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麗
(中國共產黨承德縣委黨校,承德 067400)
中國共產黨自1921 年成立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而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黨中央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以及動員全黨全國投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決策。黨校作為培訓黨員領導干部的主渠道,學習、宣傳、研究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陣地,應在全民加強黨史教育的歷程中充分發揮教育作用,為黨、為國家培養出更加優秀的黨員干部。
黨史教育作為一門全面的系統性學科,涵蓋了黨的奮斗史、建設史與理論探索史等知識內容,對于這些歷史的探討與研究,是黨校對黨員干部進行黨性教育培訓的重要基礎。通過對黨史內容及其內核精神的感悟與學習,能夠更加深化黨員干部的黨性培養,更進一步提高黨員的思想建設水平與個人能力修養,促使黨員干部在不斷的學習中形成吃苦耐勞、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呈現出忠于祖國、愛崗敬業的精神風貌,為全身心投入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好準備。
在黨發展的百年歷史中,一直隨著時代發展與革命目標的變動不斷豐富和充盈著自身的理論內涵。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并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指導,在發展中又不斷加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思想內涵的不斷豐富為黨史教育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不斷引導黨員干部在黨史學習中深化思想意識、堅定革命信念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對黨史教育研究的深化,使得黨在豐富思想內涵過程中融入的時代意義得到充分發掘,黨員干部能夠在對黨史的深入學習中領悟到中國共產黨每一步發展的深刻含義,吸取其中的思想精華與革命經驗。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對黨史的學習與思索中探尋出未來馬克思主義社會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道路。
黨的二十大剛剛落下帷幕,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再一次強調,中國共產黨要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緊密圍繞黨的基本路線,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因此,黨校需要通過更加專業、規范的黨史教育,加深黨員干部對于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的理解與思考,并在此基礎上深化黨性教育,使黨員干部的思想覺悟與革命精神得到進一步升華,為推行全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樹立優秀榜樣。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發展,對于人民群眾精神建設的重要性逐漸顯現出來,加強黨史教育可以從歷史發展中感受革命前輩的精神力量,激勵著當下的人們腳踏實地、艱苦奮斗、赤誠愛國、廉潔公正,為建設良好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風貌和新時代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提供堅實的思想保障。
黨員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設與個人作風建設一直是黨校進行人才培育的教育重點。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黨員干部個人作風的保持面臨著諸多誘惑與挑戰。在以“反腐倡廉”為行動綱領的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下,對于黨員干部個人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塑造更顯得尤為重要。在黨史的學習中,黨員干部能夠在緬懷先烈、回看革命往事的過程中,深刻體悟革命前輩在艱苦卓絕的斗爭環境中依然堅守原則、秉持正氣的精神力量;在一件件掃黑除惡、反貪反腐行動中不斷吸取教訓,為自身的言行敲響警鐘。加強黨史教育,可以敦促黨員干部通過學習歷史來反思自身,不斷通過自我審查與自我批評來糾正自身行為,在思想精神方面不斷提升個人品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三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為廣大人民群眾做出表率。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凝結了幾代人血淚與信念的奮斗史,其中凝結了無數思想先驅與革命先烈的精神內核,指引著萬千具有相同革命理想與建設抱負的同志前赴后繼。黨員干部對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是黨領導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思想力量。因此,黨校作為黨員干部培養教育的主陣地,應當通過加強黨史教育來進一步強化黨員干部的建設理想與信念,并在黨史教學中強調革命領袖與奮斗代表的精神榜樣,如焦裕祿、孔繁森、王進喜等具有堅定革命信念的工農黨員代表,以此教育黨員干部明確自身的學習與奮斗目標,在拼搏的道路上堅持黨的領導,秉持堅持不懈和勇于開拓的精神,事事走在人民的前面,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身先士卒,用堅定的理想信念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理想信念與精神力量的統一是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因素。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執政歷史中經歷過無數的反對與質疑,但其對社會主義道路的不懈探索與今日的發展成果,證實了黨自身領導的先進性與正確性。而今中國的發展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社會環境與外界挑戰,思想理念的統一對于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性逐漸突顯出來。在黨校進修的黨員干部,其中部分在社會范圍及工作崗位上都具有一定的話語權與影響力,也有一部分即將在未來出現在公共視野中,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建設起到風向標的作用。
黨校作為領導干部與優秀中青年干部的培育基地,是研究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進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陣地,同時也是黨和國家哲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機構。黨校的教學以思想研究為主,而黨史正是將黨的發展思想串聯起來的時間紐帶,在黨校教學與黨員思想道德建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而在目前的黨性教育中,部分黨校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等思想內涵的研究上,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黨史教育對于黨員干部理解黨發展的思想內涵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對于黨史教育內容的講解不夠貼合實際,教師在講解時僅為學員講述歷史與任務事跡,并未將其深層的精神內涵與現階段的時代意義進行有機結合,不利于對黨史發展歷程中所蘊含的革命精神與深刻思想內涵的發掘,同時也無法將黨的精神風貌展現在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對黨員干部自身及工作組織單位的精神文明建設產生了不利影響。
各級黨員干部作為黨校教育的主體對象,其對于黨史教育內容的學習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黨性教育的推行狀況。黨史教育對于塑造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個人思想覺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包含了四個歷史時期,每個時期里又有許多的革命事跡與奮斗理念需要細致研究。而在生活中,部分黨員干部需要忙于日常事務,對于黨課的學習與研究時間有限,無法對黨史內容進行系統、全面而深刻的掌握,這使得部分黨校對于黨課的課時分配和內容設置趨于緊張,沒有將黨史教學內容全部涵蓋在教學過程中,黨員干部的黨史學習也因此出現疏漏與空缺,影響了黨員的思想道德建設進程。另外,部分黨校還存在著教師教學觀念與方法上的不足,部分講師在備課與講課時更加關注社會問題與時政內容,使黨校教育偏向實用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于黨史的講解,不利于廣大黨員干部形成自省自查和自我修正的思想習慣,不利于黨性教育的進一步開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黨校作為優秀黨員干部思想道德培訓的重要基地,其在進行授課指導時所采用的教學形式對于黨史教學的效果有著重要影響。現階段,大部分黨校在黨史教育方面依然選擇傳統的教學形式,根據黨史發展的時間線來進行課堂講解,大事年表與重要人物的穿插講解使黨史教學的脈絡更加清晰簡潔,便于黨員干部記憶和理解,本質上是科學而合理的教學方式,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授課形式與課堂教學流程也應隨之進行優化與革新。調查顯示,部分黨員干部對于黨課教學流程設置較為單一提出過建議,希望能夠在保持原有授課思路的基礎上,通過更加新穎的課堂形式,將黨史內容更加生動地展現出來,便于黨員干部加深印象并理解記憶。
黨史教育的深刻意義并不止留存于歷史事件與人物事跡的表面,更在于對人與事件背后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與精神品質的深度挖掘。黨史是一門學問,需要黨校及相關教育者對其精神內涵進行不斷的探索與研究,并結合當下時代發展的方向,為其中的精神內核融入新的時代理解。因此,黨校在注重黨史教學的同時也要推進黨史科研工作的開展,通過對其中思想價值的進一步探索,為黨員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知識基礎。而目前部分黨校及黨史教育者依然停留在黨史教育的表面,沒有在教學過程中同步推進黨史的深入研究,使得黨員干部受到的黨史教育所蘊含的思想內涵不夠深厚,沒有達到黨員干部思想道德建設與個人修養提升的最佳效果。
黨史教育作為黨員干部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應引起各級部門與黨校自身的高度重視。黨校應更加科學地安排黨史課程及相關活動,同時對黨課學習設定嚴格的監察考核機制,督促黨員干部更加專注、認真地對待黨史學習。有關部門也應加大對黨史課程設置的資金投入力度,優化黨史教育的師資力量,保證黨史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使黨員干部接受更加專業而深刻的黨性教育。另外,還可將黨史教育滲透到黨校日常教學所涉及的專題課程中,通過不斷加深與鞏固,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黨員干部對黨史教育現實意義的認知,并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有意識地約束自身言行,為群眾做出表率。
實效性是黨課教育的出發點與落腳點,要求黨員干部在黨史學習中能夠加入自己的理解,并聯系當下社會環境進行深入思考。因此,在黨史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提升授課教師自身的素質與能力,教師需要更加深入地鉆研與領悟黨史課程中的知識與內涵,充分理解不同歷史發展階段與相關事件之間的深層聯系,從而在黨史課堂的講解中做到游刃有余。黨史授課教師可以反復對黨史原著進行系統和完整的學習,形成自身的教學邏輯,完成教學縱向框架的設立;同時,通過對相關黨史知識的額外積累,更加豐富自己的理解,從而在課堂上使自身的教學內容更加充實,案例更加新穎生動,以此實現教學橫向知識的拓展。教師可以通過優化流程內容來提高黨史教育的實效成果,使黨員干部在對知識的收獲中更加認識到黨史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與教育模式的不斷變更,對于黨史的教育也不應只停留在書本與課堂上。黨校及黨史教育者應充分利用現實中的信息化教學資源與黨史教育資源,進行全方位、多元化的黨史教學。首先,要因地制宜,借助當地現有的紅色故事、烈士紀念館、革命先烈故居,以及與革命斗爭相關的遺址等黨史資源,在日常學習中開展參觀教育活動,在五四青年節、建軍節、建黨日等特殊節日時,組織相關紀念活動,使黨員干部更加深刻地接觸與體悟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艱辛與偉大,更加加深黨史學習的現實意義。其次,可在黨史教學中融入現代化新媒體教學設備,通過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紅色影片、紀錄片、紅歌等藝術作品,讓黨員干部更加直觀地感受黨史教育的滲透。最后,黨校可與政府公共機關單位聯系組織黨史交流會,讓黨員干部在交流與探討中不斷對黨史所蘊含的崇高思想進行思考與發掘,更進一步提升對自身革命信念與革命精神的塑造。
黨史科研工作是黨校進行黨史教育重要的知識內容保障。積極貫徹、落實與黨史相關的研究工作,能夠更加完善黨史課堂的教學內容,提升黨員干部的革命建設理想信念。自整風運動以來,中央黨校便設置了中國革命問題研究室,為黨史教育的科學性與發展性提供保障。各地各級黨校應以此作為參考,根據自身地域及學校的教學特點,開展各具特色的黨史研究,并可將研究融入黨員干部的黨史學習過程中,形成學研一體的黨史教育模式,進一步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設水平。
黨史教育的開展不僅是對黨奮斗歷史的尊重與思考,更能為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帶來新的啟示。各級政府、黨組織及黨校充分認識到黨史教育在意識形態建設、維持社會穩定及樹立黨員干部思想信念等方面帶來的重要影響,通過不斷提高對黨史教育的重視程度、更新黨史教育方式及結合紅色資源增強黨史教育的實踐價值等方式,不斷賦予黨史教育新的使命,同時也為黨員干部思想覺悟建設開啟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