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鈺
(陜西青年職業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8)
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背景下,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隨之產生,民族音樂逐漸被忽視,但其精神始終存在。民族音樂作品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可以明顯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民族音樂擁有深遠的意境,表達迂回婉轉,演唱者通過“線”性表演方式,滿足聽眾的審美需求,同時,演唱者還能通過音樂作品,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反映實際生活狀況。
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民族音樂已經成為比較成熟的音樂體系,具有豐富的演唱技巧,演唱者結合下沉、釋放、暫停等呼吸法,靈活掌握民族音樂演唱技巧,利用民族音樂作品的差異性,為聽眾創造一個美好的聽覺盛宴。
在民族音樂演唱訓練過程中,演唱者要重視重腔練習,目的是為鍛煉共鳴技巧、增強共鳴能力。共鳴技巧的主要原理為優化演唱者的聲音共振,使其口腔、頭和胸部產生共鳴,在轉換音色時,凸顯其流暢性特點,有利于聽眾與演唱者產生共鳴。演唱者在表演時,主要應用胸腔發力,使音樂作品具有強張力、音色沉穩、音律自然等特點。在高潮階段,演唱者應用頭腔產生共鳴,有利于提升音調,使口腔發出的聲音具有自然性。針對音樂作品轉換不同音色和風格的需求,共鳴技巧能使演唱者應用不同腔體,產生音色、風格過渡自然的良好效果。通過共鳴技巧訓練活動,演唱者可以真正掌握不同腔體的應用價值、深入了解民族音樂的演唱技巧、提升音色的流暢性和自然性,帶領聽眾進入音樂作品的意境中,凸顯民族音樂作品的獨特魅力,體現民族音樂作品的演唱價值。
民族音樂的演唱語言技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混聲和拖腔、傳統板式、裝飾音處理。
第一,混聲和拖腔。民族音樂作品主要指將多種音樂類型相互融合,演唱者利用混聲和拖腔等演唱技巧使聲音具有圓潤性、自然性、通透性等特點。在混聲練習中,演唱者融合真假聲,為聽眾營造高深莫測的氛圍,有利于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結合“美聲,民族,通俗”的技法特點,通過演唱節奏和情緒刻畫人物形象,為音樂作品賦予深刻內涵,與聽眾形成情感共鳴。例如,在演奏《江姐》的過程中,演唱者融入多種演唱技巧,調整多聲區,在掌握聲音技巧的基礎上,保證聲音過渡具備和諧性特點,使整個表演具有統一性、柔美性特征,并充分表現出江姐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應用拖腔的主要目的為渲染演唱氣氛、使音樂作品具有感染力。在大多數音樂作品中,拖腔主要存在于唱段句尾部分,幫助演唱者抒發情感,將聽眾帶入故事的結局,深刻體會作品代表的民族精神,使音樂作品貼近實際生活,并具有親和性。
第二,傳統板式。傳統板式產生于傳統歌劇,其與民族音樂作品融合,有利于繼承傳統音樂藝術。傳統板式具有增強旋律性、創造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等特點,演唱者可以準確地掌握演唱節奏,活靈活現展現人物形象,避免作品和人物形象出現沖突。例如,在演奏《我為共產主義把青春貢獻》過程中,演唱者融合傳統板式等演唱技巧,實現傳統和現代作曲風格的充分結合,準確掌握演唱節奏,為民族音樂作品畫上濃厚色彩。
第三,裝飾音處理。裝飾音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其對演唱者的基本功有較高要求,演唱者通過掌握音樂韻律,提升裝飾音處理效果的同時,還能通過演奏技巧展現音樂作品的特點。滑音、顫音等裝飾音的運用,有利于深入刻畫人物形象。裝飾音中的起音位于歌唱開始環節,只有在保證起音質量的基礎上,發聲質量才可以得到明顯提升,演唱者需要保持平穩、松弛的心理狀態處理起音,找到準確的胸口發聲位置,使起音更加干凈。裝飾音中的連音主要作用是創造優美的歌唱旋律,演唱者注意氣息和發聲位置,通過連貫氣息的方法,避免演唱效果受旋律變化和咬字吐詞變化的干擾,使演唱過程處于連貫、優美的旋律線條狀態。裝飾音中的滑音主要指聲音在高、低音之間滑動,掌握滑音演唱技巧的方法為訓練聽覺能力,演唱者掌握聲音上、下滑的位置,聲音下滑時,聲音處于共鳴的高位置,頭腔和鼻咽腔的共鳴音位置不斷向上移動,同時,抬起軟口蓋,將聲音貼住咽壁向里吸,從而產生圓滑、優美的演唱線條。裝飾音中的顫音體現演唱者的心情變化情況,演唱者控制顫音的幅度,保證其波動次數和波形幅度具有均勻、穩定的規律,為整個音樂作品帶去生氣,表現演唱者優美的歌聲。裝飾音中的跳進音決定音樂旋律,藝術領域規定三度以內的跳進為小跳,三度以外的跳進為大跳,演唱者為體現不同的氣勢,選擇不同類型的跳進,在由低向高唱大跳音時,演唱者要維持穩定的心態。除上述基本裝飾音之外,裝飾音中還包括具有特色的花腔等,要求演唱者靈活地應用聲部,表現不同的聲音特色[1]。民族音樂作品可以傳遞思想感情,演唱者通過演唱技巧和聽眾產生情感共鳴,將聽眾引領入故事情節中。
除處理裝飾音等演唱技巧之外,還有調整呼吸、吐字發音等基本演奏技巧,它們屬于基本性演奏技巧,主要考驗演唱者的基本功,演唱者通過加大訓練力度的方式掌握演唱技巧,提高演奏水平,提升舞臺表演效果。
1.合理調整呼吸
演唱者需要獲得良好的呼吸支撐,使其可以順利轉換高音和低音,避免演奏過程出現突兀性現象。在日常訓練過程中,演唱者調整呼吸狀態,將呼吸支點放在合適位置,保證歌聲具有柔和性和通透性的特點。
2.注意吐字發音
民族音樂具有濃厚的藝術氣息,演唱者通過自己的歌聲,抒發思想感情,帶領聽眾接受、感知作品,在收聽音樂節目中放松心情。演唱者重視演唱、聲樂練習,將發音練習放在核心位置,在發音練習方面,配合發音規則,調整發音技巧,凸顯大前音、近前音和水平音的特點,使民族音樂作品展現獨特魅力[2]。在吐字練習方面,演唱者重視吐字清晰度,這能為民族音樂作品添加亮點,滿足聽眾的基本需求。
3.關注演唱風格
不同類型的民族音樂作品及演唱風格不同,為了滿足民族音樂演唱風格需求,演唱者營造了不同形式的演唱舞臺,委婉表達音樂作品包含的思想感情,根據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為音樂作品賦予熱情、幽默、淳樸等音樂風格,獲得不同的演唱效果[3]。在演唱之前,演唱者要調查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分析其中蘊含的道理,并產生自己的見解。民族音樂作品突破傳統音樂作品的壁壘,對演唱者的基本功要求較高,在分析演唱風格后,演奏者需要加大訓練力度,呈現良好的演唱效果。
受民族、地區、品種等因素的影響,民族音樂作品各具特色,但其演唱風格存在統一性特征,主要體現在線條、和諧和意境方面[4]。
在線條方面,演唱者通過控制不同旋律,不斷豐富單音內容,制造不同類型的音韻。演唱者融合書法、繪畫、雕塑、舞蹈等藝術線條,渲染整個表演場景,同時,要深入分析各地聲調、腔調和音韻,通過樂音的線性突出作品的特點。演唱者要合理控制音量、伸縮樂句、轉換樂段、變化音色,帶領聽眾進入不同的意境、產生不同的情感,有利于實現“寓情于景”的演唱目標。演唱者掌握線條美化方式,一方面,要加大單音處理力度,處理音律問題,滿足音色需求;另一方面,要裝飾旋律,使旋律與線條處于統一狀態。
在和諧方面,民族音樂作品具有倫理性、非邏輯性的特點,演唱者總結不同類型音樂作品的演唱規律,應用變奏、起承轉合等方法創造不同的演唱場景,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演唱時,演唱者的發聲和演唱技巧處于和諧狀態,在不同的演唱場景中,演唱者不同類型的演奏技巧,使發聲具有不同特點,體現民族音樂作品的特征。站在演唱者的角度,演唱者根據作品蘊含的思想感情,調整演唱狀態,樹立對應的形象,使演唱效果得到改善,達到演唱者和音樂作品的和諧[5]。站在聽眾的角度,聽眾感同身受,體會演唱者抒發的思想感情,與演唱者形成情感共鳴,達到演唱者和聽眾和諧共鳴的目的。
在意境方面,民族音樂作品追求特殊意境,其主要表現在虛和實、傳神和感悟等方面。在虛和實方面,演唱者通過高超的演唱技巧,堅持“動靜結合”原則,為聽眾創造“虛實結合”的場景[6]。在傳神和感悟方面,演唱者帶領聽眾感受各種場景,發揮音樂作品的作用,引導聽眾深入感悟音樂作品,有利于達到“意境”的最高境界。
1.《繡荷包》的地域特點
《繡荷包》屬于四川民歌,四川地區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擁有優越的自然條件,風土人情十分獨特。四川民歌《繡荷包》凸顯了四川女孩對美好愛情、生活的向往,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向聽眾傳遞了積極的生活態度[7]。《繡荷包》展現了四川地區傳送荷包的場景,將四川女孩繡制荷包、傳遞荷包的復雜內心活動放置在音樂作品中,演唱者將地域特點融入演唱環節中,展示出四川人民熱情、積極的生活狀態,展現地區發展欣欣向榮的實際場景。演唱者總結地域特點,奠定了演唱風格的基礎,凸顯了音樂作品的地域特點。
2.《繡荷包》的旋律特征
在民族音樂作品中,旋律特征和語言咬字可以突出民族音樂作品的演唱特征。四川語言系統包括20個聲母、36 個韻母、4 個聲調,四川話擁有韻母兒化現象,在《繡荷包》演唱過程中,經常出現兒化音。例如,“正月”的演唱發音為“zeng yue”,“荷花”的演唱發音為“huo ber”,方言演唱能夠為歌曲演唱潤色。[8]在《繡荷包》的歌詞中,出現諸多襯詞,例如“咿兒呀”“孤兒嘎”“金剛索羅妹兒”“呦喂”等,利用上述襯詞與四川方言緊密融合,提升民族音樂作品表現力。《繡荷包》音域較廣、節奏變化豐富,擁有較為婉轉的音樂跨度線條,為聽眾勾勒了一幅美好、積極的日常生活畫面。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抓住歌詞的特征,將四川少女害羞、焦慮的內心感受融入節奏中,向聽眾展現生動形象的內心活動,使整個音樂作品結構嚴謹,民族音樂作品優勢突出[9]。
3.《繡荷包》的個性化處理
在掌握地域特點、語言咬字、旋律特征等基本風格特點后,演唱者對作品進行個性化處理,進一步升華其價值[10]。在《繡荷包》演唱的個性化處理方面,演唱者更加關注唱腔技巧,由于音樂作品源于四川,在演奏過程中,演唱者應該體現四川女孩活潑、俏皮可愛的特點[11]。例如,在演唱“正月荷包么咿呀”語句時,演唱者應選擇大線條演唱形式,氣息下沉,表現滑音的感覺,充分表現四川女孩自由活潑的性格特點。在演唱“繡起荷包呀兒伊兒呦”的連續十六分音符語句時,演唱者注意節奏感,充分表現四川女孩激動的心情。細節部分,演唱者要根據音樂作品實際特點,深入研究當地文化,致力于傳承四川優秀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民族音樂是我國重要傳統文化,在演唱技巧方面,演唱者要重視吐字發音、呼吸、裝飾音等訓練活動,在訓練過程中不斷夯實演唱基礎。在演唱風格方面,演唱者要深入挖掘音樂作品所屬地區和旋律特征,精準掌握演唱節奏,為聽眾營造良好的演唱氛圍,凸顯民族音樂在藝術領域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