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迎迎
(黃河交通學院,河南焦作 454950)
思政課程是教師基于學生步入人生新階段,發揮自身的引導職能,及時發現、積極干預學生存在的價值偏差,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思政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關鍵學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哲學、法學、政治學等學科理論知識,以增強學生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引導學生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理想[1]。
課程思政是高校通過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將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形成協同模式,以實現同一個育人目標。課程思政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原則,突出協同育人理念,注重加強對學生價值觀念的教育與引導,確保教師具備“大思政”意識,能夠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學科教學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落實所有教師的育人職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和價值觀念。
“大思政”格局的構建以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效能的發揮,需要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這就要求高校在“大思政”建設過程中,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的保障制度,發揮全體教師以及各學科的育人效能[2]。當前,在“大思政”建設中,高校因對“大思政”的認知不夠清晰,無法充分理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的內在關聯,缺乏綜合協同管理和全面領導的組織管理體系,未能形成滿足“大思政”格局構建需求的內聚力。這導致不同專業和教師之間的管理體制相對獨立,而各自獨立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構建“大思政”格局,從而可能削弱思政育人的效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特別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各方形成合力,相互配合、協同高效地推動學生身心健康同步發展。當前,高校在構建“大思政”格局的教育過程中,由于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認知較為片面,尚未明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標,因此,出現“兩張皮”現象,協同機制尚未形成合力。高校未形成系統協同的教育機制與教學模式,無法按照規定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的思政知識較為分散,這妨礙了高?!按笏颊备窬值慕ㄔO以及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
教師是推動“大思政”格局建設以及效能發揮的重要領導者,關系到學生思想行為、意志品質的形成,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當前,部分教師的“大思政”意識較為薄弱,認為思政教學僅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引導,無法正確認識自身在課程思政中扮演的領導者角色,不重視自身學科知識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應用,這就會影響思政育人效能的發揮。此外,部分教師的教學能力尚有待提高,無法辨別不同學生主體在思想政治層面的差異,仍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應用的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滯后。這種做法不僅無法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學科教學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而且會影響教學質量。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彼枷胝谓逃碚撜n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課程思政是豐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模式。良好的教學評價能夠幫助教師明確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不足,并有針對性地改革創新思政模式,提高教育質效。然而,當前部分教師忽視教學評價工作的開展。由于評價目的尚未明確、評價內容尚未系統、評價指標尚未完善、評價方法尚未創新,導致思政教學評價流于形式。這既無法幫助教師明確自身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又會使思政課程教學與課程思政教學的內容相互割裂,弱化協同育人效能。
思政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方式。思政課程的本質在于通過系統、專業的講解,將思政知識講活、講實,實現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機統一,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辯證認知自我,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課程思政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優化,能進一步結合學生專業學科特點與發展前景,加深學生對思政知識的理解與認知。高質量的思政課程既能幫助各專業學科教師明確思政教育的政治方向,避免教學內容出現偏差,又能實現價值層面與育人層面的宏觀引領,使各類課程在思政教育中展現的價值理念、精神追求、育人目標與思政課程具有內在一致性,做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發揮“大思政”格局的育人效能[3]。
課程思政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探索,屬于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更有助于構建“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課程思政是構建全方位思想政治育人格局的重要方式,要求各科教師結合自身專業學科的教學內容而深挖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能夠增強教師的思政意識和育人意識,增強教師自身的職業素養,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優化思政教育環境,創新思政教育方式。另外,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倒逼思政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使其進一步結合不同專業學科的育人目標、課程設置、發展前景等內容,設計更具專業特色的思政課程教學結構,突出思政課程教學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價值性,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思政課程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增強人才社會適應性。
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任務的基本途徑,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思政元素的滲透與多元學科的融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系的建設,能夠進一步整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教育資源,既能突出思政課程的專業性,又能利用課程思政的全方位使高校圍繞思政元素形成合力,發揮多元學科的協同育人效能。另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教學模式上雖然具有各自的獨特性,但雙方具有內在一致的育人目標。而獨具學科特色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降低傳統單一思政課程教學的片面性與枯燥性,而且能實現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創新,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大思政”格局,實現雙方的相互配合與協同創新,進而構建高效課堂。
在建設“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校要立足自身培育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標,堅持“特色發展”戰略,樹立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的育人理念。高校要站在全局高度,統籌規劃、系統整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的內在關聯和思政元素,并加強頂層設計工作。高校基于“應用”下功夫,在專業課中緊跟思政課程的育人目標,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著重解決現階段專業課和思政課“兩張皮”的育人問題,在幫助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第一,高校要明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的內在一致性,正確把握思政課程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教學內容,而課程思政是進一步強化和豐富思政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立足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的一致性,完善制度,優化頂層設計,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系的構建提供制度保障[4]。
第二,高校要辯證把握思政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主渠道,這在高校育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高校在發揮各學科專業育人優勢的同時,應根據系統集成的教學管理目標,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建立以立德樹人為統領的教育制度,加強各項管理制度的集成創新,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制度化與常態化。
課程思政的結構本身就意味著教育結構的多元變化,強調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背景下,高校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進一步優化完善思政課程模式,構建“專題課程+交叉課程+融合課程”的綜合性課程體系。教師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與多元化教學方法,建立多維立體的“大思政”格局,在發揮各專業學科育人優勢的同時,形成跨學科融合體系,多元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第一,高校要針對不同的學科、專業和學生進行深入分析,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多元化和多層次聯合協同,打破傳統學科模式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教育目標、教學資源和評價方式的有機協同,從而促進學生責任意識的提升和能力的發展,在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中發揮最大的促進作用,回歸教書育人的本質,構建高效的課堂。
第二,高校不僅要優化和創新線下教學模式,繼續發揮線下課程面對面交流和探索的優勢,而且要利用線上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和多媒體設備,發揮線上信息覆蓋范圍廣、互動性強、時效性強等優勢,完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跨學科知識融合教學。這將有助于形成“線上+線下”和“現代+傳統”相融合的課程體系,滿足不同學生主體的信息獲取需求和學習需求,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和思維品質。
教師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也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的領導者。在新時期,為了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育人效能,高校需要充分認識各科教師的重要性。高校通過加強教師的專業能力培養和思政意識提升,建立教師協同育人素質提升機制,提高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使其樹立“構建學習共同體”的教育理念,轉變傳統“靜態”“孤立”的課程設置模式和教育教學理念,發揮多學科教師的協同育人合作優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5]。
第一,高校需要正確制定教師培養目標,并優化完善教師培訓內容。高校通過專項培訓,幫助教師充分認識自身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教學中的關鍵作用,緊跟思政課程的育人目標,深入挖掘自身學科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協同育人的效能。
第二,高校要促進思政教師與專業課教師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著重提高專業課教師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能力,發揮協同育人的優勢,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幫助學生將愛國情、強國志和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教學主體存在差異,但要發揮雙方協同育人機制的優勢,實現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課程評價中的有機統一,需要高校重視教學評價工作的開展。高校采用現代化和精細化的管理模式,落實激勵機制,通過調動各學科教師的積極性,使思政教育與學科教師實現融合互動,構建“大思政”格局。這將使高校能夠根據教學評價結果和反饋有針對性地優化和創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方式,提高協同育人效能,滿足新一代高校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
第一,高校需要構建思政課教師與學科教師雙向互動的考評模式,既要確保思政課教師能夠從專業角度把握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育人方向是否存在偏差,又要幫助學科教師明確思政課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對課程思政的開展是否具有啟發意義。高校形成雙向互動交流機制,優化和創新“大思政”教育模式。
第二,高校應邀請專家學者、典型人物進課堂,通過搭建教師與思政領域專業人士的交流渠道,提高教師的育人能力,使其滿足“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發展需求。
“大思政”格局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系統的方法論,充分體現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特點。在新時期,為構建“大思政”格局,發揮“大思政”的育人效能,高校需要站在全局高度加強頂層設計工作,正確認識并統籌把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的內在關聯與育人目標一致性。此外,高校需要著重增強各專業、各學科教師的思政意識,突出教師引導職能,提升教師育人能力。教師應根據思政課程的教育目標,結合各自專業學科的特點與發展前景,優化創新課程思政模式,建立多維立體的“大思政”格局,以把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發展方向。另外,教師還要立足現代化教育理念,在改革創新思政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做好思政教學評價工作,優化完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發揮“大思政”育人優勢,推動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