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金成 李宗花通訊作者(重慶市大足區中醫院)
由于當下群體的生活節奏較快,有長期低頭工作的需求,加之電子產品種類繁多,導致頸椎病的發病率極高。據研究調查表明,多數群體缺乏對頸椎病知識的了解,相關保健意識不足,因此增加了頸椎病的患病概率。
頸椎病病因 目前可將該病的病因分為慢性勞損、頸椎發育性椎管狹窄、頸椎退行性變等。其具體病因和癥狀如下:
慢性勞損包括不正確的睡眠體位、不良的生活習慣、不規范的體育運動。由于在休息階段、工作、生活或體育運動時,不良的習慣導致人體的體位不正或頸部活動過度(枕頭過高或過低、長期伏案、過度運動等),大腦無法及時進行調整,頸椎長時間處于不良姿勢,加重椎旁肌肉、關節等負擔,從而引起椎間盤組織發生退變。頸椎發育性椎管狹窄主要發生于青春期發育階段,當椎弓發育不足,引起椎弓扁平或椎管矢狀徑過小時,則會造成脊髓受壓,從而誘發頸椎病。頸椎的退行性變與年齡有密切關聯,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之頸椎長時間負重,頸椎的修復能力不足,從而造成各結構衰退,進而出現頸椎病。
頸椎病癥狀 頸椎病常見的臨床癥狀包括頸肩背疼痛、肢體麻木、四肢無力、頭暈及嘔吐等。根據頸椎病疾病類型的不同,患者的臨床癥狀也存在差異。交感型頸椎病患者常見癥狀包括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耳部功能異常。隨著病情的發展,則表現為鼻塞、聲帶疲勞以及消化系統損傷等癥狀。嚴重者則會隨著病情的發展出現心悸、胸悶、血壓波動,甚至是心律不齊并且伴隨大汗淋漓、高熱等癥狀。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則會伴隨眩暈以及聽力下降等情況。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在患病早期會出現明顯的頸部疼痛,伴隨僵硬、麻木,而當頭部或上肢在活動時出現姿勢不當,則會引起患病部位出現尖銳性疼痛,同時出現上肢無力等癥狀。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全身麻木,且胸部伴隨壓迫感。部分患者會伴隨膀胱功能障礙以及直腸組織受損,易出現尿頻、尿失禁等癥狀。食管型頸椎病患者則會因頸椎前緣巨大骨贅對食管造成壓迫,從而造成食管狹窄,進而引起患者出現吞咽困難。
頸椎病的治療 該病的易發人群以中老年人為主,但調查表明,近年來的發病趨勢更加年輕化。由于頸椎位于頭部與胸部之間,且該部位在脊柱椎骨的組織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更高,活動頻次更多,從而導致頸椎所需承受的負擔較大,易引起頸椎退化,最終發生頸椎病。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格外謹慎。目前對于頸椎病患者的治療主要包括針灸推拿、外科手術治療等,通過進行正規專業的針灸推拿,促進患者患肢部位的血液循環。而外科手術治療則要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
頸椎病的預防措施 頸椎病是骨科常見疾病,主要由于椎間盤出現退行性病理改變,從而引起頸椎疾病。由于當下群體的生活方式隨社會的進步不斷發生變化,多數工作群體需要進行長期低頭及伏案的工作,例如:會計員、打字員以及辦公室工作人員等,均需要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導致頸椎長期受損,易引起頸椎病。因此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可通過糾正其生活習慣來減少頸椎病的發生。此外可通過對頸椎病患者進行相關知識的科普,提高其對頸椎病的認知,熟知相關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