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佳

2023年10月8日,以色列Netivot,鐵穹防空系統攔截從加沙地區發射的火箭彈
10月6日抵達以色列后,在中國留學生彭朗的心中,特拉維夫市的形象從一個虛幻的概念變成了實體。如大家所說,特拉維夫“確實是一座充滿活力的海邊城市”。
他尚未辦理當地電話卡,沒有網絡。又心疼手續費,他沒有取用現金,于是拖著30公斤的行李,在特拉維夫的街道上暴走了十公里,一直朝向可以落腳的旅館前進。
這是猶太教三大節之一“住棚節”的最后一天,緊接著到來的就是安息日,因而整座城市都沉浸在閑散與安寧之中。大家坐在咖啡廳外的露天座椅上交談,偶爾側身打量這張并不常見的亞洲面孔。人們遛狗、野餐、騎自行車經過,有時候也主動并且熱情地和他打招呼。
所有人對即將發生在10月7日早晨的突襲一無所知。
當統治加沙走廊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向以色列境內發射數千枚火箭彈時,彭朗正在睡夢之中。
他怎么也想不到,在他踏足以色列土地的第二天,一聲尖銳的警報聲劃破黎明,直接向他預告了戰爭的開始。
對于10月7日清晨6點半響徹以色列的警報,人們無法預判它將掀起怎樣的狂風暴雨。
在他踏足以色列土地的第二天,一聲尖銳的警報聲劃破黎明,直接向他預告了戰爭的開始。
當彭朗走出房間,來到旅館大廳時,他看見工作人員正在從容地引導住客們走進旅館內的掩體,他聽見他們說,“Its okay, youll be safe(沒關系,你們是安全的)”。
他們鎮定的神色,讓從未有過武裝沖突或者戰爭經驗的異鄉人有了信心。
一方面,旅館內部從樓梯通向負一層的整個空間都是掩體結構,樓梯呈現環形,中間是承重柱,四壁的墻體顯然都經過加厚處理。另一方面,在早晨的警報拉響時,身處特拉維夫的彭朗和其他旅客,其實并未聽見炮彈的響聲。
但他們很快就會知曉,哈馬斯在這個清晨針對以色列發起的,將是近幾十年里最大規模的襲擊行動。
平民遭受屠殺的消息,首先從以色列南部的沙漠城鎮雷伊姆(Reim)傳來。
在人們為慶祝節日而徹夜狂歡的“超新星”音樂節上,哈馬斯武裝分子越過邊境發動了突襲。與會者在開放的沙漠中無處藏身,當密集的槍聲響起時,他們成為靶場里的移動目標。當地救援機構扎卡稱,在音樂節上失去生命的平民超過了260人。
與此同時,哈馬斯聲稱,向包括特拉維夫和耶路撒冷在內的以色列中部與南部地區,至少發射了5000枚火箭彈。
當天晚上8點左右,空襲警報再次在特拉維夫拉響,彭朗在走進掩體之后,第一次真實地聽見了戰爭發生的聲音。起初是“咚”的一聲悶響,像是樓上有重物砸向地面發出的動靜,隨后響起第二聲、第三聲,并且在接下來的幾分鐘里連續不斷地發生,就像來自人體胸腔內部的轟鳴。
彭朗知道,這是以色列的“鐵穹”防空系統成功攔截哈馬斯火箭彈時發出的聲音,但他并不確信號稱“固若金湯”的鐵穹系統真的能夠隨時奏效。
事實上,在頻率過高的攻擊壓力下,鐵穹已經顯示出了它的缺陷。在外媒的報道中,以色列不得不緊急啟用激光武器來彌補鐵穹的空缺。如果沒能成功攔截的火箭彈落到頭頂的建筑物上,又會產生怎樣的響聲呢,彭朗不知道,但感到頭皮有些發麻。
在警報與導彈攔截聲的交織中,原本喧鬧的掩體陷入了寂靜。彭朗環視周圍的人群,發現一些人面色蒼白,另一些人的臉龐漲得通紅。他新近結識的朋友—來自美國得州的22歲小伙—坐在地上沉默不語,在緊接著到來的凌晨飛離了以色列。
戰爭開始的那天早晨,留學生王音竹原本打算前往華人超市“龍店”買菜,但當她走上街道,才發現完全打不到車,“街上一輛車都沒有”。
7月30日,她來到特拉維夫進行猶太歷史研究,至今兩個多月里,特拉維夫整體上都處于和平狀態。唯二的例外,是她曾在“龍店”區域見證了黑人幫派的械斗,還有一次是在市中心,離她不遠處有個27歲的恐怖分子當街開槍,但很快就被擊斃了。

2023年10月12日,以色列雷伊姆,遇襲后的音樂節現場一片狼藉

王音竹在龍店遇到黑幫械斗

王音竹公寓內緊閉著的鐵窗
不過,她也曾聽室友說起,今年早幾個月的時候,特拉維夫也發生過一次較大規模的襲擊,當時“每天都在放火箭彈”。
對分裂、仇恨與暴力的警惕,非常直接地體現在這座城市的建筑結構中。王音竹和彭朗告訴我,他們去過的每座建筑物內部都有相應的掩體存在,旅館內、超市里、居民住宅、學生公寓,全都建有可供人們迅速躲避炮彈襲擊的掩蔽場所。
標示著“Shelter(掩體)”的告示牌隨處可見,甚至王音竹居住的學生公寓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掩體建筑。
這座呈圓柱形的公寓樓連門窗都是雙層結構,警報聲密集響起的最近一周里,王音竹長時間地躲在公寓內部,將兩層鐵窗拉緊,幾乎沒有外出和任何人打過照面。她聽見導彈攔截的“咚咚”聲時,會煩躁地在床上翻個身,發消息給朋友們抱怨:“又來了。”
對于王音竹和彭朗而言,這是一種被卷入戰爭但又疏離于戰爭的生活。

彭朗在掩體內部躲避空襲

電視上播報“圣戰,將在晚上9點向特拉維夫開火”的信息
原來真實世界里的戰爭警報聲,“和PUBG(絕地求生)里面轟炸區的警報聲是一模一樣的”。
疏離是必然的。一方面,中東不是他們的故鄉,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仇恨與戰爭歸根到底和他們沒有關系。另一方面,哈馬斯與以色列交手的核心區域在60公里外的邊境,在事實上作為首都存在的特拉維夫,仍然處在嚴密的庇護之下。
但作為常年生活在國內和平環境下的年輕人,警報、炮彈聲、掩體信息等所有與戰爭密切相關的痕跡,都在向他們宣示著一種非同尋常的社會狀況。
一周內,王音竹只離開過公寓一次,去樓下的超市采購食品等生活物資。即便食物并不讓人發愁,水電氣也仍然正常供應,躲避在公寓內的生活仍然顯得過于貧乏。在戰爭開始之前,她剛換到了新的房間居住,這里空曠得連切菜都沒有菜板可用。
10月8日,彭朗離開了旅館,來到他報到的大學宿舍登記入住。他沒有打車,而是直接乘坐公交車前往。后來他回想自己這一勇敢行徑,認定勇氣八成來自他對于戰爭的無知。他原本認為,空襲發生之前至少會有警報出現,能夠給他留出足夠的反應時間,但第二天中午,這種信任就被打破了。
9日中午,彭朗的智能手表開始震動,向他發出預警信息,在他剛剛起身的瞬間,幾聲悶響已經傳來,在此之后兩三秒,防空警報的聲音才開始響起。
在他沖出房間跟隨下行的人群進入掩體內部后,一種驚悚的感覺才倏然從他心間升起,這種感覺正是來自對防空警報的信任破裂。
從某種程度上說,警報聲只是一個具象化的標志,用來顯示國家軍事力量對戰爭的防控能力。對于平民百姓而言,在破壞性極強的戰爭之中,掩體與警報聲的存在是為數不多的他們可以把握的確定性。
但戰爭之所以殘酷,之所以為整個國際社會所忌憚,正在于它會擊潰所有的確定性。
10日那天,彭朗走出宿舍,到附近的超市采買物資,正當他提著沉重的貨物準備結賬時,警報聲響起。他聽到從不遠處傳來了火箭彈落下的聲音,后來,他才知道事發地距離超市只有兩公里。顧客們紛紛躲進超市里的掩體內,直到幾分鐘之后聲響平息,彭朗才提著東西向兩百米之外的宿舍樓迅速沖去。
也就是在他沖回宿舍樓的過程中,他才意識到,他自己與常年身處沖突中的本地人有何差異。當時,他遇見負責學生生活的工作人員和一群朋友開始圍坐在草地上吃東西,他們還招呼他過去一起吃。他婉拒了邀請,心里充滿疑惑:“不是剛炸嗎?”
學校已經推遲了學生入學,日子漫長得無聊,有時候他會和國內的朋友們聯網打游戲。
他正在經歷的一切,和他們時常在名叫《絕地求生》的末日生存游戲里見到的場景很相像。有次,他在語音里對大家說,新的空襲正在發生,“兄弟們我撤了”。一個剛得知他在以色列的朋友為此感到非常震驚。朋友說,原來真實世界里的戰爭警報聲,“和PUBG(絕地求生)里面轟炸區的警報聲是一模一樣的”。
10日的晚上8點50分,彭朗在留學生群里看到了一張電視截圖,圖上的文字都是希伯來語,他看不懂,只看得懂一個時間,“21:00”。

2023年10月16日,加沙南部,被以色列炸毀的建筑
他和其他學生感覺情況不對,于是又朝掩體跑去。等到安頓下來后,室友才用軟件翻譯出了這段文字:圣戰,將在晚上9點向特拉維夫開火。
那天夜里,火箭彈的聲音沒有如約響起,在漫長而枯燥的等待中,彭朗在椅子上蜷縮起來,蓋上毯子,盯著天花板上旋轉的風扇,陷入了睡眠。后來在社交媒體上,他記錄下了他發生在掩體內部的夢境:
“不一會兒,風扇就把我帶到了某處山頂。我看見遠處佇立著一道高墻,墻后是濃煙滾滾的城市,無數火箭彈從后方飛過頭頂,點亮了天空。下一刻,整座城市像被劃著的火柴,瞬間被升騰的火焰吞噬,翻騰的焰浪不斷沖向上空,試圖撕扯下天幕。”
從夢里醒來的時候,一種空虛的感受縈繞在他周身,夢境中覆滅的城市景象讓他不由自主地感到有些惡心,正在發生而無法抑制的這一切仇恨與戰爭都讓人困惑不解。
巴以沖突已導致4名中國公民遇難。
王音竹之所以來到以色列,是因為她正在研究二戰時期的猶太人,而彭朗前往特拉維夫,正是為了從國際公法的視角去理解巴以沖突。
從他們各自的研究層面來講,他們同正在發生的戰爭有著更加緊密的聯系,因為這是一個文史資料與現實境況相互流動的時刻。
王音竹的專業是世界史,在基于個人志趣而不斷深入的開拓中,她研究過慰安所,也熱衷于研究猶太人。驅動她的是一種天然的好奇,她想知道,在最艱難、最受考驗的情形下,人性究竟會變成什么樣子。因此她難以避免地會對猶太人的歷史產生興趣,而以色列所在的這片土地上,就居住著從極端的困境中壯大起來了的猶太人。
她知道,曾經弱勢的群體如今已經成長為強勢群體,而這種轉變并不是“等著上帝來救他們就可以達成的”,而是要憑借人類力量去奪取。
在特拉維夫不透風的掩體公寓里,王音竹通過電話對我說:“從人的本性來講,天生就是要爭奪的。”和平是最高理想,但從巴以沖突的經驗中她得知,“和平這個東西,它就是來之不易,而且不是我們想要就能有的”。
在研究巴以沖突的彭朗看來,2023年是猶太民族與阿拉伯人沖突歷史中的一個關鍵時間節點。
它的重要性生發于聯合國大會于去年年底通過的一項決議,在決議中,聯大提請聯合國最高司法機關國際法院就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領土問題發表咨詢意見。
按照聯合國披露的信息,這份咨詢意見應當包括:
“以色列持續侵犯巴勒斯坦人民自決權,對自1967年以來占領的巴勒斯坦領土實行長期占領、定居點做法和兼并,包括旨在改變圣城耶路撒冷人口組成、性質和地位的措施,并通過相關歧視性立法和措施,這一切產生了什么法律后果?”
“同時,這些以色列政策和做法如何影響占領的法律地位,以及這種地位對所有國家和聯合國產生了什么法律后果?”
而彭朗與他的導師,正是要對這份咨詢意見關注的各項問題展開研究。

特拉維夫大學的石磚上,刻著希波克拉底誓詞“ 首要之務是不可傷害”
在目前已經完成了的研究工作中,他們已經對上千份聯合國大會的決議文件進行了“三段論”的梳理,他們將解釋,在巴以問題上,法律是怎么規定的、事實是怎樣的、最后的結論是什么。
國際法院上一次應聯大請求發表咨詢意見是在2004年7月,距今已近20年。
在當時的意見中,國際法院確認,“占領國以色列在包括東耶路撒冷及其周圍地帶在內的巴勒斯坦被占領土修建隔離墻的行為及其有關制度違反國際法”。聯大因此要求以色列停止繼續修建隔離墻,并且應當拆除已經建立的隔離墻。
但事實情況是,20年過去,很多問題依然無解,且更加復雜。眼下戰爭的形勢,日趨嚴峻,截至10月18日下午,沖突已造成雙方超4900人死亡。以色列對哈馬斯的反擊,也帶來了加沙地帶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近百萬人流離失所。這其中,也有一些中國公民受到波及。
10月14日,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翟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巴以沖突已導致4名中國公民遇難,另有6人受傷,2人失聯。
王音竹的護照在一個月前丟失,目前仍未能補辦成功,這阻礙了她啟程回國的計劃。戰爭依然讓人心緒不寧,和她一起作為交換生前往以色列的朋友們,已經陸陸續續返回國內。她收拾好行李箱,焦急等待著護照信息的更新。如果什么時候她知道自己終于可以離開了,她只用“把電腦裝進背包”就立馬可以沖出房門。
此時此刻,彭朗已經登上飛回國內的航班,結束了他為期一周的以色列之行。這一周的行程為他帶來的重要啟示是,“世界上有人正在suffer(受苦)這件事情,不是開玩笑的”。
在離開之前的10月11日早上,他曾試圖走進學校內部看看,但被保安攔下。站在大學門前,天朗氣清,陽光和煦,路上幾乎沒有人影,城市空曠得就像他是唯一存活的生命。他走下樓梯,路過校門口的雕塑,在雕塑的身旁發現了地面上的一塊大理石磚,磚塊的表面上刻著醒目的字眼,“Primum Non Nocere”。
他后來才知道,這是希波克拉底誓詞,源自生物倫理學的主要戒律,意為,“首要之務是不可傷害”。
(文中彭朗、王音竹為化名)
責任編輯何承波 hcb@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