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7日,《電子科技大學“本科生自主設計個人專業培養方案修讀計劃”實施方案》正式印發,電子科技大學成為國內極少數正式探索個人專業的高校。
什么是個人專業?
個人專業最早源于美國,是為培養具有特殊知識結構人才而設置的專業,其知識/課程結構源于學生的自主設計,具有個性化、獨特性,甚至唯一性。
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及康奈爾大學等高校已開辦個人專業多年。如果學生從現有專業中找不到完全符合自身興趣的專業,可以圍繞特定知識領域,從現有課程目錄中選擇課程,制訂專屬的專業與配套課程計劃,并且在畢業時被授予特定的本科專業學位。
什么樣的學生適合選擇個人專業?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盧曉東認為,個人專業所看重的其實是真正有勇氣創造和探索的“英雄”。個人專業包含了一種與自由相聯系的內在否定性——是對學校現有專業的自我否定,以及主動擁抱不確定性風險的自由。選擇個人專業的學生一般有極強的好奇心和自由感。
個人專業在國內的探索
早在2000年左右,北京郵電大學就曾進行過個性化專業培養模式的實踐,申請通過的學生不僅能在全校范圍內自主選課,還可以到其他學校修讀本校沒有的課程。學校還要求各學院大力支持該探索,但最終未能堅持下來。
國內真正意義上給予個人專業學位認可的,是香港科技大學跨學科學院的跨學科自選主修(理學士)課程。2016年至今,該課程已開設了仿生學、消費行為科學、生物能源管理學、建筑環境設計、人機互動、腦機介面、計算認知科學等專業,預計還會增加數字媒體和創意藝術方向。
香港科技大學署理學務長周敬流認為,“進入大學時,你往往會嘗試選擇一個主修專業,你可以讀化學、生物學、文學等被劃分得涇渭分明的傳統學科。但當你畢業工作和生活時,面臨的卻是一個個具體、真實的問題,你無法將這些問題定義為任何一個單獨的學科。”因此,他不斷向學生們傳遞一個理念,即將不同知識進行整合和轉換,這才是學習該有的過程,千萬不要讓已有的學科、專業限制了發展機會。也許能夠成功申請并完成嚴格意義上個人專業學習的學生還是少數,但他鼓勵所有學生探索和發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也鼓勵高校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自由空間,讓他們有機會專注于有獨特興趣的領域。
林哲帆是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軟件工程學院的學生。經過幾個月的考驗,他成為電子科技大學該計劃實施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大二細分專業方向時,林哲帆發現學院內部并沒有自己心儀的人工智能方向。他說:“從行業前景考慮,人工智能屬于新興學科,和計算機、數學、自動化、生物,甚至人文科學都密切相關,并且相互交叉融合。這意味著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和想象空間。而且,未來我更想從事算法研究崗位和探索性的崗位,我希望能以軟件工程的視角看待問題,為解決人工智能領域問題作支撐。”
盧曉東表示,由于個人專業在我國的專業目錄中尚沒有位置,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設立個人專業,并給予學位認可,鼓勵更多有勇氣和創造力的學生構建獨屬于自己的知識大廈。
(本文摘自《中國科學報》2023-10-31,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