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鈺 楊濱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當前教育數字化已經成為驅動數字中國戰略的重要力量,謀劃教育強國戰略的核心要素,更是加快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因此,要加快推進數字技術與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深度融合,以數字化優勢推動教育教學深度變革,全面賦能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推動高等教育形態的范式變革。
夯實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提升教育現代化建設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展信息網絡技術,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區間的數字鴻溝,努力實現優質文化教育資源均等化。”數字生產力為教育現代化資源整合提供了數字技術保障,創造教育現代化嶄新的實踐圖式,一是加強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建立實時動態教育資源庫。我國當前已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學資源庫,以其推動各類學校、在線教育機構等突破時空限制、加強互聯互通,實現跨學校、跨區域、跨國家傳播分享,推動教育多元資源均衡優化和多維創新協同發展。二是拓展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供給覆蓋,保障教育資源公平配置。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快速高效聚集優質教育資源的優勢,切斷貧困代際傳遞,努力實現區域、城鄉、校際教育體系的供需雙側升級,不斷縮小教育發展差距。三是提升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供給質量,實現教育個性化服務。以數字化轉型賦能為牽引,以教育對象實際應用需求為導向,構建立體式的數字化教育資源供給服務體系,全面提升精準化的個性教育能力。
引導多樣化教育模式轉型,釋放教育現代化建設效力。深化戰略性數字教育融合集群發展,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這就要求堅持用數字化推動教育模式新發展,釋放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提振、疊加、倍增作用。一是構建泛在學習環境。瞄準世界教育數字化發展前沿,積極開發、探索、升級多維化教育場景,構建一體聯動的新型深度虛擬教學模式,營造可視化、具身化、全景式的泛在學習環境。二是轉換教育評價方式。信息技術助力彌合數字鴻溝,以數據倉庫顛覆傳統評價指標設計單一、多維度評價能力不足模式,打通教育評價指標的數據“藩籬”,建立健全泛在化智慧評價體系,通過信息跟蹤挖掘、數字回溯分析、科學監測評價,實現精準評價預期目的的應然訴求。三是重塑教育場景生態。加快構筑多維數字場景賦能的教育新生態,創新數字教育應用場景,借助全息影像、AI、VR、腦機接口等技術,探索立體數字媒體矩陣賦能增效路徑,構建以數字信息和多維場景為驅動的一站式工作臺,以數字化轉型鏈通全域協同育人的新場景。
推進精準化服務平臺構建,激發教育現代化建設活力。積極搭建高端數字研發平臺和教育產業創新平臺,塑造數字化賦能教育平臺的新模式新業態。一是筑牢數字根基。完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教育平臺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推動數字技術與教育高質量融合發展共性技術創新,推進數字教育“新基建”,打造資源豐富、精準定制、技術沉浸的數字教育服務“思想云端”平臺,為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支撐。二是增強技術應用。匯智聚力推進數字教育針對性、顛覆性技術快速發展,加快研制“課堂+線上+實踐”的數字化協同設計平臺,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校園中樞系統及“超級大腦”,組件化擴展平臺各功能應用,塑造人機共建共教的“雙師模式”,實現機控人管到全息智控的飛躍。三是強化平臺治理。加快完善數字教育平臺與教育現代化發展支撐保障體系,更加重視平臺網絡安全保障和認證機制建設,加強教育數字化平臺管理水平和戰略布局,構建知識立法與隱私保護的雙重屏障,釋放平臺對教育現代化發展持續的放大效益。
基金項目: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專項重點項目“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研究”(項目編號:2021ZDCS0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