩者于她而言其實并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在拉杜比絲冷漠高傲的表象之下隱藏著一個孤單寂寞的靈魂。她不斷地穿梭在男人中,過著奢華的生活,卻不曾享受發自內心的快樂,也無法化解民眾對她的排擠。筆者認為,拉杜比絲與世俗倫理之間的沖突在這一點上有明顯的體現。
在國王的加冕大典和尼羅河節上,拉杜比絲兩次看到年輕的國王——麥爾納里阿二世,并漸漸萌生愛意,對愛情的期望又重新回到了她的內心。這份愛情洗盡了她心中所有不幸的回憶,她仿佛回到了年少的時光,又重燃了戀愛的激情。拉杜比絲不再需要眾多情人的圍繞來打發空虛寂寞的時光,從此心甘情愿地蟄居在自己的宮殿,斷絕了和情人們的一切聯系,沉浸在愛情中。這份愛情在拉杜比絲心中越完美,外界的干擾和置疑就越容易引起她強烈的反抗,從而引發她與外界的沖突。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同樣愛著國王的女人——王后尼圖格里斯。王后感情豐富、端莊秀麗,她也曾享受過美好的愛情,在國王心中占據重要的位置,但拉杜比絲的出現打破了她平靜的生活。王后也想維護自己的感情,她曾幻想這一切會很快過去,國王又會像往常一樣回到他們的王宮來,但希望很快就破滅了。看著自己深愛的君王為了一個妓女淪落成情欲的俘虜,表面不動聲色的王后默默承受著煎熬。有時她憤怒得想要去爭奪、捍衛自己的愛情,隨即又為自己的想法感到可笑——一個為了金錢就能出賣自己的女人是不配與王后交手的。王權和地位禁錮了王后,傲慢和自尊遏制了她的感情。王后就這樣懷著復雜的心情把自己的心深深隱藏了起來。這樣的忍耐在王后的心中累積成了對拉杜比絲的怨恨,兩個女人之間的沖突由此產生。這個沖突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拉杜比絲最后的悲慘結局增加了砝碼。
拉杜比絲和王后之間的沖突在這里表露無遺。此時的拉杜比絲保持著勝利者的姿態,王后尼圖格里斯只得黯然離去。愛情是人世間美好的感情,人人都有追求愛情的權利和機會,從這一角度來看,拉杜比絲和王后尼圖格里斯的愛情都是具備正義性的。但是愛情又是自私的、排他的,拉杜比絲與國王麥爾納里阿二世的愛情與王后尼圖格里斯的幸福無法并存,沖突便在所難免。國王死后,王后命人即刻將其遺體送回宮中,這一次她終于用手中的權力將這對難舍難分的戀人阻隔開了。拉杜比絲失去了愛人的庇護,最終在執政女王的意志前敗下陣來。拉杜比絲與王后尼圖格里斯之間的沖突就此“和解”,但隨之而來的是對拉杜比絲毀滅性的打擊。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年少的拉杜比絲由于對愛情的向往放棄了原本平靜安詳的生活,但她與愛人之間的沖突使她從美麗聰慧的少女變成了男人們趨之若鶩卻不被社會倫理認同的妓女。同樣由于對國王的愛,聞名遐邇的名妓拉杜比絲放棄了歌舞升平的生活,與眾多情人撇清關系,虔誠地為愛情祈禱,但她的愛情帶給同樣愛著國王的王后尼圖格里斯巨大的痛苦。可以這樣認為,兩個階段中拉杜比絲一直在追求愛情和財富,也由此與消失的愛人、世俗社會的倫理道德、王后尼圖格里斯等一系列“外界”產生了沖突,這些沖突為拉杜比絲后來更為深刻的沖突埋下了伏筆,最終引發了拉杜比絲服毒身亡的悲劇。
拉杜比絲與外界的種種沖突最終引發了她心靈的自我沖突,她短暫的一生便以悲劇收場。在這一節中,我們將根據“追求動機與效果一致所引發的心靈的自我沖突”和“動機與效果之間的巨大差異引發的倫理破壞與精神沖突”這兩種沖突類型對拉杜比絲的死亡悲劇進行分析。
名妓拉杜比絲美麗的容貌能讓見到她的所有男人怦然心動,她的居所——比賈宮是達官顯貴向往的地方。她時常穿著美麗的衣服,佩戴著華貴的首飾在比賈宮里接待客人,與他們談笑風生。大家爭相得到她的青睞,許多達官顯貴都是她的情人。
拉杜比絲在男人之間來往自如,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她每日同政治家、哲人、商人、藝術家高談闊論,嫻熟地與眾多情人周旋。與這些人的交往,不僅為她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回報,也慢慢將她培養成了一個明哲理、通政治又具有藝術鑒賞力的人。
拉杜比絲一面享受著情人們提供的財富,一面又渴望著真正的愛情。這看似矛盾的現象便是拉杜比絲追求的動機與效果一致所引發的心靈的自我沖突,就是一連串由于“故意”而引發的沖突:無依無靠的拉杜比絲為了追求物質生活放棄情感需求成為妓女,成為名妓的拉杜比絲擁有了大筆財富后對每天與眾多情人逢場作戲的狀態感到厭倦,又開始渴望愛情。每個階段她都有為自己的行為辯護的理由,但都在維護一種倫理關系時破壞了另一種倫理關系,最終引發她心靈的自我沖突,即物質追求與情感需求間的沖突。這個沖突體現了拉杜比絲內心對純粹的情感的渴望,為之后她與國王麥爾納里阿二世的情感碰撞做了鋪墊。
在尼羅河節上,拉杜比絲對國王麥爾納里阿二世暗生情愫,不久后兩人便墜入愛河。沉溺在愛情中的國王花費大量的錢財用于修繕拉杜比絲居住的比賈宮,這使拉杜比絲倍感榮幸,內心也因此得到了極大滿足。她沉浸在甜蜜的愛情里,覺得自己才是國王心中真正的王后。愛情把她從一個滿是名士風流的天地中奪了出來,愛人成為她生命中唯一的寄托。
筆者認為,如此強烈的愛情并不完全出于偶然。拉杜比絲對情人們的愛慕和渴望早已麻木,她一直在不停地追尋純粹的愛情,只是期望變高,沒人能輕易打動她。國王麥爾納里阿二世的出現滿足了她的心愿,積壓的情感爆發出來,瞬間改變了她的生活。她把這份愛情視為珍寶,盡情地沉溺其中。 然而“情深不受,慧極必傷”,任何事物到了極限,便會漸露衰敗,同樣,過于濃烈的感情往往不能長久。
當拉杜比絲得知國王因收回土地與祭司們發生了沖突后深感憂慮,但她也沒能勸說國王改變心意,便決定想辦法幫愛人達成愿望。一番思慮過后,拉杜比絲提議通過讓遠在穆阿薩尤擔任都督的親王來信假稱當地叛亂,從而將國內的兵力集中在國王手上,以此震懾祭司們的抵抗,捍衛國王的權威。這個想法得到了國王的認同。但拉杜比絲沒想到國王將此計劃告訴了他的親信大臣塔胡。塔胡曾經深愛拉杜比絲,他是一個非常強硬且固執己見的人。拉杜比絲知道塔胡的愛是執拗的、百折不回的。當他受到傷害時,心中的愛情可能會轉化成可怕的欲望和仇恨,誘使他做出極端的事情來報復傷害他的人。為了發泄心中的郁悶,塔胡決定報復拉杜比絲,于是將他們密謀的計劃告訴了祭司。祭司們在尼羅河節時將假信之事當眾揭穿,并發動百姓攻向王宮,混亂中將國王射殺。
事發后拉杜比絲得知是塔胡背叛了他們,她感到非常震驚,也讓她追悔莫及,她沒有想到她與塔胡之間的情感糾葛竟然是導致愛人死亡的直接原因。然而一切悔恨都為時已晚,她的愛人死去了,愛情也徹底結束了。原本沉浸在甜蜜愛情中的她不僅失去了愛人,而且發現竟是自己的行為導致了愛人死亡。拉杜比絲的愿望與殘酷的現實之間的巨大差異徹底摧毀了她對生活的留戀,她只想服毒自盡來結束痛苦的煎熬。
黑格爾認為,造成悲劇的第三種沖突——人心靈的自我沖突是最適合塑造悲劇人物的沖突類型,可分為三種,其中“動機與效果之間的巨大差異引發的倫理破壞與精神沖突”是指 “人不自覺地無意做了一件事,后來他才認識到那件事在本質上破壞了某種應受尊敬的道德力量……后來他對自己的行為有了認識,承認他原先沒有認識到的那種破壞行為還是出于他自己的,這樣,他就被迫進入分裂與矛盾。”①[德]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79,第271頁。如古希臘戲劇《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與路人爭執并將其打死,結果發現打死的路人是自己的父親,后來他又結婚,結果發現娶的是自己的母親。反擊路人與結婚的動機,以及殺死父親娶了母親的結局之間的巨大差異引發了他自毀雙目、自我放逐的悲劇。小說中拉杜比絲為了國王與她的愛情,拋棄了對她著迷的塔胡,讓塔胡心中埋下了對國王怨恨的種子;后來又為了確保國王免遭塔胡迫害試探塔胡,卻激起了塔胡心底的恨意,憤怒的塔胡向國王實施報復,致使調兵計劃敗露,國王在混亂中被射殺。拉杜比絲每個行動的初衷都是想留住愛人,但她做出的行動帶來的后果卻與初衷背道而馳,美好的初衷與悲慘的結局間的巨大差異導致拉杜比絲心靈的自我沖突,即對愛人的愛與對愛人的愧之間的沖突,該沖突最終導致拉杜比絲的生命悲劇。
首先,人與自然的沖突、人與外界的沖突都是引發真正沖突的誘因,心靈的自我沖突是沖突的最高情境,是導致悲劇發生最重要的沖突。小說中的名妓拉杜比絲所經歷的“人與外界的沖突”引發了“心靈的自我沖突”,最終導致了她的人生悲劇。
其次,悲劇沖突中發生沖突的雙方并不是“善與惡”的沖突,無論是與他者的沖突還是內心的自我沖突,沖突雙方都是兩種具備各自正義性的力量。
最后,悲劇是客觀存在的,但悲劇的目的不是為了單純地表現苦難或毀滅以使人悲傷,而是要通過它們來表達、肯定作者的悲劇意識,激發讀者的悲劇意識,由此激勵大家面對痛苦,痛定思痛。正所謂悲劇的審美價值,在于喚起人們的斗志和勇氣去認清現實、改變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