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青 劉芮吟
今年九月,小柳順利地進入了理想的高中。然而,高中階段的學習并沒有他想象的那么容易。面對他最頭疼的英語,雖然平時花了很多時間去背單詞,做了很多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的真題,積累了很多作文素材,但是每次英語考試的成績總是低于班級平均分。小柳多次努力后效果甚微,成績還是一點起色都沒有。他在班上漸漸變得不起眼,經常被老師和同學忽視。慢慢地,小柳的腦中形成了對自己的負面認知:我就是一個無用的人,我不管怎么做都會失敗。但是,小柳并不想放棄自己,他該怎么做才能改變現狀呢?
分析小柳的案例可以發現,他對于英語學習已經產生了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最早是由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在1967年用狗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旨在探究面對無法改變的惡劣條件時,動物(包括人類)是否會逐漸變得無助并失去對情境的控制感。研究者將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于是在籠子里狂奔,驚恐哀叫。多次實驗后,只要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籠子里驚恐哀叫,但不狂奔。隨后研究者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且在電擊之前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可以主動逃離這個環境,卻在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為什么多次電擊之后,狗連狂奔、想要沖出籠子的本能都沒有了呢?因為它認為無論做什么也逃離不了籠子,一切都是徒勞無功的。
正如案例中的小柳一樣,多次努力地想要提高英語成績,結果卻總是不盡人意,久而久之便產生了無助和絕望的情緒。因此,習得性無助是指個體經歷某種學習后,在面臨不可控情境時形成的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改變事情結果的不可控認知,繼而導致個體放棄努力的一種心理狀態。
為何會產生習得性無助這種心理狀態呢?
1.不正確的歸因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韋納提出的歸因理論認為,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影響個體今后的學習動機。主要有三種維度的歸因:內外源、穩定性、可控性。能力、問題難度是穩定的因素,努力、環境、運氣等是不穩定的因素。如果將成功歸因于不穩定的因素,個體會預期結果與上一次不一致;歸因于穩定因素,個體則會預期結果與上一次一致。歸因的內外源維度影響個體對成敗的情緒體驗,穩定性維度影響個體對未來成敗的預期,可控性維度影響個體今后努力的行為。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主要是由于個體將失敗歸因于內部、穩定、不可控的因素,也就是能力所導致的。遭遇一次次的失敗后,他們做出了不正確的歸因方式,認為成績不好是自己愚笨、能力不行、不是學習的料,從而不愿再努力提升自己。
2.長期積累的失敗經驗
雖說“失敗乃成功之母”,但是不斷的失敗已經讓學生不會再從中總結經驗,而是會讓他們漸漸對學習甚至對自己失去信心。他們從未體驗過成功帶來的滿足感,屢次的失敗讓他們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從而對自己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自己缺乏完成事情的能力,即使付出努力也依舊會失敗。他們最終放棄對成功的期望,自暴自棄,消極無為。
3.消極的社會評價方式
絕大多數學生其實對學科充滿學習興趣,也愿意去探索學科中的規律。但是在主要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好壞的標準下,當他們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考試成績落后時,常常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忽視,因而會產生焦慮情緒,對這門學科的學習也逐漸產生恐懼心理。正如案例中的小柳一樣,經歷了一系列的失敗后,逐漸被老師、同學忽視,于是他開始懷疑自己,不相信自己有獲得成功的能力。
4.不恰當的父母教養方式
父母教養方式指的是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表現出對子女的教養態度、情感、行為的概括,主要分為四種:開明權威型、寬松放任型、專制權威型、忽視冷漠型。研究發現父母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習得性無助感,忽視冷漠型和專制權威型兩種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影響最深,其次是寬松放任型的父母教養方式,開明權威型的父母教養方式影響最淺。忽視冷漠型和專制權威型的父母常常會忽視孩子的內心需求,習慣性地否定、打擊孩子,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不行。長此以往會導致孩子長期處于學習壓力下,缺少活力,缺乏熱情,久而久之,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
如何擺脫習得性無助的“枷鎖”呢?
1.學生版:學會積極正確的歸因方式
產生習得性無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個體對自己進行了不正確的歸因,需要對自己進行歸因訓練,改變原有的刻板認知模式。例如,學生可以回憶一些考試失敗的事例,失敗的原因可能是:(1)能力不行,這些題就是不會做;(2)運氣不好,考砸了;(3)不夠努力,學習策略沒掌握好;(4)試卷題目太難了。習得性無助的學生往往會將考試失敗歸因于(1),這時他們需要及時引導自己歸因于(3),意識到是自己不夠努力,或者努力錯了方向,需要對薄弱的學科加強鞏固練習,從而增強信心和自豪感,擺脫習得性無助的“枷鎖”。
2.教師版:給予學生積極公正的教育評價
如今的教育評價更加倡導教師用過程性評價來對學生的表現和能力進行全面、持續和系統的評估。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和成績,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態度,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成長,能夠給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反饋,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給予學生積極的暗示和期望,減少對學生的歧視和忽視。如果學生從老師那里得到贊美和信任,他們就會產生被認同感,進而漸漸變得自信。
3.父母版:建立合理的教養方式
建立合理的教養方式對于父母來說非常重要。合理的教養方式能夠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指導和支持,并塑造他們的品德與行為習慣。首先,作為孩子的后盾,父母要做到傾聽和尊重:傾聽孩子的意見和感受,尊重孩子的個人獨立性和思考能力,與孩子進行開放且積極的溝通,讓他們感到被理解和被重視。其次,父母需要建立積極的激勵機制,鼓勵孩子樹立目標,并給予他們適當的獎勵和認可,幫助他們培養自我激勵和自我管理能力。最后,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孩子的成長發展水平也不同,擁有不同的興趣、才能和發展需求,父母需要理解和尊重個體差異。父母應該積極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并給予他們適當的支持和引導。
總之,習得性無助是高中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心理狀態,如何擺脫習得性無助的“枷鎖”,需要社會、學校、父母,以及學生自己的共同努力。擺脫這種無助感可以幫助學生重建自信,相信他們自己具備克服困難的能力,從而更積極主動地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挑戰,從挫折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