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宋偉鋒
近年來,海寧市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統籌推進國土空間優化、耕地保護提升、生態環境修復和農業產業發展等工作,構建“農田集中連片、農業規模經營、村莊集聚美麗、環境宜居宜業、產業融合發展”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實現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高水平保護,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今年以來,完成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15544畝,墾造耕地664畝,建設用地復墾1171畝,居嘉興前列。
▲海寧市馬橋街道民勝村等3村“萬畝方”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建設項目
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結合自身區域特色及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科學指引規劃功能分區,探索打造適應農業經濟開發區、國際花卉產業園、特色農業鄉鎮三大優質高效發展平臺的耕地保護分區,推動優質耕地、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多田合一”,構建層層套合的“金字塔型”耕地保護分類體系,確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0.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不低于25.53萬畝。截至目前,海寧市42個行政村已完成村土地利用規劃或“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編制,通過項目實施預計新增耕地指標13770畝。
聚焦“耕地利用破碎化、村莊用地無序化、生態質量退化”治理,通過耕地功能恢復、耕地質量提升、建設用地復墾、農田設施配套等土地綜合整治,改變以往點狀插花式治理模式,以百畝田、千畝田、萬畝田為單位劃定區域,將原本碎片化的零星地塊整合成集中連片、設施完善、生態良好的高標準農田,推動永久基本農田歸并提質。截至目前,累計完成千畝方5個,萬畝方1個,形成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1.91萬畝,項目區內耕地塊數由443塊減至312塊,同比下降41.98%;平均單個片塊面積由29.78畝升至61.22畝,同比增長105.58%。
結合綠色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示范建設和農田退水“零直排”等項目,探索應用環境友好型設計、綠色施工和低碳材料利用技術,推廣節水型灌溉系統、生態溝渠、透水道路等生態型施工工藝,大力推進農田水利等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優化田間道、生產路布局,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實現田、水、路、渠、林等要素的系統重構與提升,改善農田生產環境。如周王廟鎮通過采用“稻田+生態溝渠+生態調蓄塘+三池兩壩+受納水體”的全封閉模式工程,構建生態岸坡緩沖帶,恢復田間生物群落和生態鏈,形成良好的生態景觀。
成立糧油專業聯合社,發動、引導農戶將土地綜合整治打造的集中連片耕地進行統一流轉,統一管理。通過農村集體投資、引入社會資本,集成打造現代化農業產業,形成“聯合社+耕地”模式,將原來低效的種植大戶變為聯合社的“車間主任”,實現化零為整,全面激活土地要素資源。如鹽官鎮錢江潮稻米全產業鏈項目,通過與鹽官鎮15個行政村簽訂合作協議,集中流轉耕地1.37萬畝,預計每1000畝可直接提供就業崗位5個,人均工資性收入增加6萬元以上,帶動相關種植及社會化服務工作人員就業約200人。
依托數字化改革,重點打造“農事管理服務中心”與“未來農場”,改變了傳統農業經驗模式,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建設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對耕地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光照強度、病蟲害等重要參數“一屏掌握”,為統防統治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招引高效現代化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現代農業、觀光農業、體驗式農業,實現生態資源的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2022年,海寧市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12.89億元,同比增長7.4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7777元,同比增長5.2%,總量列嘉興第一。
鼓勵村級集體圍繞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參與“村村抱團”項目,把指標資源轉化為發展資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如該市首個市級“飛地”抱團項目建設175畝共富科創園區,由59個年收入低于120萬元的村復墾盤活各自存量建設用地,異地置換以“飛地”抱團形式統一建造標準廠房及配套公寓,通過“固定回報+浮動”方式增加村級集體收入,抱團之一的雙喜村當年就收到了投資額10%(約70萬元)的固定收益。
全面推行“耕地智保”應用場景,根據耕地資源一本賬、高清影像數據和鐵塔站點分布制作一張底圖,通過鐵塔高位視頻閉環管理耕地,布設高空高清攝像頭,覆蓋全市重點耕地集中區域26.36萬畝,實時監管覆蓋率達到95%。同時全面推行“田長制”,建立由211位市、鎮、村三級田長和557位村級巡查員的田長制隊伍,明確各級田長職責,按照“人田對應”將監管錄入“耕地智保”場景,推動違法占用耕地“零新增”攻堅常態化。截至目前,已累計巡查38776次,其中村級田長2618次,村級巡查員36158次。
通過持續開展土地整治,積極拓展補充耕地來源,全面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和進出平衡。將挖掘出的空間與指標按照“精準配置、突出重點、節約集約”的原則,聚焦光伏能源、智慧醫療、新能源儲能產業等主導產業,對照重大項目用地要素保障作戰圖和重點招商項目清單,通過靠前指導服務、容缺審查受理等方式確保重大項目應供盡供、應供快供。截至目前,完成新出讓工業項目供地37宗2170畝,批準地下空間開發143.32萬平方米,其中50畝以上大項目14宗1515畝,實現100%標準地出讓。海寧正泰太陽能、浙江晶科能源、海寧立昂東芯微電子等17個項目入選浙江省擴大有效投資“千項萬億”工程,其中德業新能源入選浙江省重大產業項目,預計可獲得用地指標獎勵68畝。
依托“耕地智保”應用場景,構建耕地保護全生命周期、全流程覆蓋的耕地監管體系,充分發揮“人防+技防”最佳效能,強力推進違法占用耕地“零新增”攻堅行動,實現違法違規行為“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置”。明確耕地后期管護要求,經驗收合格的項目,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應根據簽訂的后期管護三方協議,及時發包,并持續保持種糧屬性和耕種狀態,嚴禁棄耕、拋荒等行為。同時,嚴格落實“三倒查”機制,堅持以問題“月清”為底線,從嚴打擊新增違法占用耕地行為,穩妥處置歷史違法用地,定期通報整改查處工作進展情況,對問題重點鎮(街道)開展“警示提醒”,切實抓好整改查處工作落實,及時消除違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