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佳萱 卓偉德 康馨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 廣東 深圳 518040
深圳坐擁“東方硅谷”和“設計之都”的美譽,擁有完整成熟、生機蓬勃的設計生態。在科技創新能力和藝術設計資源國際領先的同時,深圳社會還存在大量創新設計的潛力亟待被賦能[1]。深圳的“美麗街區”行動是“社會創新、公眾設計”推廣的重要抓手,它將創新和設計融入日常公共文化生活,從社會各界專業人士處汲取創新力量,以激發全社會的創新熱情。依托“美麗街區”建設同步推進的社會治理制度創新,將整合社會力量,強化公共意識,動員群眾廣泛參與,實現美麗街區的共建、共享、共治,進而構建起綜合創新生態體系。本研究將對美麗街區的營造提出更具體的設計導則管控,為公共空間可持續更新美化提供更有力的規范保障,助力深圳從“深圳速度”、“深圳質量”向“深圳設計”的質的飛躍。
全球城市街區營造理論和實踐研究表明,近年來人們重點關注“人性化、低碳化、藝術化和智慧化”四個方面的發展趨勢。《全球街道設計導則》(2018)以滿足各類年齡段和能力的人的需求為目標,提供連續無障礙的出行環境,推動每個人都能融入理想的城市公共環境,這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街道規劃理念。在《舊金山新低碳社區》(2020)中,提出了降低對汽車的依賴,建造人行道與自行車道,設置綠色屋頂平臺、無車通行的街道、靈活的戶外活動場地以及位于停車場上方的屋頂足球場等具體措施。《倫敦全民文化》(2018)倡導高質量的設計、建筑和公共藝術,致力于構建“所有倫敦人的藝術文化”,為倫敦人提供國際化、多元化、豐富的公共藝術文化生活。《芝加哥科技計劃》(2013)則從頂層設計中將“智能化”貫穿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建立使居民與企業更加數字化的新一代設施,并推廣相關政策和設施,以確保技術的實現。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街區品質的提升,先后實施了“品質工程”、“雙宜小村”、“網線下地”、“治水提質”等工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對比國際一流城市,深圳的整體風貌仍有待提質,主要存在以下幾類問題:①缺鮮明特色。深圳的街區目前缺乏對地域特色的深入挖掘,其功能定位較為模糊,個性化和獨特性的設計元素不足。②缺整體統籌。已有的美麗街區營造實踐呈現出“散點式布局”,缺乏對街區場景的系統性考慮和動態化的更新保障機制支持,不同部門及責任主體之間高效的工作流程和資源共享均有待加強。③缺人文關懷。部分街區缺乏鼓勵市民互動和體驗的設計元素,街區內的藝術及文化元素未能與周圍環境有效融合,無法調動市民對街區文化的熱情和參與度。④缺共建平臺。深圳街區多元共治的組織形式仍待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居民的共建意識尚待激發,參與街區建設的渠道也需進一步拓寬。
“街區”源于英文詞匯“block”,自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推廣街區制”以來,“街區”的概念在多種場合被提及,但尚未形成一個被廣泛認可的準確定義,所表述的含義也從最開始以居住為主導功能的“開放式街區”逐步擴展到“歷史文化街區”、“旅游休閑街區”、“商業街區”等[2]。本文在以往相關定義的基礎之上,初步提出對街區概念的理解,即街區是由相互連接的街道網絡和功能地塊構成,是形態、風貌、體系相對完整,承載多元城市活動、包容人文精神內涵、體現市民生活和鄰里交往的基本城市單元。美麗街區營造則是整體統籌型的微更新行動,關注深圳全域各種不同類型的街區場景,持續推進“小空間、高品質”的街區形象更新,以深入市民身邊的設計與故事,營造可感知、可傳承的美麗街區[3]。
美麗街區依據需求的層次可劃分為“基礎美、品質美、藝術美、人性美”四個層次。根據不同街區的現狀及實際需求,將其視作一個完整的公共空間,對街區空間要素進行統籌規劃,使得不同的街區場景具備“相同價值、不同風貌”,逐步構建“各美其美”的街區風貌,打造“風貌有差別、密度有高低、體驗有差異”的深圳家園。”
基礎美的體現是保證街區環境的安全、整潔和有序,確保路面的平整與干凈,市政設施的整潔與完好,廣告和店招的規范,以及沿街立面的清潔與整齊。品質美強調的是街區環境要素如建筑立面、公共設施、廣告標識和綠化植栽等的整體協調與美觀,且能夠持續動態地維護街區的空間品質和景觀氛圍。藝術美更加關注環境的藝術化設計,以滿足居民的審美需求,通過豐富多樣的公共藝術裝置和鄰里活動策劃為街區空間注入個性和活力。人性美則應打造全齡友好的街區環境,通過無障礙設計的細節激活人性化的城市網絡,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設計關懷[3]。
美麗街區行動將以基本生活目標的實現為基礎,以形象更新促進內容轉型,以系統連接超越碎片發展,構建精致、活力的城市網絡,賦予城市可持續的創新活力,充分挖掘公共空間的價值與潛力,探索兼具國際影響力和深圳本土特色的美麗街區建設模式。
2.3.1 構建“全場景-全要素”的精細管控體系
構建多元化、強特色的美麗街區,涵蓋“生活、商業、商務、產業、文化旅游以及交通門戶”6大類12小類街區場景,旨在提升城市的多維度和復合型價值。通過實施精細化的管理措施,全面優化和提升街區在“功能業態、沿街建筑、城市家具、廣告標識、出行交通、綠化植被、公共藝術”7個方面的街區要素。將精細化的管理理念貫穿于“設計-建設-運營”的全過程,不斷汲取國際前沿的設計經驗并將其融入美麗街區的實踐中。
2.3.2 實施“微更新-共營造”的美麗街區行動
街區的美麗營造并非一個簡單的建設過程,而是一種對現有品質的升華和功能的完善。美麗街區行動應聚焦市民生活身邊的微更新實踐,在全市范圍內推動“微小、輕快、持續、漸進”的街區形象更新。同時,必須考慮市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品質化、多元化、便利化”需求,并處理好“秩序井然與勃勃生機”的關系。
2.3.3 講述“重美感-強特色”的深圳本土故事
街區應注重美感及特色的塑造,通過巧妙地將視覺吸引力、多樣化的功能與時尚品味相結合,努力提升街區在軟件和硬件方面的環境質量,以創建高品質的生活空間。此外,注重對深圳文化的傳承和文明的延續,提煉地域獨有的文化標識,從而彰顯深圳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

圖1 “多層級-多主體-全場景-全要素”的美麗街區營造體系
我們應該將街區看作是完整的公共空間體系,依托“生活街區/居住區、生活街區/城中村、商業街區、商務街區/商務辦公、商務街區/政務辦公、產業街區/創新產業、產業街區/科學教育、產業街區/一般產業、文化旅游街區/歷史文化、文化旅游街區/自然旅游、文化旅游街區/城市休閑、交通門戶街區”6大類12小類街區場景體現深圳街區多樣的美,以整體視角推進街區空間要素統籌。
從深圳街區現狀問題出發,通過對“功能業態、沿街建筑、城市家具、廣告標識、出行交通、綠化植被、公共藝術”7個方面街區要素的精細化指引,提升街區環境的質感、美感和溫度。此外,不僅對接了設計之都的創意生態,而且針對不同街區的現狀資源特征,從街區要素的細節出發,深入探討了深圳設計力量的獨特之處及其所體現的人文關懷。
政府的工作重心應逐步轉移至培育引導及提供公共資源上,可以考慮建立設計聯盟、社區社會組織孵化機制,推行街區物業管理化模式,以進一步拓展公眾參與的渠道,并搭建社會共建平臺,進一步形成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公眾之間的多元共治格局。
3.3.1 搭建美麗街區共建資源平臺
嚴格控制街區建設項目的品質與質量,搭建一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平臺。根據街區建設的需要,邀請建筑、景觀、藝術、歷史和社會各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美麗街區創建資源平臺的搭建工作,并協同政府職能部門和市民積極分子參與美麗街區方案的評審工作[4]。鼓勵本土設計力量參與街區建設,積極引導中小型專業團隊參與進來,共同搭建“全場景-全要素-全流程”的資源整合平臺。
3.3.2 確立全周期的動態管理機制
針對街區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管控、維護與監督機制,通過建立“街區長”制度,聘請市容市貌監督員,加強日常監督管理。同時,政府、市場和社會形成相互補充的長效治理機制,共同發揮作用。在每個街區,設置有政務代表、自治共建理事會、物業管理單位、社區志愿服務團隊、街區治理導則和實施方案等[5]。
3.3.3 構建美麗街區指標評價體系
本次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美麗街區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分為共性指標和個性指標兩個部分。其中,共性指標總計70分,適用于所有街區類型;個性指標總計30分,針對不同街區場景會有不同的指標內容。對于重點街區,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加分。美麗街區的評價標準按照功能業態、沿街建筑、城市家具、廣告標識、出行交通、綠化植被、公共藝術7大類指標要素進行劃分。在單項指標評價中,若該項指標內容完全達到標準,將得到該項分值的100%,基本達到標準可以得到該項分值的60%,未達到標準則該項不得分。最后,將美麗街區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得分進行匯總計算,其最終分值將由“共性指標+個性指標”兩部分的總和形成。若總分達到60分,大致認為該街區達到了“基礎美”的要求。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美麗街區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大部分內容難以量化,并且其評分標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評委對美麗街區的自身主觀認知理解。因此,本指標體系僅供評委參考,或可作為街區建設過程中自省、自查的參考標準。
美麗街區的建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套能夠在城市日常運行中發揮作用的合理制度、組織機構、空間規劃和實施策略。它的目標在于提升街區公共空間的質感和美感,精細化地改善公共環境體驗,使深圳的街區更具特色、更富細節、更有溫度,營造悅目賞心的深圳家園。本次設計指引的編制研究也僅僅是一個美麗街區行動初期的總體城市設計指引,從深圳目前街區的一些風貌問題出發,提供針對存量環境美化和活力提升的行動方向。當然,美麗街區建設的未來更多還要依靠政府引導,協同專業團隊與社會公眾等多方的共同努力,讓人們從小的細節體會到深圳街區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