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凱
部分券商承銷的新股在年內出現“破發”現象,它們普遍有著發行價格和估值較高的特點,新股“破發”不僅影響到二級市場投資人的“打新”熱情,且也不利于市場交易情緒的穩定,尤其是進入相關指數成份股的“雙創”次新股,股價和業績的“雙殺”更是明顯拖累了相關指數的表現。
如今,在監管部門將減持政策與減持門檻和“破發”掛鉤后,不僅有券商因新股“破發”和定價決策依據問題接到了交易所下發的問詢函或警示函,且新股高價發行的現象在近期也得到有效緩解。
近期上交所發布的《上交所審核動態(2023 年第6 期)》顯示,今年9~10月,上交所“對2 單IPO 項目中新股定價內控制度履行情況、上市初期破發情況等,對2 家證券公司出具問詢函。針對1 單IPO 項目新股定價決策程序和定價依據等,對2 家證券公司出具風險提示函”。
交易所針對IPO“破發”現象對券商表示關注,這是比較少見的情況。上述材料雖然未披露具體項目和券商情況,但隨著注冊制的實施和定價機制趨于市場化,加之二級市場的長期震蕩,今年新股出現“破發”的現象并不少見。
以上交所年內新上市公司為例,東方財富Choice 數據顯示,99 家年內新上市公司中,有15 家公司在上市首日就出現了“破發”,而“破發”幅度在10% 以上的有航材股份、雙元科技、友車科技等7 家公司。需要指出的是,破發幅度最大的前五家公司均為科創板公司,其最小“破發”幅度達到了13%。新股上市5天后,出現“破發”的公司數量上升到18 家,其中,雙元科技、航材股份等公司跌幅居前,同樣需要指出的是,跌幅最大的前4 家公司又恰恰是科創板公司,跌幅均在20%以上。
因市場整體環境長期不景氣,新股上市節奏在下半年得到優化,9~10月份上交所平臺僅上市了10 家公司,其中,愛科賽博等2 家公司在上市首日就出現“破發”。待新股上市5 天后,這10 家新股出現“破發”者數量又出現提升,達到5 家。其中,中研股份的承銷券商是海通證券。
需要注意的是,愛科賽博和中研股份均有著發行估值較高的特點,其中,長江證券承銷保薦公司負責的愛科賽博IPO 發行時的市盈率是88.78倍,發行價格69.98 元,而海通證券保薦承銷的中研股份發行時的市盈率是67.37 倍( 發行后股本),發行價格為29.66 元。
在業績表現上,愛科賽博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5 倍,而中研股份的業績則同比出現下滑。Choice 顯示,中研股份去年前三季度還實現歸母凈利潤3970.2 萬元,全年5591.42 萬元,而到了今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僅有2645.58 萬元,同比下滑了33.36%。
今年以來,交易所加大了對新股“破發”的關注度,上交所10 月初發布的《上交所發行上市審核動態》顯示,今年7~8 月,針對新股定價內控制度履行情況、上市初期破發情況等,上交所對保薦機構下發了問詢函。而在最新一期《上市審核動態》中,交易所對破發現象的關注進一步細化到“新股定價決策程序和定價依據”環節。
Choice 數據顯示,截至12 月15日,今年以來滬深交易所共上市了227 家新股,有88 家公司目前處于破發狀態,這其中以科創板、創業板公司居多。
就保薦券商來看,民生證券、海通證券、國金證券等機構保薦項目數量排名居前,其中,國金證券保薦的企業破發率較高,所承銷的8 家新股盡然有5 家公司出現了“破發”。
此外,也有少數券商出現所承銷的公司全部“破發”的情況,比如浙商證券。其今年只成功保薦了兩只新股上市,而這兩家新股上市后表現并不樂觀,股價分別“ 破發”了9.69% 和25.23%。就這兩家新股公司發行市盈率看,雖然只有35 倍和38 倍,但發行價卻不低,分別達到了73.45 元和43.99 元,屬于高價發行范疇。
華英證券的情況與浙商證券類似,年內所保薦的2 家新股公司,發行估值同樣偏高,比如碧興物聯IPO 發行市盈率(發行后股本)接近53 倍,而另一家新股公司則超過80 倍。需要注意的是,碧興物聯去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凈利潤分別是3.1 億元、3033 萬元,今年前三季度只有2.24 億元、1828 萬元,同比下滑幅度較大。更為重要的是,若從單季業績表現來看,碧興物聯的第三季度凈利潤還虧損了589.79 萬元。目前碧興物聯處于破發狀態。
為規范“破發”現象,今年9 月底,交易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明確指出“上市公司如存在‘破發’情形,控股股東、實控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股份。”有保代表示,此舉對于綁定一二級投資者利益、規范高價發行現象有著重大意義,長遠來看將引導IPO 發行定價趨于合理。
8 月底優化IPO 發行節奏后,9 月份至今的上市新股中只有中集環科、愛科賽博、科強股份等5 家公司上市首日“破發”,且這5 家公司還都集中在10 月上市的,發行定價環節仍處在8 月份融資政策優化出臺前,這導致它們不乏高發行價或高估值發行情況存在,比如愛科賽博的發行價就達到69.98 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此前部分新股定價估值較高、超募嚴重,本質上還是以往不少機構投資者‘單純博弈入圍’思路的延續,而實施全面注冊制的目的就是提高定價效率和更專業的估值研判能力,以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理念參與新股定價。新股定價機制也將是注冊制深化改革的重點。”
在各項優化政策出臺后,目前新股定價已明顯趨于合理,10 月份后再無百元以上的高價新股發行,即便是50 元以上發行的,也僅有夏廈精密、麥加芯彩兩只新股。
《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動態》2023 年第一期顯示,上交所去年對15單科創板項目的投價報告審核程序、審核標準及執行情況,新股定價內控制度及程序要求、上市初期破發情況等,出具問詢函15 份,涉及10 家證券公司。
體現在二級市場上,今年以來科創板指數有一定跌幅,投資者獲得感并不強。以科創板50 指數為例,繼去年跌幅超過三成后,今年又下跌了約11%,其中部分成份股跌幅較大,是拖累科創50 指數走勢的重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跌幅較大的成份股普遍有著發行價較高的特點。Choice 數據顯示,科創50 指數今年表現較弱的公司是昱能科技、派能科技、天合光能、固德威等,它們年內股價跌幅均超過50%,在這些公司中,也不乏“破發”者存在,比如昱能科技。
昱能科技是2022 年發行上市的次新股,其當時的發行價高達163 元,發行市盈率(發行后股本)135 倍,其股價自2022 年8 月達到歷史最高價726.5 元(復權價)后一路下行,如今的復權股價只有146.8 元,最大跌幅接近80%。作為科創50 指數的成份股,其不佳的市場表現顯然拖累了指數走勢。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的保薦券商還是不久前引發較大波瀾的浙江國祥的保薦券商。
還有一些科創50 指數的成份股,雖然發行價很低,但發行估值卻較高,同樣拖累了科創50 指數的表現,比如長遠鋰科,其IPO 時的發行價低至5.65 元,但發行市盈率卻高達136倍。長遠鋰科的首發承銷保薦費用為6443 萬元,是當年五礦證券IPO 項目中承銷保薦費用最高的一單。較低的發行價往往會在上市初期被游資爆炒,接著可能陷入較長的估值消化期。事實上,長遠鋰科股價繼去年下跌四成后,今年繼續“腰斬”。
值得一提的是,長遠鋰科業績還在承壓。長遠鋰科IPO 階段恰逢新能源和動力電池產業的景氣周期,公司業績快速增長,但在今年動力電池行業競爭激烈、產品價格持續下行中,今年前三季度,長遠鋰科實現營收83.6 億元,同比下滑了34%,凈利潤更是從去年前三季度的11.14 億元下滑至今年前三季度的7223 萬元,同比下滑了93.5%。
過高的發行價和以往相比更可能引發各方關注,加之近期浙江國祥事件后,IPO 高估值和負面輿情愈加受到二級市場投資者和監管層的高度重視。10月份,交易所向發行人和保薦機構提出:針對IPO 企業的重大輿情,保薦機構應當建立輿情管理工作機制,在發行上市期間發生重大輿情的,應當及時報告并提交專項核查意見。
如何更好地監督券商在新股發行過程中的職責?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表示:很多企業上市后,把超募資金用于現金管理或買理財產品,這既會造成巨大的資金浪費,也對上市公司資金使用導向不好,“應對超募達到一定比例的保薦券商提出警告,原則上超募50% 以內是合理的,對保薦項目超募50%~100% 的券商應該提出警示,超募金額超過100% 的部分,一律按同比例退回。” (本文提及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