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明,陳必偉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5)
在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背景下,農業院校藝術碩士專業應該通過系統多維的教學創新,深入開展跨學科研究,以設計創新提升鄉村生活品質,推進農業農村發展。
農業院校以農學為優勢,多學科協調發展,肩負著農業人才培養的重任,理應成為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身處于農業院校中的藝術碩士則是鄉村振興當中不可或缺的新銳力量。因為藝術碩士的教學注重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研究與創新表達,強調理論與實踐并具的能力培養,基于跨學科融合創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1]。此外,藝術是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任何藝術作品都是受時代的經濟及意識形態所影響。在鄉村振興中,鄉村是藝術創作的對象、靈感與舞臺;藝術能活化鄉村的傳統工藝、文化民俗、生態、旅游等。因此,在農村地區消費升級過程中,藝術碩士人才培養應該順勢而為,發揮專業優勢,與農工學科融合,積極投身到農產品品牌設計、農村短視頻、農業文化傳播、農村生活用品設計和鄉村環境設計中,在服務鄉村振興中實現藝術人才的價值。
目前,全國有二百七十多所藝術碩士培養單位。藝術碩士的培養需要依據不同區域的經濟文化差異,以及不同高校的學科特色加以區別,才能形成豐富多彩的藝術碩士人才培養體系,才能推動藝術碩士教育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2017 年,中國農林高校設計藝術聯盟的成立十分契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清華大學110 周年校慶的講話精神。總書記強調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把美術和科學技術相融合,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服務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然而,從農業院校藝術碩士培養現狀來看,有關農工學院藝術碩士教學改革與創新的研究還很缺乏。國內高校把藝術設計融入農村的廣袤土地,用設計改善農村地區人民生活水平,有兩個案例持續時間長,影響較大。一個是湖南大學設計學院的“新通道”項目。該項目以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和隆回縣等地區文化挖掘和產業振興為目標,通過匯集全球設計專業人才、藝術家,開發侗族文化創意產品,拍攝地方傳統文化藝術影像,開展國際化的設計工作坊,向全球推廣侗族傳統文化,從而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另一個是同濟大學創意設計學院的“設計豐收”項目。團隊選擇上海崇明島的一個村落,運用可持續設計方法,融入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等多個專業,通過產學研的教學實踐聚集多重設計力量和行業資源,為鄉村和城市搭建一個設計互聯的溝通平臺,創新農村經濟變革和文化發展。
由此看來,鄉村振興離不開設計學科的支持,藝術碩士專業與農業展開深度融合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隨著全國藝術碩士培養單位的不斷增多,不同類型的高校應該圍繞學校定位、區域特色,突出學科優勢,積極拓展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在國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時代大潮中,農業院校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充分挖掘農業院校中藝術碩士教育優勢和特色,與農、工學科深入融合,拓展藝術碩士的教學場景,關注自然生態建設之美、農村建筑之美、日用器物設計之美、非遺文化與民俗之美,構建一套具有農工特色的藝術碩士應用型育人模式,能夠很好地拓展藝術碩士教育的范疇和形式。
一般情況下,學科概念越抽象,普適性越強,跨學科關聯的能力越大。在藝術世界中,藝術的魅力來源就在其具有“空筐”性質,能夠增進人們對生活的想象空間[2]。藝術設計的包容性與容錯率高,不僅具有審美功能,還有實用功能,可以構建一個抽象框架,聯系世間萬物,創造無限可能。
2022 年,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開發銀行等多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中提到要把農業與藝術結合,挖掘農業價值,將創意設計融入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3]。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現代農業品牌提升的本質特征。在此趨勢下,藝術設計中的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產品設計、公共藝術等都可以介入到第二、三產業的農產品品牌建構、農業休閑觀光,以及農村文旅產業等價值延伸方面,使原本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變身綜合產業,從而打造鄉村區域品牌,傳播鄉村文化,使農產品增值,提升鄉村經濟,讓農民增收。
藝術設計與輕工食品有著廣泛的共通性。通過信息可視化設計,可以將不同食品的營養價值、加工流程通過圖文信息的熵減,加以藝術審美表達形式,從而高效地呈現食材營養價值的關鍵信息。此外,還可以把食品包裝作為包裝設計教學的重要內容,將富有美感的色彩、圖形、文字進行整合,提升農產品包裝的現代性,傳播農產品的文化內涵,促進農產品的銷售[4]。筆者認為,食品包裝設計需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首先,要符合趣味性原則。通過圖形、色彩及包裝外形營造出一種審美趣味,賦予產品新價值和個性化特征,以此應對食品包裝趨于同質化的現象。其次,要符合實用性原則。充分考慮成本與環保因素,注重實用和綠色環保的消費訴求。第三,要符合創新性原則。根據食品的屬性、特點和功能進行設計,探索獨特魅力的包裝設計形式,給消費者帶來個性化的消費體驗。
目前,旅游、文化和藝術之間跨領域的融合已經成為旅游文化的創新思路。農業休閑旅游的興起,刺激了鄉村民宿的發展,也為地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契機。挖掘獨特的傳統文化符號,凝練有個性特色的IP 形象,以創新設計思維推廣旅游景區的導視系統和視覺形象,有助于提升鄉村旅游資源的品牌價值,為游客感受鄉村文化,體驗民風民俗,創造獨特的游玩體驗。因此,通過藝術碩士課程設置創新,強化校企合作和實習基地的建設,把教學內容設置在鄉村振興的大地上,設置鄉村公共藝術、鄉村品牌形象、鄉村文創產品,以及鄉村景觀設計等專題實踐訓練,不斷強化“旅游+藝術設計”融合的教學特色,促進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實現鄉村生態環境更好地發展。
在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農業院校肩負重要的責任擔當。不僅是農工學科要圍繞鄉村振興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和創新研究,農業院校中的藝術設計專業也應該在“新農科”建設過程中融合創新,發揮重要作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內容以品牌包裝、廣告傳播、文創設計為核心。而農業品牌價值提升是鄉村振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首先要對農產品品牌形象和包裝提出更高要求。這給藝術碩士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很好的教學實踐需求。以云南褚橙包裝為例(圖1),其品牌背后有著豐富的情感故事與準確的品牌定位。品牌標志以褚時健先生肖像為主體,用木刻版畫風格反映人物樸實的創業故事,品牌顏色強化產品關聯度,而包裝主圖中簡約飽滿的果粒切面隱喻了褚橙的新鮮質地。此外,通過包裝結構的創新,將包裝設計成鏤空的形式,以抽拉的互動形式拉近褚橙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讓消費者能夠直觀清晰地看清褚橙的品質,增加消費者的信任度。該包裝設計不僅提升了產品的品牌附加值,也為設計融入農業發展提供了創新思路[5]。因此,在農業院校藝術碩士的教學中,需要有針對性地把農業產品的品牌價值提升作為課程教學的訓練環節,帶領學生下鄉實地考察,建立交叉融合的教學研究平臺,通過設計競賽、產學研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協作與拓展,以設計驅動農產品的價值提升,推動農業經濟發展。

圖1 褚橙農產品包裝設計
農村發展的關鍵是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指向農民生產過程中,機械化耕作比例的提升,而不是單一地靠體力勞作;另一方面則是農民生活品質的提升,要讓農民享受到現代經濟發展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和舒適。因此,創意設計與農業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然需求。二者的跨學科融合能夠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的融合,提高農村現代化水平,提升農民生活品質。以蜂民養蜂為例(圖2),蜂民用傳統木桶蜂箱取蜜時間長,產量卻不高,還會影響蜂巢的天然結構,破壞蜂箱的空間體積,減少蜂蜜的存活時間[6]。通過重新構造蜂箱的結構,從人機工程學的角度,設計出一款既能夠降低養蜂人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又能夠保護蜂箱的產品,充分發揮了科技力量,將地區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提升了采蜂效率和產品品質,大大提高了蜂農的經濟收益與生活水平。綜上分析,農業院校藝術碩士人才培養需要深耕農村發展各個領域,將農產品銷售、農耕體驗、田園觀光、教育展示、文化傳承融入藝術碩士專業教學設置中,創新藝術碩士的教學實踐形式,積極開展藝術碩士教育的跨學科研究,探索出一條基于藝術碩士教學創新的實踐路徑,為提升農民幸福獲得感貢獻設計智慧。

圖2 蜂箱產品設計創新
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深入,農村的面貌發生著巨大變化,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促使民宿的建設需求越來越大。民宿是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鄉村優勢資源和民俗文化的傳播窗口,串聯著鄉村旅游中吃、住、行、游、購、娛等各個環節。在農業院校藝術碩士環境設計方向的課程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增加服務鄉村發展的專題研究環節,把設計實踐投向鄉村民宿設計中,以民宿為原點,深入挖掘鄉村區域文化符號,推動鄉村整體規劃建設。例如位于成都大邑縣清源村的華僑城南岸美村鄉村客廳原為廢棄的酒坊。設計團隊以微改造為設計理念,突出地方特色,把酒坊改造為村民的公共空間,以鄉村客廳的溫馨意境,融合展陳、會議、接待和辦公功能于一體。整個空間被分置為會展服務、文化展陳、休閑娛樂、創客空間,以及叢林餐廳等功能分區,最大化地拓展了原建筑的功能(圖3)。不同地區的鄉村匯聚了風格迥異的人文環境和民俗特色,也影響著鄉村的建筑風格。美麗鄉村的建設需要更多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人才投入其中。這給農業院校藝術碩士的人才培養創新帶來機遇。把藝術碩士教學置于機會不斷增多的農村空間,與農工學科的融合與創新,探索農業院校藝術碩士培養模式的創新,深度契合新文科、新農科的建設趨勢,具有積極的時代意義。

圖3 華僑城南岸美村鄉村客廳空間改造
我國農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燦爛的文化遺產,既包括在農業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農業生產技術,還包括農業生產使用的一些工具設備、農業文獻資料、農業文化遺址、農業風俗、農業景觀和農業品牌等。在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期,有必要在藝術碩士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之間,構建一條具有農工特色的藝術碩士應用型育人模式。將農業院校藝術碩士教學與其他相關學科深度融合,促進農業院校藝術設計學科與新農村建設相關產業的互動與成果轉化,探索農業院校品牌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城鄉規劃設計等教學實踐,推進農業院校藝術碩士人才培養的創新,將藝術碩士教育滲透到農民生活、農業生產和農村環境中,助力鄉村振興,把藝術設計烙印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