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藝璇,楊云杉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0)
可持續理念的提出源自可持續發展,是進入21世紀后社會發展的重要議程之一。隨著人類工業文明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對于自然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日益顯著。在給人們帶來美好生活、提升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環境相關的問題。這也意味著,人與自然的矛盾愈發凸顯,生態系統失衡、資源危機等挑戰接踵而至,可持續發展觀應運而生,其帶來的影響不僅存在于環境、自然方面,也存在于經濟、科技等其他方面。在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中,各項社會活動都應當考慮其是否符合可持續理念,而可持續設計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1]。
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提出,讓可持續發展設計的正確方向愈加明顯——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也要對后代人的生存環境予以考慮。要使資源能持續、社會發展能持續。在設計活動中融入可持續、生態、綠色等發展觀念,并且通過科學合理的路徑實現其對生態的保護,成為新的設計浪潮,也成為設計成果好壞與否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在這一背景下,包裝設計自然應當順應時代需求,站在生態倫理視角重新思考其發展路徑。近年來,大量的包裝廢棄物造成資源浪費,存在的過度包裝、用材難回收等問題也越來越顯著,從可持續視角探討商品包裝的設計問題存在顯著的必要性,也是建立可持續、科學包裝設計方法的必由之路。
隨著可持續理念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諸多設計師都在不斷地尋求新的設計理念和新的設計模式。在經過一定的探索之后,可持續理念的內涵逐漸明確。在商品包裝設計中的體現,要求包裝設計的整個生命周期發生變化,即包裝設計無論是在材料、結構、印刷、制作、運輸等任何流程中都需要考慮其是否能夠實現對資源的保護、是否能夠讓資源再生,讓包裝設計能夠實現預期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2]。
在資源使用方面,即包裝在設計的過程中要考慮其利用資源是否造成過度、浪費等問題。近年來商業經濟迅速發展使市場繁榮,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諸多商品選擇通過精美的包裝設計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這也造成了商品過度包裝問題的出現,導致大量包裝資源被浪費,對于資源保護而言產生的影響無疑是消極的。資源再生方面的保護主要指的是,使用的包裝設計資源要能夠具備可持續、可回收的特征。包裝設計雖然在運輸、存儲中展現出不可缺少的保護作用,但是最終都需要進行垃圾回收,這對包裝設計的回收價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最大程度地提升其可回收率、使其能夠實現無害化處理,才能真正的體現商品包裝的可持續性[3]。
作為社會群體構成的一部分,設計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其除了有著商業責任以外,還有著文化傳播、推廣的責任。視覺設計工作所傳遞的內容除了商業化內容以外,也不可避免涉及文化內容的表現,包裝設計亦是如此。可持續理念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議程,融入包裝設計中所考慮的不僅包括其在商業、經濟方面的價值,更應當考慮其作為社會文化形態的傳播問題。
這是由于可持續理念的存在呼吁人民大眾投入到綠色、生態生活與社會的建設之中,每一個公民都應當意識到可持續理念的重要性,并且將其看作自己的社會責任。設計師具備文化的表現與傳播能力,更應當以宏觀的視野考慮生態系統與設計活動之間的關系。通過發揮設計師自身的力量,讓可持續理念有更加充裕、多元的思想陣地,讓包裝設計在實現商業價值的同時推動可持續理念的文化傳播,使包裝設計能夠表現出正面的、積極的社會力量。
設計作為科學技術轉化為可視產品的手段,在人類進步發展史上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可持續理念在設計開發中的應用意味著對于設計活動方案的重新構建。20 世紀60 年代末,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Vivtor Papanek)所著的《為真實世界而設計》讓更多設計師了解到自身的職責所在以及自身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其有限資源論以及綠色設計運動的倡導中,更多設計師開始思考商業價值與生態倫理價值的平衡點,嘗試找到新的平衡方法。
隨著綠色設計運動的開展,越來越多的設計工作者致力于可持續設計之中,認為設計應當是社會變革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致變因素,而非創造商業價值。這一觀點也對部分設計師產生誤導,出現過度追求環境生態化設計而影響商業經濟的問題。在可持續理念視角下的商品包裝設計雖然要秉承推動資源保護、宣揚可持續理念的基本設計原則,但是在設計的過程中還應當尋求商業價值與生態之間的有機平衡點,仍然要以商業發展為最基礎的原則之一,使商品包裝設計不喪失其商業性質,能夠在社會商業活動中展現出其商業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所在[4]。
在上述設計原則思考中提出,推動資源保護包括資源開發過程中不過度開發、資源回收過程中能夠增加可回收比例、實現無害化處理,因此商品包裝設計首先可以通過使用可回收包裝材質的策略傳達可持續理念。
圖1所示為Back bone工作室的蜂蜜包裝盒設計。從生態的角度來看,麻繩和木頭制作的外包裝取材于天然且能夠實現無害化處理,回收后仍然可以再次利用;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種設計方式符合產品的特征并且生動、形象,兼具生態和經濟價值。這種設計策略目前已經在小范圍內得到應用并且有了良好的市場反響,主要是通過天然的、原生態的包裝材料進行包裝,在包裝使用完畢后可以降低回收成本。且天然材料無需經過化學合成的工序,對于環境、資源而言無疑能夠起到顯著的保護作用,體現其可持續理念。

圖1 可回收的Back bone 蜂蜜包裝盒設計
傳統包裝一旦拆除便意味著結束了它的使命,接下來面臨的結局通常是丟棄,因此產生了大量的包裝廢棄物,造成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同時,包裝廢棄物的回收與治理工作也需要大量成本,因此包裝減量變得尤為重要。在滿足包裝基本功能后,應當最大可能的減少包裝制作過程的能源消耗,使用可拆解的包裝結構既減少包裝制作過程的能源損耗,也能夠減少包裝回收過程中的能源損耗。
圖2 是日本Nendo 工作室的包裝設計方案,為香蕉的可拆解包裝設計。整個包裝只有一張紙和一根天然的麻繩,紙經過折疊后可以形成手提袋的形狀,將麻繩穿入其中能夠得到一個手提袋。包裝使用后可以將手提袋拆開,成為一個整張的、印有食用說明的紙張,即成為可回收垃圾。這種可拆解的包裝設計策略能夠降低包裝的制作成本,同時也能夠降低包裝的回收成本,并且使用的材料為可回收材料,能夠無害化處理。因此,應用可拆解包裝結構進行包裝設計,也能夠體現出可持續理念[5]。

圖2 Nendo 工作室的可拆解香蕉包裝設計
包裝設計的主要作用包括商品的保護作用、商品信息的傳達作用,而過于冗雜的設計將會導致包裝設計中出現多余的、不匹配的信息,并且增加制作和回收使用的資源。在這一背景下,應當提倡設計從簡,盡可能地將包裝結構簡單化、包裝形式簡單化、制作工藝簡單化。放棄追求奢華、隆重的形式主義,回歸質樸設計本真。設計從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約束設計失控行為,改善過度包裝的不良風氣[6]。
圖3 所示為高山茶包裝設計。茶葉包裝也使用了可拆卸的結構,較厚、較硬的特種紙作為包裝折成可以豎立的紙盒子。用折疊出的葉子形態作為包裝的封口方式,整個包裝從用材、形態到包裝的印花、內容上都秉承著極簡的設計理念。簡單的葉子圖形能夠吸引消費者,簡約的造型讓商品信息一覽無余又沒有多余的內容。這種包裝設計不僅能夠給消費者帶來舒適的視覺感受,而且能夠引導、啟發消費者節約資源、構建可持續的審美觀念,發揮包裝設計在文化影響方面的正面作用[7]。

圖3 高山茶包裝設計
包裝設計的功能在商品流通的過程中是保護商品的重要媒介,也是商品信息傳播、文化信息傳播的必要路徑。在包裝設計中融入可持續理念,是近階段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設計從業者的責任所在。在可持續理念視角下進行商品包裝的設計問題思考可知,商品的包裝設計既要能夠推動資源保護的進程,又要能夠助力于可持續理念的文化傳播,并且不能夠喪失其商業性質。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可回收的包裝材質可拆解的,包裝結構簡約化的包裝形式來體現其可持續理念。包裝設計作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設計形態,應該以生態倫理的視角自我審視并不斷改進,以綠色、生態、可持續的設計思維應對新命題與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