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張金果,張敏,王需,楊徐飛
(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課程思政與大思政概念提出后,思政教育突破了課程的局限性,逐步深入到整個專業建設中。高職電氣自動化專業的任課教師也要走出思政理論課程,走入專業課、走入校園、走入實踐中,根據大學生人才培養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專業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如今,各個專業的教師都是大學生素質培養與人生引導的主力軍。在電氣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任課教師要走出思政課堂,參與到大學生整個教育過程中,發揮思想引領與模范作用。高職院校要重視電氣自動化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切實提升師資力量,讓每一位任課教師都能落實思政教育、開展工匠精神培養工作,使得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成長為綜合素質過硬、具備扎實理論知識的技術人才。
“課程思政”這一理念源于上海市高等學校領導關于2016年全市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會精神貫徹的實際探索。與以往的思政教育課堂不同,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實質上代表了一個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將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學滲透到大學課程教育、研究的各個環節和領域,突破了過去高等學校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通識課以及專業課的教師單一課程教學的限制。這一理念確立了每門專業課程中都應包含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要素,同時也讓教師承擔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職責,并將其滲透到大學教育的各個課堂教學環節中,建立了新的大學教育體制。這徹底改變了過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單兵作戰、各學科教師“只教書不育德”的局面,形成了一種全員教育、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新大思政教學模式[1]。
2016年,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自“工匠精神”明確提出以來,學術界開展了廣泛的研究。近年來,學者們關于“工匠精神”定義的具體內容闡述各有不同,但也有很多一致的地方。筆者通過對近年來相關文獻資料的梳理與歸納,認為“工匠精神“在實質上是某種工作職業精神狀態,是倫理、能力和職業品德的集中反映,是從業人員應當具有的某種價值導向和行為表現形式。具體來說,“工匠精神”主要內容包含了樂于奉獻、愛崗敬業的職業信念,精益求精、盡善盡美的職業品德,內心篤定、注重細節的自身修養,不拘一格、巧奪天工的創造精神。除此以外,專業、認真、細心、執著、忍耐、堅持、吃苦耐勞的核心品德,都是匠人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21世紀至今,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開始由制造業大國轉為“智造”和“創新”富國,也標志著中國高等學校在現代職業教育實踐中應培育具備優秀“工匠精神”的專業化人才隊伍。對高職學校學生來說,高職電氣自動化專業思政教育的工作重心旨在加強對學生價值觀、道德觀、文化修養等各方面素養的培育。高職院校作為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主陣地,將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法治教育等融入專業課教學之中,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同步落實“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有利于進一步傳播“工匠精神”,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更利于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2]。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大多數高職教師很少會在學生職業規劃或是工匠型人才培養中承擔起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職責,多是聚焦于課程內容開展教學活動。這就造成思政教育、工匠型人才培養以及專業課教學各自為政的局面,不利于學生今后發展。因此,現階段,我國電氣自動化專業在課程建設與教學中走出了以往的誤區,開始將工匠精神培養、電氣自動化專業課教學、思政教育結合起來,以期進一步提高工匠型人才的教育質量。高職學校在思想政治教學和工匠精神培養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建設引導學生獨立創業的科技實驗基地,把企業精益求精的高質量服務理念傳達給學生,也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基本道德修養。高職學校需要把在工匠精神體系下的優質個性化服務和學生誠實服務的態度規范納入高職學校思想政治教學中,在學生群體中宣揚愛崗敬業的價值觀,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
工匠精神培養可以為學生的個性培養、成才和未來發展提供保證。我國工匠精神教育理念下的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業務創新和質量至上等行為規范,對明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未來職業規劃,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通過學生專業教學與班級思政工作的教學實踐,深入地滲透與融入傳統工匠精神理念,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并幫助學生以社會主人翁姿態重新認識自身的職業發展,積極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晉升途徑,從而主動了解將來所要從事的工作,對崗位形成強烈的歸屬感,以拼搏、奮斗的姿態參與到具體工作之中[3]。
高職院校培養高職生的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旨在將他們培育成為符合社會建設要求、使人民滿意的人才,能夠擔負起祖國的重擔、時代的要求和千家萬戶的希望。高職院校應充分考慮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以“課程思政”為重點推動工匠精神培育與高職教學育人任務的有機結合,做到知識理論教學和專業知識技能教學的有機整合,在強調專業知識訓練的同時,重視對學生的職業品格特別是工匠精神的培育。
在高職電氣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革的進程中,高職院校把立德樹人思想納入教學內容,能夠使學校的教育發展方向更加統一,從而推動全體學生綜合能力的整體提高。我們必須把“德育為先”當作各項教學任務的中心思想,始終圍繞這一中心開展認真細致的工作。在各種教學任務實施的過程中,高職院校要求專職班主任必須把“德育為先”的理念融合在學校教育之中,從學生道德全面發展的要求出發,促進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以及素養的全方位提高,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教學必須將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置于重要地位,促使他們形成全局意識[4]。
三全教育指高職院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全體教職工立足多角度落實育人工作,也就是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這一理念的落實要求高職電氣自動化專業的教師必須發揮自身對學生的影響力,針對整個專業課教學過程發揮課堂這一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切實將教書和育人聯系起來。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思維水平提升和道德觀念形成。就當前高職電氣自動化專業的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學生是教學主體,教師是負責思政教育的組織者、引導者,也是參與者。為了有效培育職業學校的匠人文化,教師還必須對教育目標進行細分與調整,確保小目標與所有培養目標保持一致,從而為教學目標的達成奠定堅實基礎。
高職學校弘揚和培養“工匠精神”,就必須從教育師資角度入手,加大對教師職業道德師技的培訓,努力打造具備高水平、匠心品質的高職教育人才隊伍,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輸出更高素質的教育專業化人才。
首先,為使工匠精神培育與專業班級思政工作教育有效、深入融合,高職學校將組建思政教育學習成長小組,由各個學科的教師在小組里進行專業交流和互動,一起研究并提出工匠精神培育與專業班級思政工作教育融合的途徑和方法。
其次,在網絡化和大數據分析條件下,高職學校定期呈現優秀教師的課堂成果,并形成數字化檔案,使教師可以隨時通過學校網絡資源系統開展教學,把思政教學和工匠文化教育滲透到網絡教學之中[5]。
最后,由兼職專業教師和高職專任教師組成的專兼結合“雙師型”教學團隊,為培育“工匠精神”奠定了基礎。“雙師型”的隊伍打造打破了固有模式和已有結構,使教師緊隨專業的發展,在具備了精湛的專業知識的前提下,形成了精益求精的匠人文化。教師成為培育工匠人才的引路人,不但要符合教育的基礎要求,而且必須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匠人,如此才能使學生形成專注敬業的良好品格,學生才能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有所成就。學校可組織教師定期或非定期地去企業開展現場掛職鍛煉,了解公司各個崗位的工作要求,進一步培養教師的工匠精神和專業意識,以此實現教育和企業生產制造的零距離互動。
在工匠精神培養過程中,高職電氣自動化專業的任課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對接教學內容與企業生產制造的流程,即所謂產教相融。教師將道德、人文素養等元素融入教學活動中,并貫穿整個教育過程,使學生的內在素養在他們的思維中持續生根發芽,潛移默化地讓他們理解匠人追求卓越、毫不妥協的敬業態度。這樣,學生將對他們的工作抱有崇高敬意,注重產品質量和每一個生產環節的每一個細節,切實履行生產的責任。這培養了學生持續追求卓越和極致的內在動力,達到了陶冶“匠人文化精髓”的目的。教師將活動各個環節的策劃、組織、執行等都融于匠人精髓,使學生們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把匠人精髓銘記于腦海中[6]。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學校在工匠精神的學校文化建設中,慎重地設計了一種屬于自身文化發展特點的識別標志,把工匠精神融入了文化建設中,在學校內部營造出了學校要以“勤勞為榮耀、技藝為價值”的學校文化環境。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學生將在無形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在校內,學生可以通過經常參加公益活動等方式,培養愛崗敬業精神,并將這一精神融入校園文化的實踐中,也將傳統工匠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之中。這樣,高職院校的教師們會在校園文化的持續引導和影響下改變過時的思想觀念。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科技創業競賽和創新創業教育,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認知水平,將傳統工匠精神中的堅持、不屈不撓、無私奉獻等元素,與現代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發展巧妙融為一體。高職院校通過舉辦教師文化知識交流會、全國優秀教師評比會以及教師言傳身教等社會活動,鼓勵老教師們在豐富的文化知識熏陶下,以積極的教育心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為高職教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貢獻他們的一份微薄之力。
新時代下,高職院校要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積極推進各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全面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探索一條符合社會人才培養要求、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課程思政道路,為社會輸送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能過硬的綜合型人才。鑒于此,高職電氣自動化專業任課教師要探尋一條適用于課程思政的教學路徑,從思想、學習以及環境多維度入手,為學生創建優良的專業課學習情境,并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各門課程中,激勵學生勇于創業、敢于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