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蘭斌燕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2022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20%左右”,將新能源汽車提升到了新的發展地位。宜春市第五次黨代會提出,要舉全市之力推進新能源(鋰電)首位產業發展,它事關宜春“六個強市”目標的實現,而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既是新能源產業求突破、搶賽道的關鍵變量,更是宜春“先進制造業強市”目標實現的最大增量。
鋰元素是動力電池的核心原料之一,對新能源汽車來說,電池成本已占到整車成本的40%—60%。而宜春市作為“亞洲鋰都”,含鋰瓷土礦產豐富。據不完全統計,資源量折合碳酸鋰當量為2000多萬噸,2022年,宜春市碳酸鋰產量14萬多噸,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這為宜春市攜“鋰”踏入新能源汽車賽道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和雄厚的底氣。
為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宜春市先后出臺了《宜春市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3年)》和《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和鋰電產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電動宜春”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產業政策逐步完善,覆蓋財政扶持、信貸支持、人才與技術引進、企業上市等多個領域。宜春市還設立有鋰電新能源產業招商組團和發展領導小組,組建隊伍開展專業招商,成立重點企業服務專班,在行政審批、項目建設過程中提供幫助,以推進項目早落戶、早開工、早投產。
依托豐富的鋰電資源,宜春市新能源產業邁入發展快車道,在鋰電新能源產業鏈主要環節均擁有主板上市企業或上市企業控股子公司,總數達19家。目前,全市共有鋰電企業159家,其中規上企業111家,總體上已經形成貫通“鋰礦—鋰鹽—鋰材料—鋰電池—鋰應用—鋰回收”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在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方面,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宜春分公司已建有年產1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生產基地。比亞迪在相關政策及落地條件滿足的情況下,擬繼續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及相關零部件配套生產制造基地。
按照全市“一張網”“一盤棋”思路,宜春市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2022年,全市完成新建充電樁2276根,可上線運營充電場站247處,共計2055根。截至2022年末,全市公用及專用充電樁保有量超4000根,適度超前解決了全市當前新能源汽車充電難問題。為便于管理,市發投集團城通公司開發了“宜城充”充電運營管理平臺,上線“e城充”微信小程序以及新版“宜城充”App,正在積極并網周邊充電樁,實現充電一張網的區域拓展。
宜春市作為滬昆物流大通道的重要節點、湘鄂贛區域性的現代物流和商貿中心、贛西地區物流產業中心城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全省領先。截至2020年底,全市各類物流企業、A級以上物流企業數量和汽運運力居江西省首位,擁有5大省級物流產業集群、18家省級重點商貿物流龍頭企業和一批互聯網高科技現代物流企業。目前,全市范圍內已形成了高安建筑陶瓷、豐城商貿、宜春經開區綜合、樟樹醫藥化工、萬載煙花鞭炮危險品等5大物流產業集群,共有企業4000余家,車輛11萬臺。
宜春市地處贛、湘、鄂三省交會地帶,承東啟西,與南昌和長沙均相距約200公里,是湘贛鄂合作的樞紐城市,是南昌大都市圈與長株潭城市群之間的重要節點。同時,宜春市還處于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向東可銜接長江經濟帶,向南可連接海西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向西可連通成渝經濟帶、北部灣經濟區。宜春市境內有鐵路、高速公路、機場、水運口岸等,已構建起“水陸空”立體交通運輸格局,成為連接東西、貫通南北、服務整個贛西的區域交通樞紐。
基于宜春市新能源產業的優勢,在選擇新能源汽車產業賽道上,可立足動力電池、充換電技術等領域協同研發,探索可持續的充電運營模式,對驅動電機、電機控制方面的投入繼續增加,加大產業科技人才培養力度,進一步提高新能源產品的質量,由投資驅動“硬基礎”轉向技術研發“軟環境”培育,推動地方打造產業鏈、投資鏈、服務鏈、人才鏈等核心資源要素集聚的創新生態圈;同時,積極布局新能源商用車整車制造及新能源汽車售后市場,打造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創新集群,提升地區經濟實力和競爭力.
依托宜春市豐富的鋰礦資源,在現有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基礎上,著手構建“一核一區多板塊”產業布局,以形成錯位發展、有序競爭。聘請國家新能源產業發展有關專家、學者及優秀人才等組織編制全市鋰電產業發展規劃。規劃除結合宜春市新能源發展現狀、發展歷史、產業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還可統籌各個縣市區的資源分布情況、產業結構和配套情況,以及產業特色進行科學編制,差異發展,協調配合。通過規劃對產業布局進行優化,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對產業配套進行完善,真正利用鋰礦資源打造全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格局。
新能源整車是多技術集成產物,涉及諸多重點技術環節,核心技術可歸納為鈷鎳鋰礦資源制備技術、石墨制備技術、稀土資源制備技術以及充電技術等 26 個技術環節。每個環節都決定著最終整個新能源汽車的性能優劣,通過產業政策對每個技術環節合理布局,實現上下游技術協同發展,從而提升新能源汽車整體技術水平。因此,宜春市可依托鋰礦資源優勢,重點立足于原始材料開采和提取、上游技術研發和核心零部件制造等重點環節,以此為基礎進行技術鏈條延伸,打造新能源汽車整車完整技術鏈條。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分為:上游關鍵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中游整車制造、下游充電服務及售后市場服務。從目前宜春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來看,產業基礎主要集中在上游和中游,應積極推動全域協同促進相關模塊的發展,在全域范圍內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打造新的增長極。因此,發揮已落戶的行業龍頭企業的“虹吸效應”,圍繞上下游產業鏈和核心供應商開展重點招商,吸引龍頭企業在宜春集聚,變“各自為戰”為“合力作戰”,力爭打造一個集研發、生產、營銷為一體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同時,結合各縣市區產業特點和產業發展規劃,補足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
1.打造鋰電制造集群
近年來,宜春市依托豐富的“鋰”資源,鋰電新能源產業加速突破、加速裂變,形成了涵蓋鋰資源采、選、冶,鋰電池關鍵材料與零配件、鋰離子電池、綠色高效儲能電池、鋰電池回收等全產業鏈條,產業基礎雄厚。宜春市可聚焦電解液、正負極材料兩大細分賽道,形成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材料全產業鏈,將豐城、奉新、萬載、高安打造成鋰電新材料產業集群,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2.發展新能源汽車制造集群
依托宜春市汽運產業發展優勢,及常立、致遠、振興等專用車企業制造基礎,積極引進北汽福田、中國一汽、江淮汽車等行業頭部企業落戶,推動高安打造商用車、專用車生產制造基地;緊抓合眾、比亞迪落戶宜春的契機,將宜春經濟技術開發區、宜豐縣打造為乘用車制造集群。
3.建設零部件制造銷售中心
目前,宜春還沒有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發展以及汽車軟硬件的不斷升級,不遠的將來,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有望迎來爆發期。宜春零部件市場銷售規模約在400億元左右,但零部件采購渠道主要依靠南昌、長沙等中心庫發貨,處于行業最低端。未來,宜春可依托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優勢地位、商用車銷售優勢以及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打造零部件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集聚中心。
4.大力發展鋰電池換電重卡
重卡+鐵路形成的“公轉鐵”目前正成為城市運輸的關鍵環節,但是重卡造成的空氣污染等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在這一背景下,換電重卡優勢明顯。1臺換電重卡每年可以減少140噸二氧化碳和12.5噸污染排放物,相當于77棵樹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燃油重卡百公里耗油40L,約合240元,而換電重卡百公里電耗僅120kWh,約合180元,一萬公里節省將近6千元;換電只需要3-5分鐘就能完成,比加油更加快速,且續航里程達180km,滿足礦山砂石骨料運輸工況需求;車電分離模式初期減少了投入,減輕了運營的負擔,后期可持續創收,前景可觀。
5.大力推進充電配套產業發展
按照國家能源局2030車樁比達到2:1的目標,宜春充電樁差距在5000根以上。目前全市充電樁建設進程加快,但投資金額巨大。可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各類商業化充電設施建設,落實完善充電基礎設施,依托“e城充”網絡和信息技術,建設涵蓋全市甚至全省各類充電設施的共享信息系統,構建智慧宜春充電網絡,不斷加強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廣步伐。同時,積極引進核心充電設備供應商,順應發展趨勢,以生產直流電樁為重點,積極搶占市場。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處理好產業發展與生態環保,尤其是礦產開發與環境保護關系,是宜春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離開發展抓保護,是緣木求魚;離開保護抓發展,是竭澤而漁。要加速推進宜春市含鋰資源的綠色礦山創建工作,要求企業按照“綠色礦山”的標準和要求進行開發利用和保護修復。統籌好發展與安全、資源與環境、質量與規模、當前與長遠等關系,著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新能源產業要在宜春土地上蓬勃生長,就需要源源不斷地招引、培育人才。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瞄準國內新能源產業方面的高端科研院校,引進一批高端人才。加大技術人才培育力度,通過在本地院校設立相關專業,培養一批懂技術、能操作的技術型人才。加大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通過制定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在企業的生產一線、管理崗位發掘、培養一批高端管理人員。通過系列人才措施,確保新能源產業形成一支優勢互補、團結合作、能力高強的龐大穩定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