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端 張朝陽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
環境藝術是一種將藝術與生態環境相結合的設計形式,旨在創造出具有美感、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公共空間。對自然環境、建筑物、社區空間等場所進行藝術化的設計改造,是其主要對象和任務。為此,環境藝術設計不僅關注環境美學,還強調與人和生態關系的互動,并依據創新性、綜合性、互動性和可持續性相結合的內在要求和特點,通過藝術的手段來塑造舒適、和諧、富有地情個性的環境,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和生態。這就從邏輯上決定了環境藝術的“三個注重”,即注重傳統文化保護、注重生態場景設計、注重自然元素與人文景觀的融合,由此可持續化地推動鄉村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和發展。在具體內涵和實踐上,就是要通過美麗舒適的公共空間的營造,農村住宅的設計改善和文創生態產品的培植與活化等方式,提升鄉村的生活品質和居民的幸福感、歸屬感。
集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擁有環境設計和美術學兩個國家一流建設專業,同時,集美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之所以成為藝術鄉建的專業服務機構的原因,在于作為鄉村振興研究院組成部分的美術與設計學院的環境設計專業在助力鄉村振興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要讓鄉村實際環境和生態有“藝”更有“意”。
藝術鄉建看重實際中的實踐能力,藝術鄉建實踐必須根植于在地文化,保持“三個注重”意識,在實踐中讓師生明白,事物和諧共存的生態場景設計,注重自然元素與人文景觀融合的空間環境保護,以及可持續地促進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感,才是藝術鄉建設計實踐的根本目的,也是“藝”事中最高、最大的“意”。譬如對南斗村的藝術設計實踐和其陶瓷業的非遺文化的活態保護,就是強調和凸顯融“藝”于“意”的過程在地化和可持續化的探索案例。
有“藝”更有“意”且“融藝于意”的藝術鄉建路徑探索,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第一,美感并不一定需要高深的學問,我們要從鄉土中找出在地文化中的優雅,增加藝術涵養并學會活化先人精神和生活智慧;第二,藝術“返鄉”之路阡陌縱橫,唯有通過在地化的實踐探索才能發現新路徑;第三,鄉村振興之于地方創生的“最后一里路”,其實根本還是教育,是“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在藝術鄉建教學現場上的對接與融合。也就是設計教育要在尊重和融入鄉村原有自然、人文肌理的基礎上,梳理空間節點、整合各種資源,協同構建多主題的多維公共空間網絡。通過活態保護,讓更多的人了解鄉土精神,認知文化根性、堅定發展信念,使其更具活力地服務當下、造福未來。
藝術鄉建,本質上是鄉村公共環境和社會生態現代化、文明化的重塑。作為村民日常生活、生產和社會交流的場域,環境設計與藝術創造的公共性,使其具有維系鄰里情感、傳承歷史記憶和文化等社群共同體化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發展,鄉村普遍出現公共空間萎縮、公共活動匱乏、空間同質化等問題。集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環藝系近幾年持續介入后姚古村建設,以公共藝術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干預,實現了以文化為主導的公共空間重構,提高了村民的場所認同感和歸屬感。
作為公共藝術屬性的環境設計融入鄉村生態與空間,以其獨特的原創性設計聚焦地域特點,是避免“千村一面”的有效手段。這就要求藝術鄉建不僅要與周圍環境緊密相連,還需與歷史文脈相結合。顯然,環境設計的藝術鄉建在創作過程中注重多元主體聯動,讓村民自覺成為公共空間塑造的本體力量。
作為一種在地化的途徑,藝術鄉建公眾參與性與環境設計的公共性,主要在于喚起鄉村居民對自身根性文化的認同感,以及由此對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可以說,作為生活品質提升和生態人性化的要素,“融藝于意”的藝術鄉建,既是建設鄉村的長遠之計,也是鄉村振興的必然結果。通過近些年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在地化藝術鄉建的路徑機制大致有三:1.變介入為融合。即建構村民與師生之間的主體交互關系。2.因地制宜、相材施藝。即充分利用鄉村已有的資源開展創作,將環境設計與鄉村生產和生活結合,不需另起爐灶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主體協同、動力互化。即為實現在地鄉村本身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集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學科專業優勢,組建師生“公共藝術服務團”,開展鄉民和師生藝術創作對接,開展雙方動機動力契合的創作命題和研討,以及發起一些公共藝術公益項目等等。
藝術鄉建的公共性,決定了既要有“藝”更要有“意”,也就是“藝術”服務于鄉村振興“意圖”的目的實現。在此進路上,讓藝術家與村民共同體驗藝術創生的潛力、樂趣和實際效用。總之,以鄉村為出發點,鄉村興則國家興,讓環境設計成為藝術鄉建和鄉村振興中的一支充滿活力的有生力量。
(作者分別系集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和集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