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甲農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根本原則,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中國化的中心主旨。人民性概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傳入中國,并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地豐富與深化,展現了鮮明的實踐品格和時代蘊涵。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文藝“人民性”概念的引入與嬗變。從新文化運動到延安文藝,為了建構適應社會變革的文藝理論體系,文論家們學習與傳播國外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原典,在發現“人的文藝”的基礎上,完成了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藝的歷史性轉變,逐漸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立為中國文藝發展的指導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成果,毛澤東文藝思想的人民性體現在真正將人民放在了文藝舞臺的中央,通過普及與提高的辯證統一的方法論,使得工農兵成為文藝創作、文藝評判、文藝面向的主體。
建國后17年文藝中“人民性”概念的遵循與深化。從延安文藝時期到70年代末,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建立了完整自覺的社會主義文論體系,確立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但在階級斗爭的綱領下,文藝的人民性窄化為階級性的具象表達,放大了文藝本身所蘊藏的批判精神與斗爭屬性。這一階段的顯著特征是文藝與政治的交融,文藝成為政治的傳聲筒、指揮棒,政治對文藝的干預與控制導致了文藝領域呈現出一種“左傾”的激進主義色彩。
改革開放后文藝“人民性”概念的復歸與淡隱。這一時期重新調整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闡明了人民性與階級性、黨性的內在聯系,并且以辯證的眼光重新看待文藝的人道主義和人性觀,使得這些范疇回歸到其本應歸屬的人民性之中。文藝的“二為”方針,將文藝的人民性與社會主義制度結合了起來,突出了文藝的建設性作用。
新時代文藝“人民性”概念的守正與創新。步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繼往開來、推陳出新,對“人民”這一概念作出新的闡釋:“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1]文藝要把握好“人民”與“現實的人”的兩層限度。人民的生活是文藝的源泉,文藝應該表達人民真切的生命情感,譜寫平凡又偉大的人民史詩,做到服務人民、鼓舞人民、歌頌人民,塑造新時代中國人民的形象。習近平文藝思想明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和文藝事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功能定位,關于人民性的闡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論在不斷中國化過程中的理論特征與主體指向,立足于當代實踐,賦予了“人民性”概念新的時代內涵。
文藝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是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依靠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奮斗,新時代文藝創作要反映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人民是文藝的價值主體,文藝是人民生活的生動點綴,文藝與人民的關系是魚水之喻。文藝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群眾實際的生活,堅持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秉持博大高尚的人民情懷,才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作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002).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