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思萌
“十四五”是實現碳達峰的窗口期和關鍵期,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消費需要得到合理的控制,適應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能源系統亟待建立,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需加快形成,轉型任務更加緊迫。同時,“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從內蒙古自治區的實際情況出發、著眼全國的發展大局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之一,是內蒙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過程中必須扛起的重大責任。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提出要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內蒙古作為我國能源向外輸送的主要省份,肩負保障東北、西北、華北等地用能需要的重大責任,構建綠色低碳的新型能源體系,既是內蒙古講求大局、擔當使命的表現,對于做好我國國家能源保供工作、完成“雙碳”目標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緊緊圍繞重點來謀劃工作,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構建新型能源體系。
以綠色發展理念指導新型能源體系的構建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舉措。習近平總書記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向全世界鄭重承諾,我國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能源生產與消費領域是打好這場戰役的主戰場。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把實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作為“碳達峰十大行動”之首。
以綠色發展理念指導新型能源體系的構建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而綠色發展理念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加快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有利于形成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以綠色發展理念來指導新型能源體系的構建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方向。能源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引領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動力。加快能源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不僅可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還有利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經濟體系的優化與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要統籌處理好能源的高質量發展和碳減排的關系。發展是第一要務,減排是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的大趨勢。一方面,能源必須發展,另一方面,必須在發展中減排,以減排為前提推動高質量發展。能源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領域,但也不能以控制碳排放為由影響能源安全穩定供應。
要統籌處理好短期安排和中長期發展戰略的關系。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的任務,既要立足當下,踏實解決具體的問題,堅決杜絕運動式“減碳”和“攀高峰”,又要放眼長遠,堅定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導的大方向,遵循事物發展的科學邏輯,統籌謀劃與布局。
要統籌處理好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的關系。充分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活力,以市場化方式倒逼能源供給側調整,引導消費側綠色消費,提高能源消費結構中的非化石能源比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加快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尊重市場規律,同時營造健康可持續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環境。
能源結構分為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能源生產結構中,原煤、原油和天然氣這三種化石能源的和在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從2011年的98.69%下降到了2020年的95.19%;而水電、核電和其他能源在能源生產總量中的占比不斷提高,比重從2011年的1.31%上升到2020年的4.81%。
能源消費結構中,在電力調出量呈減少趨勢的情況下,煤品燃料、油品燃料和天然氣這三種化石能源的和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有所下降,截至2020年底,煤品燃料、油品燃料和天然氣這三種化石能源的和所占比重從2010年的119.97%降至109.24%;而水電、核電等一次能源發出的電力和其他能源消費量占比則有所提升,從2011年的4.77% 提升到2020年的10.94%。
總體來說,內蒙古能源生產結構中,水電、核電及其他能源盡管得到了發展,但是所占比例依舊較小,化石能源依然居于主導地位。而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盡管化石能源消費量占比有所下降,但現階段仍是主要能源。而清潔能源的生產與消費比重逐年提升,發展潛力巨大。內蒙古自治區依然是一個過渡依賴化石能源的高耗能省份,要對其能源結構進行優化調整。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指地區每產生萬元生產總值消耗的能源消費量,是衡量能源利用水平及效率的綜合性指標。2011年以來內蒙古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節能降耗成效顯著,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從2011年的1.71噸標準煤/萬元下降到2017年的1.33噸標準煤/萬元,但2018到2020年這三年內蒙古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從2017年的1.33噸標準煤/萬元上升到2020年的1.56噸標準煤/萬元,充分說明繼續降低內蒙古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科技創新在能源產業綠色轉型及低碳發展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內蒙古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富集,雖然在能源技術上已經有所進步,新能源已經成為能源供給體系新亮點,但是關鍵的節能技術還不完備,在新能源方面的科技研發與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高端的科技人才相對短缺,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大。科技創新的實現離不開資金的持續投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 《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內蒙古R&D經費投入190.1億元,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研發經費投入相對較少;R&D經費投入強度為0.93%,遠低于全國R&D經費投入強度的平均水平2.44%。能源科技發展能力不足,科技創新資金投入水平低,嚴重阻礙了能源產業綠色轉型發展的進程。
能源結構向低碳轉型的主攻方面是構建一個向多方面發展的能源供應體系。優化能源結構不僅需要改進各種資源的配置,運用節能的技術設備和低碳的工藝,同時也要盡可能去開發除煤炭以外的能源,需要打造風、電、光、儲、氫能等除煤炭能源以外的產業鏈,還需要培育新興的產業,來利用新能源,以便延長能源產業的鏈條,來催生出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提高能源經濟發展質量,建成現代化的能源經濟。要使配套的儲存能源的設備發展得更加完善與健全,并滿足用電高峰以及應對突發緊急情況期間的用電需求,還要實現電源、電網、用戶、儲能的一體化。全力推進“綠氫”制造、儲存、運輸、使用全產業鏈發展,加快新能源重點項目的開發與建設,促進能源的充分利用。
在化石能源中煤炭是主體能源。煤炭行業要實現低碳發展,避免無序擴張,就應該釋放更多優質產能。要全力推進煤礦升級改造,助推煤炭產業健康安全發展。要淘汰落后的煤炭產能,關閉落后的煤礦,盡快建立更加現代、集信息化與智能化為一體的煤礦,改變煤炭在能源供應結構中的主體地位,使它轉變為能源的輔助地位。為了使煤炭供應體系上下游的聯動更加精準,減少能源不必要的損耗,要大力推進煤炭供應體系的數字化與信息化轉型,要建立一個擁有數字化平臺和高新技術的全方位多層次的煤炭供應鏈系統。
要對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實行節能降碳的約束。要聚焦重點領域,推動電力、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和能源消耗大戶節能管理,關閉存在較為嚴重污染問題的企業,淘汰污染嚴重的生產工藝設備。鼓勵建筑領域最大限度節約資源,采用節能與自然共生的一種形式,從而大幅提高新建綠色建筑比例。全面推行按戶計量與收費,體恤民眾利益。黨政機關要率先垂范,加強公共機構節能,并實施建筑物、采暖系統、照明等系統的節能改造。通過設立專項的資金來助力節能技術的引進與開發推廣。以加強制度建設和監管的方式來實現能源生產、運輸、消費等各環節的管理節能。以汽車在保證動力性的條件下,用盡量小的耗油量經濟行駛的能力作為標準,來淘汰老舊運輸設備。對能耗大戶進行能源方面的檢驗、核查以及分析評價,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加強節能監察,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
推進能源消費清潔化替代。由于使用碳基能源必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用風能、太陽能、水能、核能、氫能等無碳能源來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碳基能源,既能保障能源供給,又可實現抑制碳排放。為此,有必要進一步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制度性、計量性和技術性層面著手,出臺更大力度扶持消納可再生能源、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的政策。
要加強能源關鍵技術攻關。解決綠色低碳重大科技等方面的難點問題并加以推廣應用,緊密對接國家重大科技研發計劃以及科技創新項目。在大功率大規模能量儲存技術、煤炭安全開發與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將氫能轉化為電能熱能加以利用等領域開展相關的研究,防止高能耗、高排放、高水耗的項目盲目發展,構建內蒙古新型能源體系。
要充分發揮創新主體在能源綠色轉型中的作用,健全能源科技人才培養與激勵體系,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培養造就高水平人才隊伍,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
積極開展技術合作,引進先進技術。使能源產業與現代技術深度融合,在能源生產領域加快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數字科學技術,搭建內蒙古能源大數據平臺,推進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產業鏈數據共建共享發展,從而使能源使用效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