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麗江市玉湖村組織生態旅游合作社,堅持資源共有、利益共享、人人參與、戶戶受益。在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基礎上,實現“項目大收益大分紅、小收益小分紅、不收益有保底”,改善村民的可支配收入。玉湖村讓村民愿意生活在村里,正在走著一條讓村民在村里也能獲得好的經濟收入的道路,可望為云南旅游創造一個新的麗江經驗。
玉湖村是個納西名村,坐落在云南玉龍雪山下。筆者與玉湖村有緣,從1993年起,就開始在玉湖村進行田野調查,最早是進行“玉龍山農村發展和生態調查”國際合作項目,玉湖村是我們選擇的主要調查點之一,后來又不斷地進行跟蹤調研,見證了玉湖村幾十年的發展變化。
中外聞名的納西名村
玉湖村,納西語稱“嗯魯肯”(ngv lv kee,意思是雪山腳下),位于國家5A級旅游景區玉龍雪山腳下,因此有“雪山第一村”之稱。玉湖村村域面積為46.66平方公里,現全村共有1600余人,其中納西族居民占總人數的八成。
玉湖村因當地的湖泊“玉湖”而得名。玉湖位于村子正北,長200米,寬40多米,四季有水,水量隨季節變化。此湖是明代以前由木氏土司組織人挖的一個人工湖。據玉湖下村老人李近仁講,玉湖的得名是因為玉龍山的雪峰和森林倒映在湖中,白雪與森林的綠蔭相互輝映,很像綠白相間的玉,故名玉湖。木氏土司曾在湖邊養過鹿,因此此地地名“串闊羅”(chual koloq),即養鹿場。
關于玉湖村子的形成,據調查有這樣的說法:木氏土司要在玉龍雪山腳下修筑玉湖和別墅,因此到各地招募匠役勞工,于是從內地招來呂、趙、李諸姓工匠。有的老人說呂家是木家從內地請來的畫匠,趙李二姓是木匠和石匠,呂、趙、李諸姓村民多自稱是從南京應天府來的。和姓是玉湖村最早的居民,也是最大的姓。據下村老人李近仁講,和姓中原有一部分是傈僳族,姓海,是為木土司開荒燒田的仆役,后來就逐漸改為和姓。由此也可看出玉湖村村民也是多民族融合而成的。
玉湖村的旅游資源,在麗江市來說有獨到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玉湖所在的白沙鄉是納西土司木氏家族的發祥地,因此與木氏土司和納西族歷史密切相關的許多文物古跡都分布在白沙各地,玉湖村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地點,“玉湖倒影”即是著名的“玉龍十二景”之一。而最有代表性和流傳廣泛的玉湖傳說是關于“公主樹”凄美的愛情故事。相傳納西古樂“白沙細樂”中“公主哭”“一封書”“阿麗麗金排”等都與玉湖“龍女樹”的故事有關。
“玉柱擎天”是玉湖村另一著名的景點,位于玉龍山西麓西南偶,山腳下有一泓清池,池水清澈見底,直貫玉湖全村的一條清溪即源于此池。池畔古樹參天,向上攀援數十米,便見一峭壁,壁上鐫刻有“玉柱擎天”四個大字,系清雍正元年(1723)麗江第一任流官知府楊馝題摩。其下又有雍正三年(1725)郡丞聶瑞橫摩“玉壁金川”四字。摩巖之下,有一泓清泉,方圓幾百里的納西人和白族人都相信這泉水能驅邪明目,每年都有人來這里汲水洗目。過去,泉水上方崖上塑有一個稱為“太子”的小孩雕像,相傳他能賜子于人,遠近不孕的婦女來這兒敬拜“太子”求子。相傳在清初,藏傳佛教教派之爭中逃難到麗江的噶舉派十世噶瑪巴曾在玉柱擎天下修行講經,百獸千禽常會來這兒聆聽他的講經。
從玉湖村向北攀登玉龍山,在樹林中走約一個多小時,可見一座巨崖,高聳入云,稱為“仙跡崖” 。相傳明末著名的麗江土司木增厭倦紅塵和官場俗務,獨自隱居在仙跡崖一帶的雪山中。天長日久,他與山中飛禽走獸相知甚深,能識眾鳥獸之語。相傳他最后騎紅虎,跨虎騰躍過巨巖,遁入深山云霧中。筆者曾在這“仙跡崖”下面看到有一房屋廢墟,相傳是木增為他的好友、明末著名云南詩僧擔當和尚修建的修行之所。
土司夏宮遺址是明代納西木氏土司在麗江修建的12座宮殿之一,納西語稱為“單單陳尼單”,意為“十二塊(王者)宅基地”。玉湖的宮殿是土司避署的夏宮(里面曾設“玉龍書院”),現在已無宮室遺物,但在遺址尚留下幾十棵參天古柏,在向人們言說著迄至明末納西王室的輝煌。
1921年,有“西方納西學之父”美譽的美籍奧地利學者洛克來到麗江,在玉湖居住了二十七年,玉湖村也因此曾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云南探險隊”總部所在地,是在國際上有很高知名度的納西歷史文化名村,也是與國際納西學研究有密切關系的一個文化名村。洛克故居至今保存完整,數百件曾流散納西族民間的洛克遺物也陳列在故居之中。
玉湖村的民居在麗江也是別具特色,民居都用本地盛產的白色石灰冰川蝕巖石和卵石加夯土砌筑成厚實的墻體,也用于一些鋪地上,卓有特色。1996年2月3日,麗江發生7.2級大地震,但玉湖的民宅沒有倒塌的,也體現了當地民居建筑的抗震性能很好。清華大學教授、建筑師李曉東借鑒本地的民間建筑特色和用水特色等,完成了玉湖完小的新建筑設計,2007年,玉湖完小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文化保護創新獎,以及美國環境設計與研究協會年度最佳設計獎。
除了明代納西土司木增、洛克等歷史文化名人,玉湖村還有中國著名的納西學和美術史學者李霖燦先生的衣冠冢和中國著名書法家李群杰先生的撒骨灰之處及紀念碑。
雪山腳下,茫茫曠野,寂寂荒草,一片蒼涼空闊。一排排石墻青瓦木屋與村里特有的棕櫚等樹木的青枝綠葉交相輝映,清冽的泉水嘩嘩流淌,所有這些,構成了在麗江壩子內見不到的一種山野農家田園鳳光。
環境保護留遺風
玉湖村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民風。據筆者調查,20世紀50年代前,玉湖村傳統的村民長老組織叫“老民會”。“老民”是對入選者的稱呼,選為“老民”的一般都是在村中深孚眾望的老人,每三年選一次。選舉時間在農歷六月火把節期間,召開村民大會公開選舉,一般選七八人至十多人。不稱職者在下屆就不選。“老民會”負責制訂全村的村規民約,并負責評判事端,調解民事糾紛,監督選出或由“老民會”指定的管山員和看苗員看管好公山和田地,如有亂砍濫伐,破壞莊稼等違犯村規民約者,由“老民會”依村規民約懲罰。
村民起房蓋屋需木料,要向“老民會”提出申請,經“老民會”批準后,由村里的管山員監督砍伐,絕對不多砍。立夏是自然界植物動物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因此,立夏期間要封山,封山期間禁止砍樹、狩獵和拉松毛。這些公眾選出的“老民”都是義務地為村里服務,不收取任何報酬。由村民選出或由“老民會”任命的看苗員、管山員對自己份內的工作也相當負責,每天都兢兢業業地看苗、管水、巡山,一發現違犯村規民約的就當場處罰或上報“老民會”,由“老民”對肇事者視情節輕重處罰。村中正氣很盛,保持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玉湖土地少而貧瘠,曾經是麗江有名的貧困村,由于貧困和在1980年代受到當時金沙江上游亂砍濫伐森林之風的影響,也曾經一度出現濫砍濫伐森林的現象,周圍的山林受到較大的破壞。1994年,云南省政府在麗江召開了推進滇西北旅游的工作現場會,確定了發展滇西北旅游的發展方向。隨著旅游的逐漸發展,玉湖村也受到很好的影響,村民意識到生態環境是村子賴以發展的命根子,所以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越來越濃。白沙鄉政府和玉湖村大力組織村民發展生態文化旅游,得到越來越多游客的青睞。
由于玉湖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村里保護環境的良好習俗,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辦事處還請納西東巴祭司在玉湖村舉行了祭大自然神的“署古”儀式,用意在于引起大家對保護麗江生態環境的重視。
玉湖村充分弘揚傳統的鄉規民約良好習俗,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新的村規民約,在村子的生態環境保護、資源保護管理、民居建筑、環境衛生等方面都做了詳細規定,建立了一系列的責任機制和約束機制,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公共管理制度。過去的砍樹人變成今天的植樹人。玉湖村的管理,也主要靠的是村民參與、基于村規民約的自我管理機制。
文化與產業互動發展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和國際山地協會合作的“玉龍山農村發展和生態研究”項目組早在1993年就提出在玉龍山幾個村寨開展連線的社區旅游活動的設想,率先在白沙鄉的文海村建立了麗江第一個生態旅游合作社。如今,玉湖村也有了這樣的合作社。
從2004年起,玉湖村對全村的發展道路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分析。在麗江市各級黨委和旅游部門的幫助下,村里整修了旅游線路,推出了旅游景點,修建了衛生廁所,修建了停車場、旅游管理房。緊接著全面整頓和建立了旅游秩序,成立了玉湖旅游管理委員會,組建了玉湖旅游合作社。由村民提供馬匹,牽馬兼導游,以戶口為準,按戶輪流服務,維護旅游的良好秩序。經過多年發展,旅游合作社在發展玉湖旅游、促進村莊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昔日貧窮落后的玉湖村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2005年全村旅游總收入已經達到506萬元,人均旅游收入1851元,玉湖村也從原來的貧困村成為年集體經濟收入達80萬元的“富裕村”。
玉湖村組織生態旅游合作社的基本做法是,通過村民多次開會討論達成共識:即堅持資源共有、利益共享、人人參與、戶戶受益。合作社管理方式最核心的一條是:每個農戶一個馬號,農戶以號從事牽馬服務,從中獲得最基本的收入。而沒有馬的農戶以及那些不愿意從事牽馬服務的農戶,可以將自家的馬號出租給其他有多匹馬的農戶。其次是集體和個人利益兼顧,村里提取30%的旅游發展基金,主要用于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剩余的資金則根據農戶戶頭和每戶的人口數分配。合作社還采取了發展村里的社會公益事業的一些做法,如從30%的發展基金中,提取5%作為村子的教育發展基金,提取5%作為老年活動基金。合作社還對村里的貧困戶、受災戶、軍烈屬戶等進行慰問。
經過玉湖納西族特色村寨試點項目的完成和新農村建設,玉湖納西族村呈現出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典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納西族特色新村寨展現在玉龍雪山下。玉湖村先后獲得了“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傳統村落”等榮譽。
引進能人再出發
玉湖村在發展過程中,引進了一個辦企業的能手——納西族女企業家年慧云。年慧云在海南闖蕩多年,深耕鄉村二十五年,充分發揮自己學農、熟悉規劃土地政策、有文旅開發經歷的經驗,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農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發展策略,濕地公園做得非常成功,有“生態能人”的美譽。
年慧云有濃郁的家鄉情結,一直想回來為家鄉做些事。她控股的好好生活(麗江)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與村集體合作社組建了麗江玉湖文旅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她憑借自己多年的文旅開發經驗及資源,引進國內知名的文旅IP落戶玉湖村。當下,玉湖村已經形成了以玉湖文旅公司為主,以村民自發參與的旅游客棧、旅游餐飲、旅游購物、民俗體驗為輔的旅游產業格局。目前已有墅家玉廬、雪馬玉龍、洛克咖啡等嵌入式半山酒店、精品民宿入駐,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全村參與旅游服務人員接近800人,牽馬服務人員年人均收入近3萬,其他客棧、餐飲、旅游購物年接待人數36萬人,收入達到1000多萬元。
玉湖村村集體與合作社以閑置資產、土地等公共資源入股,采取“保底+分紅”的模式按比例分成,由企業投入資金打造旅游商業業態,引進知名文旅品牌升級旅游質量業態,經營利潤年度按三七分成(即村合作社三成,企業七成),并統一對當地村民進行培訓,統一安排上崗,引領村民再就業,創造一批具有造血功能的互助性門店,在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基礎上,實現“項目大收益大分紅、小收益小分紅、不收益有保底”,改善村民的可支配收入。
玉湖村充分利用豐富獨特的民俗文化資源,保持了納西民族節日三多節、火把節、祭大自然神“署古”儀式、以及各種婚喪禮俗。納西家庭家訪成為很受游客喜愛的旅游內容,游客可以在家訪過程中了解和體驗納西人的東巴文化知識、東巴紙的制作工藝;看家庭民俗博物館等,還可以親自體驗磨豆腐、豆漿、涼粉等。
村里還成立了民族歌舞打跳隊、表演隊、器樂隊等,充分展示本地獨特的民間藝術,推動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風民俗和文化藝術的傳承、保護和發展。
在年慧云的大力推動下,玉湖村在2020年舉辦了雪山迷笛音樂節。據當時在現場采訪的《麗江讀本》記者的介紹,為期兩天的音樂盛會人數爆滿,原本只計劃售賣1萬張票的音樂現場來了將近5萬人,遠遠超出了主辦方的預期。尤其是10月7日晚許巍的壓軸演出,火爆程度前所未有,排隊進場的車輛從玉湖村一直延伸到數公里外。
據年慧云講,玉湖村在博鰲文博會上獲得最美鄉村獎后,帶動了很多文旅IP落戶玉湖的興趣。玉湖村的老百姓也看到了原來旅游還可以這么做,一兩天就可以進來幾萬人,顯示了鄉村旅游的一種創新模式。
筆者在2023年6月應年慧云董事長的邀請,和幾個學者和鄉友再去玉湖村。此行主要是考察該村“村民家訪”的情況。看到玉湖村的游客接待中心已經建起,很有本土傳統建筑文化的特色和新的創意,納西木雕藝術家阿東等人創作的取材納西傳統曬糧架的作品《守望》無論從造型到男九女七的數字等,也都很有納西文化的厚重意蘊。
與三十年前初識的玉湖村相比,如今的玉湖村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據介紹,2019年,玉湖村入選2019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單,2020年入選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公示名單。2021年11月10日,玉湖村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第十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023年,玉湖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案例之一,成為麗江市鄉村振興農文旅融合的重點示范項目,成為麗江村莊變景區的典范。
我們這次考察的重點是“玉湖家訪”,在村里重點看了兩家農戶的家訪活動,各有特色,很受游客歡迎。兩家農戶都有很愜意舒適的庭院家居,第一家的突出特點是有一個小型的博物館,所收的傳統民俗器物、歷史文物等都比較多,而且主人都能講出這些器物來龍去脈的故事,有濃郁的民俗文化意蘊,由此看得出這戶主人平時對玉湖傳統文化習俗的重視和關注。
第二家的突出特色是房東父女都會制作東巴紙,他的講解和現場展示都能看出他們對制作東巴紙的嫻熟技藝。他們家的家訪還有講解納西服飾、玉湖民俗等內容,游客還可參與造紙的一些工序,是很好的研學內容。
從這幾家農戶的家訪和體驗活動中,可以看出玉湖村發展出了新的民俗文化旅游項目。村民可以通過與游客的互動,展示自己家庭、村子的民俗和歷史文化,講述自己的故事。通過村民直接和游客的對話,讓游客了解玉湖的民俗文化。在這之后幾個月的旅游旺季中,玉湖村的家訪旅游活動發展得很好,廣受游客的青睞。
在長期的調研中,筆者發現鄉村旅游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很多名村名鎮在旅游蓬勃發展后,慕名而來的游客增多,住民宿成為比較流行的一種旅游方式,因此,來租房開辦民宿的外地商人也日益增多。很多城鎮村民靠出租房子獲得了可觀的收入后就離開村子,另外在小區買房居住,傳統村落、名村古鎮逐漸成為缺少原住民生活的“客棧村”和 “文化空殼村”,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也不利于可持續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如何讓村民愿意生活在村里,獲得更好的收入,而不是把房子出租后離開村子,這是個不容易做到的事情。筆者與玉湖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和旺盛關于這問題有過多次交流,這位摯愛家鄉并全力投身于鄉村建設的納西漢子表示,要全力以赴致力于玉湖村的發展,讓大家齊心協力建設村子,不離開村子,并走出一條在村里也能獲得好的經濟收入的道路。筆者期待和旺盛主任能夠夢想成真,為云南旅游創造一個新的麗江經驗。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特此致謝!)
作者簡介
楊福泉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云南省文史館員,研究方向為民族學、納西學和當代云南文化保護和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