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和,程 雪,周文娟,彭園園
(吉安市婦幼保健院兒科,江西 吉安 34300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臨床常見的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多發于小兒,會引發全身變態反應,容易誘發冠狀動脈病變,嚴重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1]。對于該病,臨床多采用丙種球蛋白治療,可減輕血管損傷,改善臨床癥狀[2]。但是由于多數患兒家屬對該病認識不清,尤其是在出院后治療依從性較差,容易造成反復發作,影響預后[3]。因此,臨床在治療的同時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是關鍵。基于網絡平臺的追蹤延伸護理干預是一種新型護理方法,在網絡平臺上開展追蹤、延伸護理干預,具有較強的整體性、個體化,可使患兒得到連續的院外護理服務,從而改善預后、降低復發率[4,5]。但是具體的應用效果如何,還需要臨床不斷探索證實。為此,本研究結合2020 年1 月-2021 年6 月在我院診治的60 例川崎病患兒的臨床資料,觀察基于網絡平臺的追蹤延伸護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6 月在吉安市婦幼保健院診治的60 例川崎病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組30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0~9 歲,平均年齡(4.22±0.80)歲。干預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0~8 歲,平均年齡(4.89±0.65)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兒家屬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川崎病診斷標準[6];②均合并不同程度發熱[7];③依從性較差,不積極配合患兒。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重要臟器疾病患兒;②合并嚴重并發癥患兒;③隨訪資料不完善患兒。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①給予家屬和患兒健康宣教,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告知注意事項;②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給予針對性干預指導;③遵醫囑完成相關治療和護理,并督促患兒按時服藥、合理進食、充足睡眠等。
1.3.2 干預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基于網絡平臺的追蹤延伸護理干預:①成立網絡管理小組:由科室護士長擔任組長,專科醫生、護理人員、心理咨詢師組成,所有成員共同討論、分析追蹤延伸護理方案。護士長與專科醫生負責護理內容審核、組員培訓;心理咨詢師每周二、周四負責微信群家長留言、咨詢問題。②建立網絡平臺:建立微信群,命名為川崎病護理群,每周輪班方式通過微信網絡平臺與患兒及家屬進行交流、溝通。③追蹤延伸護理方案實施:?住院期間,為每一位患兒建立健康檔案,尤其是用藥情況、心血管損傷情況等,并確認照護者可熟練應用微信公眾號,并邀請家屬加入微信群,關注微信公眾號;?出院前1 d,叮囑家屬必須遵醫囑服藥,并重視服藥期間觀察。如果出現異常,可通過微信群傳送圖片、視頻進行溝通,以確保出院后家庭護理的安全性;?輪班護士每天定時推送川崎病相關知識、經典病例分享、護理注意事項、護理技巧等內容,每周五下午2:00-4:00,責任護士在微信群在線解答疑解惑,并與患兒和家屬在線溝通,強化患兒、家屬川崎病健康知識水平,并糾正錯誤認知;?每2 周通過微信群進行視頻,了解患兒用藥、病情轉歸情況,依據視頻隨訪情況,為患兒預約掛號、相關檢查進行到院復查;?對家庭照護負擔較重患兒,安排心理咨詢師通過微信群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減輕照護不良情緒,促進患兒及家屬身心健康發展。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疾病健康知識水平、并發癥(心絞痛、冠狀動脈狹窄、心肌梗死)發生率、家屬護理滿意度、家庭功能評分、生活質量。
1.4.1 健康知識水平[8,9]采用自制健康知識量表評定,共50 個條目,總分0~50 分,評分越高表明健康知識水平越高。
1.4.2 家屬護理滿意度[10]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估,滿分為100 分,≥90 分為滿意,61~89 分為基本滿意,≤60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3 家庭功能評分[11,12]采用APGAR 家庭功能量表評定,包括合作度、適應度、情感度、成長度、親密度5 個維度,每個維度10 分,總分0~50 分,評分越高表明家庭功能越好。
1.4.4 生活質量水平[13]采用OLO-C30 量表評定,包括身體、角色、認知、情緒、社會功能5 個維度,總分0~100 分,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健康知識水平比較 兩組護理后健康知識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健康知識水平比較(,分)

表1 兩組健康知識水平比較(,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干預組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n(%)]
2.4 兩組家庭功能評分比較 護理后干預組家庭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家庭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家庭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2.5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后生活質量水平高于護理前,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5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川崎病患兒需要長期服藥以控制病情進展,加之患兒活動受限,病情反復、遷延難愈,增加了臨床治療和照護難度[14,15]。因此,關注患兒身體狀況,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目前,基于網絡平臺的追蹤延伸護理改變了傳統的護理模式,可為患兒提供連續的護理服務,防范護理盲目性,以促進良好的預后[15]。但是關于網絡平臺的追蹤延伸護理干預在川崎病患兒中的應用效果尚無統一標準,具體的有效性、可行性存在差異[16]。因此,探究關于網絡平臺的追蹤延伸護理干預在川崎病患兒中的應用效果仍然是研究的重點。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理后健康知識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川崎病患兒應用基于網絡平臺的追蹤延伸護理干預,可提高患兒和家屬健康知識水平,改善其不良認知,使其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最大化控制危險因素,提升護理效果。同時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基于網絡平臺的追蹤延伸護理可預防并發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良好預后。分析原因,以網絡平臺為基礎開展追蹤延伸護理,可對患兒病情實施觀察、指導、干預,即使在出院后仍然可以獲得不間斷的護理服務,有效控制并發癥危險因素[17,18]。本研究發現,干預組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以上護理干預模式可促進家屬對護理人員的認可,獲得較高的護理滿意度。分析認為,該護理模式通過微信群定時推送疾病相關知識,可不斷強化患兒和家屬的健康意識,加之定時視頻隨訪,可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給予積極解決,因此患兒家屬滿意度較高[19,20]。本研究顯示,護理后干預組家庭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該護理模式可促進家庭功能,使家屬更好地督促患兒用藥,進而確保良好的護理效果。此外,兩組護理后生活質量水平高于護理前,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川崎病患兒應用基于網絡平臺的追蹤延伸護理可培養患兒的健康生活方式,獲得良好預后效果,進而促進其生活質量水平提高。
綜上所述,應用基于網絡平臺的追蹤延伸護理兒科川崎病患兒具有較理想的效果,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兒家庭功能、健康知識水平以及生活質量水平,家屬滿意度高,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