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安
為彰顯濟南市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推動濟南古城保護發展,11月14日,濟南市舉辦《濟南古城》系列叢書首發活動。《濟南古城》叢書共分5冊,由中共濟南市委書記劉強任編審委員會主任,市長于海田和政協主席雷杰任副主任。這是濟南市政協在打造了深受泉城百姓喜愛的名牌節目《商量》以后,又奉獻給濟南人民一份厚重的歷史文化史料和充實的精神食糧。
當我收到這本沉甸甸的書籍后,便迫不及待地打開先睹為快,書籍封面莊重素雅、樸實無華,《濟南古城·概覽篇》包含著濟南先人繁衍生息4000余年的人類活動史和2700余年的建城史,共分為9個篇章:古邑、府城、建置、城關、名士、名泉、街巷、景觀、風物,共283頁,29萬余字,是一本厚重的、不可多得的歷史資料,堪稱濟南古城的一部歷史文化百科全書。
此書內容涉及廣泛、圖文并茂,有些歷史照片彌足珍貴,是第一次所見。我帶著濃厚的興趣,細看多篇文章,對濟南市的發展歷史、名士名泉、景觀街巷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進一步增長了知識,豐富了閱歷。
看到這本書,也引發了我兒時對古城的記憶。我是新中國的同齡人,在濟南生活了70多年,小時候先是在古城的東南方向,現在的解放閣西北的山東省統計局宿舍居住,之后又住在芙蓉街附近。經常到古城的大小街巷轉轉看看,當時古城東南角仍然存在。從1950年開始,相關部門對古城墻進行拆除,但多年沒有拆除完。斷斷續續破舊城墻,磚石全無,只有土堆,千瘡百孔,附近的孩子在上面鉆土洞玩耍,市民在此取土和上煤面,做成煤球煤餅做飯取暖。1986年在濟南戰役首先登城突破的古城東南角城墻上,建成了巍然聳立的解放閣。
一城山色半城湖,古城的一半是大明湖。大明湖南岸是濟南始建于明朝,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明府城,內有各類文保建筑160多處,其中有“中國四大文廟”之一的濟南府學文廟、現存清代北方最大的古戲樓題壁堂、山東省保存最為完整的城隍廟,還有將軍廟、慈云觀、天主堂、狀元府等一批老建筑,這些在書中一一列出,而且更加豐富全面。小時候看到這些建筑,只是感到比較高大,看看熱鬧。成年后才知道,這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寶貴財富,是濟南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全國性文化中心”的重要條件之一。
濟南古城現在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過去的老城墻全都拆除,變成了護城河里寬闊的道路;古城內東西最寬的泉城路,由過去寬6米拓寬為現在的寬50米,高大辦公樓和商鋪林立;大明湖這個世界上唯一由天然泉水匯集成的湖泊,在2005年啟動了擴建工程,總面積從86公頃擴大到103公頃,并對湖內具有700年歷史的名樓超然樓進行了修建,現在成了網紅打卡地。
一個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支撐。繁榮興盛中華文化,必然以提升文化軟實力為根本途徑。《濟南古城》是一本述說濟南歷史文化的故事集錦,把濟南的歷史說得清清楚楚,把濟南的世間百態講得生靈活現,我們相信書籍發行后,一定會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
硬實力讓城市強大,軟實力讓城市偉大。濟南古城,仿佛是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珍寶。歷史在前進,時代在發展,在這片土地上,幾千年的文化積淀與現代都市的繁華交織在一起,迸發出了無限的活力和強大的生命力。
濟南人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創造歷史。70多年的滄桑巨變,濟南市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面積23平方公里,擴展到現在的10,200平方公里,擴大了約440倍;人口由當時的62萬,增長到現在的942萬人,增長了約15倍;濟南解放初期GDP為2.9億元,增長到現在的1.2萬億元,增長了約4100倍。現在濟南大地民生安樂、高樓林立、工業騰飛、山河錦繡、湖泉增輝,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城市物質、文化、文明躍上新高度。
《濟南古城》一書發行后,這幾天我廣泛地接觸了許多市民,濟南老市民劉先生說:“濟南古城幾千年只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但新中國建立后幾十年的發展,無論是城市面積、人口、還是經濟體量,都實現了飛躍式增長,我們趕上了濟南和平發展的最好、最快時期,這是我們這幾代人的人生大幸。”
濟南市民王先生說;“我們不能只是陶醉于過去濟南的輝煌歷史文化,這些都是我們的驕傲,現在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怎樣以實干精神,使這些歷史文化變為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物質財富。”
濟南市民李女士說:“濟南市有龍山文化、黃河文化,這些文化源遠流長,我們要借國家重大黃河戰略之際,讓濟南再次騰飛。”
濟南市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山泉湖河城”渾然一體,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當前有多個“國家級”戰略在此交匯疊加、強勢賦能。濟南人民正用心靈感受著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正在用由此而激發出的豪情、勤勞、智慧和干勁,創造著美好的未來。我們堅信在中國齊魯大地上,濟南這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在過去已經創造了豐厚歷史文化的積淀上,現在正在創造新的歷史,將來也必定會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