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商丘廣播電視臺,河南 商丘 476000)
數字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新媒介技術被融入電視節目生產系統,電視節目制作正逐步向數字化轉型。這種數字化的新型作業方式克服了傳統電視節目制作的局限性,更加符合非線性作業特征,對于降低節目制作成本、增加內容可利用次數等有著積極作用[1]。面對一輪又一輪的數字化變革沖擊,傳統電視從業者應當明晰電視節目制作的未來發展方向,主動順應數字化趨勢,調整工作流程,健全電視節目數字化制作理論和實踐體系,積極探索電視節目數字化制作創新路徑。
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字化技術在電視節目制作中的應用變得十分普遍且深入。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電視節目制作,可以有效提升電視節目制作的效率和質量,具體表現如下。
(1)數字編輯技術。數字編輯技術應用的典型代表是非線性編輯系統。在非線性編輯系統的支持下,節目的編輯操作不再影響信號質量。通過存儲和調用圖、音、文等素材,編輯工作效率更高。特技效果的預設應用也推動節目表現手段更加多元化。
(2)數字多媒體技術。數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圖像、數據、文字等差異化多媒體信息的綜合化管理和處理。引入數字多媒體技術,可以強化節目的特效渲染效果。通過高效便捷地設置分鏡頭,節目的錄制效率得到了較大的提升[2]。
(3)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主要包括VR技術、3D高清虛擬技術等,其應用原理是利用計算機系統和相關技術創設接近現實的虛擬環境,將用戶置身于虛擬環境內,使用戶獲得較為真實的感官體驗和交互體驗。虛擬演播室就是虛擬現實技術應用的產物。
電視節目數字化制作模式下,節目中的影、音、圖、文等素材被轉換為二進制的數字格式進行編碼、解碼和存儲,整個制作流程更加符合非線性作業特征,制作靈活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在計算機、軟件程序和網絡系統的支持下,電視節目可以被工作人員任意切割、分散成一個個相對分散、簡易的數字格式素材,素材本身的價值被進一步擴展。這些素材經拼接組成,又可以重新形成最初完整的節目產品,這意味著數字化處理后的電視節目影、音、圖等素材可以被多人、反復使用,且不存在明顯的使用限制和資源損耗問題[3]。不僅如此,這種顛覆傳統流程和概念的模式還給電視節目制作帶來了更多的實踐可能,有助于工作人員創造出更加豐富多樣的節目形態和內容。
電視節目數字化制作強調“虛擬團隊”這一概念,即在基于Web 3.0 的交互環境下,處于不同時空的平臺用戶可以成為同一個電視節目制作團隊的一員。他們既是電視節目的信息源、制造者和傳播者,也可以是管理者和消費者。相較于傳統的節目制作團隊,虛擬團隊的合作組織形式、工作平臺及成員身份等都被模糊化[4]。為了實現共同的節目制作目標,錄音棚中的錄音師、電視臺的主編和處于現場的記者等不同專業、不同職能的成員共聚一個計算機與網絡構建的平臺,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相互溝通協調,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這種虛擬團隊模式充分體現了非線性作業的特性和優點,將原有工作流程中的各個團隊成員打散,使得團隊工作時間和空間更為彈性,節省了團隊成員的時間、空間成本,為團隊成員提供了更加靈活自由的創作空間,同時,實時的信息交互也加快了團隊反應速度,提高了團隊工作效率。
計算機支持下的數字化協同作業是虛擬團隊工作形式的一種表現,其核心是多個團隊重點圍繞一個電視節目制作項目協同開展設計、討論、決策等工作,以此滿足節目制作的不同任務要求。協同作業模式需要以網絡作為基礎架構,計算機軟件負責輔助支持。在數字化平臺、計算機和網絡輔助系統的支持下,節目制作團隊成員的合作門檻被大大降低,團隊合作不再需要追求共同的工作地點和工作時間,所有成員所擁有的節目資源高度共享,分散于不同地點的成員可以由虛擬的共組形態共同執行同一個電視節目制作方案。數字化平臺還可以幫助工作團隊協同完成節目信息采集、整合、編輯、合成及審片等一系列操作。協同作業模式下,具備強交互性的數字化平臺成為全體工作人員的工作場所,無限擴大了節目制作工作環境,有助于節省電視媒體的硬件損耗和時間成本。
同步作業的概念最初源于硬件制造,后被拓展運用于電視節目制作,即從設計階段便開始考慮整個節目制作周期中可能涉及的制作成本、節目風格、市場研究及流程安排等相關要素,推動節目設計、制作、包裝、宣傳及銷售等需求同步規劃開展,以此達到提高各項工作完成效率,縮短電視節目制作周期的目的[5]。非線性的數字化電視節目制作工作形式為同步作業概念的轉移應用提供了基礎條件。脫離策劃、腳本、拍攝、剪輯、播出一條龍的線性作業,根據實際工作需要,任意切割、編排和重組節目內容,靈活調用人力物力資源,可以實現高效率的電視節目制作同步作業。
模組化生產原屬于經濟術語,含義為通過組合不同模塊來制造出不同功能的產品、裝配件和部件。將模組化生產概念搬運至電視節目制造領域,即利用數字化技術將電視節目制作所需的影、音、圖、文等素材進行二進制格式編碼、解碼,然后根據素材內容和屬性獨立存儲到影、音、圖、文等相應的模組資料庫中。工作人員可以直接從模組資料庫中調用所需的素材進行切割、編排和重組,生產出內容各異的電視節目產品。模組化生產模式下,資料庫素材的重復性利用無疑會大幅降低電視節目制作門檻,也有助于節省電視節目制作的人力物力成本。
電視節目數字化制作更具專業性和復雜性。想要制作出精品電視節目,必須重視前期準備工作。以電視新聞節目制作為例,在選題上,新聞節目的選題應當以觀眾需求為導向,貼合社會,走進生活,講究時效。在采訪前,記者需要提前根據報道事件性質做好采訪的意圖、方向、重點及線索等各方面工作策劃。到了拍攝階段,攝影師要把握好畫面的信息量和畫面造型的力量感。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由畫面主導,應當保證畫面的信息量和點題性,便于觀眾通過畫面全面快速地了解所發生的事件。拍攝結束后,素材會被導入非編網或者計算機中進行編輯制作,最終以電視節目的形式播出。
電視節目編輯制作即將前期工作產生的錄制聲音、拍攝圖片、視頻等成果按照指定要求進行處理,制成一個統一完整的電視節目。編輯制作對于編輯人員的思維和技術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編輯人員必須立足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準確把握編輯要點,將藝術性和技巧性有機融入編輯工作中,才能制作出精品電視節目產品。數字化編輯制作主要包括線性編輯、非線性編輯、圖片編輯、動畫制作及字幕編輯等。
線性編輯是過去傳統電視節目的編輯方式,整體編輯效率較低,設備維護成本高、系統穩定性較差,后逐漸被非線性編輯取代。正如上述所說,現代電視節目編輯制作多采用非線性編輯方式。作為電視數字后期制作的代表,非線性編輯系統以大容量隨機存取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主機為操作平臺,實現了信號處理的數字化、存取的隨機化、編輯功能集成化、編輯手段的多樣化和媒體資源共享化。在過去,電視節目編輯需要依靠字幕機、特技機等各類設備配合完成。而數字化編輯制作擺脫了對傳統設備的依賴,大部分編輯操作都可在非線性編輯系統上實現,這大大提高了編輯制作工作的靈活性、便利性和效率,也避免了設備工具的大量磨損問題。
在圖像編輯處理方面,圖像編輯主要包括圖像縮小、放大、旋轉、復制及修補等操作。常用的圖形圖像處理軟件有Photoshop 等。
虛擬演播室是數字化時代電視節目制作創新發展的重要標志。作為傳統演播室與現代計算機圖形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虛擬演播室可以將現場視頻與三維圖形構成的虛擬場景完美結合,使電視節目制作擺脫對特殊場地、道具及燈光等的限制,為節目制作者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創作空間。藍幕背景的視頻圖像傳輸至色鍵器作為前景畫面,圖形計算機接收跟蹤系統所采集的攝像機真實運動參數,經處理生成遮擋信號和虛擬背景畫面,再將前景畫面與虛擬背景畫面調整為正確的透視關系,最終可以合成出一段無違和感的“真實節目畫面”。這種由計算機合成的畫面場景可以存儲并循環利用,有助于節省真實制景成本。
虛擬演播室系統的技術構成主要為攝像機跟蹤技術、三維虛擬場景技術、藍背景技術、深度鍵技術等。以攝像機跟蹤技術為例,攝像機跟蹤可細分為機械跟蹤方式和圖像分析識別方式。機械跟蹤方式是指利用帶有傳感器和有關電子裝置的跟蹤系統采集和測量攝像頭的運動參數。而圖像分析識別方式則是在拍攝過程中采用圖像分析識別技術同步控制檢測攝像機的水平轉動、垂直轉動、變焦等運動參數,并將其轉化為位置參數。此類技術是聯系真實攝像機和虛擬攝像機,同步真實場景和虛擬場景的橋梁,被廣泛應用于電視節目制作領域。
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模糊了傳媒的邊界,給電視媒體行業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加強數字化技術應用,是電視節目制作轉型創新的必然舉措,對于實現電視節目制作流程的優化和再造,推動電視節目制作水平和節目內容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