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宏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黃埭鎮成人教育中心校,江蘇蘇州 215143)
在我國,目前的教育托管模式大體分為三種:學校全寄宿托管、營利性托管、公益性托管。從根本上來講,三種托管模式極大地緩解了一些家長工作時間長、地點不固定的壓力。但教育行業高度分散,前兩種模式“亂收費、水平低”的現象比比皆是。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意見)?!半p減”意見正式落地實施以后,伴隨而來的是學校承擔起課后教育服務的責任。然而,在暑期和雙休日,學生的教育服務還處于探索階段。隨著《關于支持探索開展暑期托管服務的通知》的印發,社區教育中心成為暑期托管服務的主要力量之一,旨在解決學生暑期“看護難”的問題[1]。為擴大教育托管的生存空間,以社區為主的新型公益托管模式應運而生。由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由社工機構提供服務的形式在社區內興起,這種“社區+社工”的聯動托管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社區家庭的歡迎。通過一系列的實踐和研究,黃埭鎮以點帶面,將新型公益托管模式輻射全鎮社區,讓社區托管教育服務惠及民生。
暑托班是社區教育托管服務的一項重要組成內容。黃埭鎮暑托班具體實踐的研究成果,對于社區教育托管服務發揮其專業優勢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半p減”政策在各地實施以后,為了擴大教育托管的生存空間,依托社區為主的新型公益托管模式應運而生,社區的居民學校開始承擔起未成年學生的教育、托管工作。因此,黃埭鎮每年開展的暑托班受到了越來越多社區家庭的歡迎。
黃埭鎮社區教育中心成立于1981年,前身是黃埭鎮成人教育中心校。2020年,黃埭鎮創建了蘇州市示范性社區教育中心。為滿足社區居民的終身學習需求,2020年4月,黃埭鎮社區教育中心搬遷至馮夢龍廉政文化培訓中心,社區教育中心和黃埭鎮黨校合署辦公。中心建筑占地近2 900平方米,擁有1個多功能廳、2個會議室、13間培訓教室,可容納500人次同時培訓,滿足集中授課、分組研討等多種形式的教學需求。中心建有計算機房,配有培訓教室、多媒體教室、圖書室、會議室、休閑茶吧、小型影院,辦公設備一應俱全。市級圖書館分館、鄉鎮文史館、夢龍書院等學習設施實現資源共享。2019年,黃埭鎮的18所村(社區)都建設成為江蘇省標準化居民學校,基本形成了鎮、村(社區)兩級社區教育管理網絡。黃埭鎮著力推進教育資源的社會化和社會資源的教育化,努力實現各類教育資源的共有、共享,推動全民終身學習,全鎮的文化、體育、科技、娛樂等場所開放率達到100%。
黃埭鎮以“服務社區青少年”為原則,整合社區資源,擴大教育的空間,拓寬教育的途徑。同時,黃埭鎮結合“雙減”相關政策,以社區為平臺,以服務為紐帶,積極參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逐步形成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建共管的社區氛圍,深入推進社區“大教育”,探索社區“大教育”發展路徑及策略,讓“社區是我家、治理靠大家”根植于廣大青少的心坎里,讓社區托管服務為促進和諧社區建設做出積極貢獻[2]。
在“雙減”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黃埭鎮社區教育中心將課堂向社區居民學校延伸,充分滿足學生對假期托管服務的需要,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每年暑假開始,黃埭鎮社區教育中心、黃埭鎮關工委都會聯合鎮周邊九大社區居民學校、黃埭鎮片區五所中小學一起舉辦新時代文明實踐——“七彩夏日”名師進社區活動。黃埭鎮暑期名師進社區暑托班看護活動是一項免費為群眾提供服務的公益項目。自2017年以來,黃埭鎮社區教育中心共舉辦幼小銜接、小學、初中托管服務近300多場次,惠及轄區內2 000多名中小學生,活動受到家長及社區領導的熱烈歡迎。運行以來,暑托班開展了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社區義教活動。一是暑托班針對幼小銜接的學生開展了入學基本知識教學、手工制作、七彩涂鴉等教學活動。二是暑托班針對小學生開展了安全知識、黨史、繪畫、手工、閱讀分享等活動。三是暑托班針對初中生開展了課外知識補充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效避免了“在職教師有償家教”的現象出現。
2022年,黃埭鎮青少年暑托班采取集中式課程化與分布式活動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蘇周到”APP、“蘇青惠”小程序以及“志愿蘇州”“青春蘇州”“青鄰相城”“高新黃埭”等微信公眾號統一發布暑托班點位信息。從7月開始,黃埭鎮開設愛心公益暑托班,開展了家門口的暑托班文明實踐、“在職教師進社區”“七彩夏日”等各項活動,為青少年提供思想引領、法治宣傳、安全自護、心理健康、體育運動、手工制作、蘇式文化體驗等陪伴服務,引導未成年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驗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實踐能力,從而形成具有黃埭地方特點的經驗和樣本。
1.暑托服務內容多樣化但缺乏創新
暑托班辦班點大多都結合自身特色開展服務,以尋求突破和創新,因此,服務方式和教學內容總體上是比較豐富的。教學內容涉及法治宣傳、安全自護、心理健康、體育運動、手工制作、蘇式文化體驗,教育方式包括親子互動、講座、實踐[3]。從服務內容上來說,內容雖然繁多,但大多相對簡單,只是基于辦班點的自身條件設計服務內容,沒有充分利用起全鎮豐富的基礎設施和文化底蘊,缺乏創新性。
2.以各類管理制度保障暑托班的服務質量
要想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暑托服務,黃埭鎮還需要制定各類合理的管理制度,提供更為多樣的服務,在保證暑托服務的質量和數量的前提下,招聘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暑托班的大部分教師都來自黃埭鎮各中小學校,師資力量相對薄弱。除此之外,每個暑托班都有2名指導老師,雖有教師保障,但教師還缺乏長期性和穩定性。
3.多管齊下做好社會宣傳,打造暑托服務品牌
2022年7月29日,蘇州教育頻道對古宮社區青少年暑托班進行了報道。同時,黃埭鎮團委利用“高新黃埭”微信公眾號、視頻號集中推送了黃埭鎮青少年暑托班的開展情況,結對學校也利用各自學校的微信公眾號推送信息,多管齊下開展宣傳工作,進一步提升了暑托班的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暑托服務的覆蓋面。
4.加強日常工作管理,營造暑托班安全環境
黃埭鎮對所有辦班點的場地及配套設施進行了現場督導,并制定了安全應急預案,與報名學生家長簽署好告家長書、入托協議書,每日對教室進行安全巡查并填寫巡查記錄表。
1.充分整合優質資源,統籌協同管理
黃埭鎮充分發揮“資源共享,社區共建”的優勢,積極與轄區內學校、圖書館、體育館、評彈博物館、市民學習苑等場所協調,促使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居民能就近學習和活動。在人力資源方面,黃埭鎮協調高校在校生利用假期參加社區托管志愿服務,結合其所學專業在暑托班開展暑期實踐[4]。在硬件資源方面,黃埭鎮除可以利用村社區居民學校等空間資源外,還可以與周邊紅色教育場館、運動健身場地、圖書館等配合開展特色教育活動,豐富托管內容。
2.充分發揮社會功能,豐富托管形式
社區教育中心在承擔托管服務功能的同時,應因地制宜,協調公共空間,盤活場地資源,不局限于校內辦班,積極學習北上廣深等城市的優秀經驗。例如,上海五角場街道的百鄰鳥依托街區和社區中的空間,開展豐富的暑托和日常親子活動,既有一定的多樣性,又更接生活“地氣”。社區教育中心應立足“大社區”理念,提供平臺和支持,讓“社區教育中心來”轉變為“大家一起來”,讓公共性服務融入社會主體中去。
3.立足暑托,拓展服務廣度和深度
在暑托服務日漸成熟的基礎上,黃埭鎮為了幫助家長解決無人照看孩子的問題,積極為家長提供周末公益托管服務,增加服務時間,破解部分周末家長上班無人帶娃的窘境。黃埭鎮積極拓展社區教育中心托管服務的深度,在托管服務的基礎上,將紅色教育、黨史學習、安全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文明教育、法律法規學習等融入其中,彌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存在的不足。
5.全面做好暑托班復盤總結
黃埭鎮對學生家長開展暑托班滿意度調查,傾聽學生及家長的心聲,復盤工作中的不足之處,總結暑托班的經驗成效,為明年開展暑托班提供參考。
1.統籌協調辦班點位,確保場所固定
暑托班整合各級各類陣地資源,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黨建陣地、青年服務陣地、未成年人陣地、文化場所、產業園區等,就近就便、擇優確定暑托班點位,確定每個暑托班點位的對接人。
2.科學制定辦班內容,確保教學實效
黃埭鎮根據辦班點位的硬件設施、輻射范圍、周邊配套資源等情況,明確各點位的辦班模式。黃埭鎮多渠道鏈接線上線下課程資源,廣泛發動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組織青年志愿者積極參與、設計梳理特色課程活動,整合各類社會資源,統籌開展各類暑托主題活動。黃埭鎮借助社區教育大平臺,向廣大社區青少年弘揚傳統文化,引導他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推動社區整體道德教育水平的提升,促進社區和諧發展。
3.有效整合專業教師力量,提供人員保障
黃埭中心小學、黃埭實驗小學、東橋中心小學、春申中學、東橋中學等學校結對實行村(社區)暑托班制度,學校安排老師與暑托班對接,為每個暑托班動態指派2名指導老師,具體做好辦班點的組織、管理、活動開展等專業指導工作。黃埭鎮發動青年教師參加“在職教師進社區”活動,組織教師主動到各地暑托班點位報到,每位老師為當地暑托班提供至少兩個半天的課程。對于積極參加暑托服務的教師,黃埭鎮發放蘇州市青少年暑托班志愿服務證書,給予其適當的獎勵,在評先評優、職稱評審中給予其一定的傾斜。
4.妥善做好綜合保障工作,確保經費穩定
我們將聯合婦聯、關工委、團委等群團組織一起參與暑托服務,加強社會層面的宣傳,多方籌措資金,成本共擔持續發展,繼續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的同時,積極引入市場機制,采取商會、企業贊助等多種方式籌措活動經費,探索建立渠道多樣、行之有效的活動經費保障機制。暑托班的各項經費均用于暑托班的運行和開展,政府統一調配確保了經費來源的穩定性。各村(社區)文明實踐場所、居民學校、教育輔導站負責人負責本社區的活動安排及活動的組織,根據暑托班各項工作的要求,組織開展崗前培訓工作,落實資源對接,明確工作要求。黃埭鎮積極做好辦班場所的安全等各項工作,發動村(社區)志愿者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統一為學員、志愿者、工作人員購買保險。
暑托班作為黃埭鎮社區教育托管服務的一項嘗試,為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的協同發展帶來了寶貴的實踐經驗[5]。未來,我們將繼續攜手更多有志于參加社區托管服務的老師、志愿者以及社會公益組織,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積極探索社區托管服務在社區教育實踐中的有效途徑,力爭總結出一套更加完善、可供借鑒的方法,打造具有特色的社區教育品牌,積極推動社區教育的新發展,努力實現社區教育的新目標,也為下一步形成具有我鎮特色的社區教育發展新格局、打造社區教育特色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