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創新工作室作為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式,其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發揮模范職工先進性,培養技能型、創新型人才,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北京城建集團各單位職工創新工作室均基于生產需要有針對性地成立,已經成為單位技能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生產瓶頸問題攻克的搖籃,是職工創新活動的陣地,也是成果孵化、推廣的堡壘。
李金龍創新工作室是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UCD)第一個以個人名義命名的工作室,其研發成果“金龍云” 是UCD 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技術系統,是UCD 第一個產業化落地運營項目,是UCD 獲得專利和軟件著作知識產權(86 項)最多的工作室。
工作室是軌道交通領域以自動化控制系統創新為目標的科研團隊,已取得23 項發明專利、63 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授權,并完成了6 項軟件產品、6 項硬件產品及外設的研發工作。其中,無接觸智能毫米波安檢儀已成功通過公安部一所及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等權威機構的認證,并在昆明4 號線及西安3 號線部分車站進行試點應用。
王恒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注重團隊建設和青年人才的培養,實現軍旅文化和校園文化有機融合,以基層職工為主體,以優化崗位為重點,深入開展職工小發明、小創新,定期開展技術交流、創新創優業務交流、經驗推廣等活動,建立學徒制,培養了大批“80 后” “90 后” 骨干職工。
針對工程特點及難點,團隊成員分階段開展科技創新各項研究與應用,并在臨近地鐵基坑工程綜合施工技術、隔震工程綜合施工技術、鋼框架剪力墻結構施工技術、幕墻工程施工技術、綠色施工綜合施工技術等形成了系列技術成果和創新成果。
路紅衛創新工作室以技術創新、降本增效為主旨,持續開展科技創效工作。團隊立足于項目施工現場,在工程建設領域推進技術革新、管理創新,解決安全生產、工藝流程、施工設備等實際問題,逐漸成為企業發展的智囊團、科技創新的攻關隊和專業人才的孵化器。
工作室成立以來,輔射近20 個在施項目,共完成科研課題41 項,已形成國家實用新型專利8 項、北京市市級工法3 項,同時還有國家發明專利3 項、實用新型專利取得受理4 項。
池東創新工作室以公司BIM 中心為基礎,根據在施項目情況,指導項目挖掘并開展創新工作。在福建政和G528 項目開展了路橋隧多類型工程中BIM 應用,在智慧梁場管理中利用BIM 手段和梁場管理平臺實現從梁的材料進場、制作、驗收、出場的全過程質量管理和實時監督,保證了整個生產過程中的動態管理。
同時,根據創新工作需要,工作室有針對性開展技能實操培訓,每年度開展3 期培訓,人數為20~30人,主要以實操技能掌握為主。培訓不僅能夠讓創新工作有一定的實操基礎,而且在可挖掘的創新內容進行全方位創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