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進 鄧佳麗
“十四五”以來,重慶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把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進“科技賦能文化、文化賦能城市”,實現文化傳承更加注重創新性、文化業態更加注重數字化、文化供給更加注重多元化、文化消費更加注重場景化、文化傳播更加注重國際化,奮力譜寫新時代文化強市建設新篇章,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是符合國家文化產業發展趨勢以及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要求的產業體系。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到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文化產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
“十四五”期間重慶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設現狀
1、文化產業規模不斷增長
2022年全市文化產業總產出預計達2802.82億元,同比增長2.3%;文化產業增加值預計達1122.08億元,同比增長1.5%,在疫情期間穩住了基本盤,實現了韌性成長。增加值五年內凈增長525億元,年均增速達13.5%,遠高于同期GDP增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85%,五年內提升0.8個百分點,疫情前的2019年曾達4.1%,位列全國第13位、西部第2位。文化產業逐漸成為重慶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2、文化產業結構逐漸優化
按照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重慶文化產業在9個大類、43個中類和146個小類中均有分布,門類齊全。文化核心領域與文化相關領域的增加值比例長期穩定在7∶3左右,基本實現相輔相承、均衡發展。特別是數字化、沉浸式新業態蓬勃發展,帶動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和文化傳播渠道三大板塊快速增長,合計占比已超過50%,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3、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新成就
注重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以實施“互聯網+中華文明”示范項目為契機,推動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文物合理利用新形態,促進文物資源數字化,相繼推出考古移動實驗平臺車、三峽數字博物館虛擬展示、白鶴梁VR體驗、文物3D打印和三維立體圖像等智慧文博應用。注重數字文化消費場景的打造,車載4K融合生產中心建設標準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
4、文化產業集聚協同新格局
文化產業集群格局基本形成,南濱路文化產業園于2020年成功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創建41個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各園區深挖文化底蘊、盤活閑置建筑、打造政策洼地、配套公共服務,集聚模式不斷創新,集聚文化企業1.5萬余家,2022年營業收入達750億元。加快推進版權示范園區建設,仙桃數據谷被授予“2021年度全國版權示范園區(基地)”稱號,重慶出版傳媒創意中心等3家園區(基地)為2021年重慶市“版權示范園區(基地)”,重慶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為2021年重慶市“版權示范單位”。
5、文化市場主體持續壯大
持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國有文化集團逐漸做強,國有院團企業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文化產業領域投資創業保持高增長。截至2022年末,全市共有文化市場主體114124家,其中,文化企業63278家,文化個體工商戶49716家。涌現出豬八戒網、五洲世紀、課堂內外、甲辰動畫、達瓦影像、萌梓影視、宅瞄科技、峰米科技、泓藝九洲、山神漆器、萬州三峽繡、西西弗文化、斯威特鋼琴等一大批龍頭企業和品牌產品。
重慶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1、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偏小
從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看,當前重慶市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較低。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達4.56%(2021年),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省已超過5%,而重慶僅為3.85%,距離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還有不小差距,發展不平衡較為嚴重。以渝西地區為例,該區域傳統工業相對集中,大多形成了以工業為主戰場的發展模式,文旅經濟發展起步較晚,文旅產業的發展尚未充分引起當地領導的重視,一些區縣未將其列入招商引資的任務中,產業發展受到了限制。
2、產業發展環境亟待改善
一是產業發展扶持資金短缺。全市每年實際到位可利用的文化產業專項資金不到2000萬元,對搭建平臺、打造項目、扶持企業、提振消費的投入力度與沿海和周邊省市相比差距巨大。二是產業發展要素保障不足。現行金融、土地、人才等資源配置機制不能完全契合文化產業特點,輕資產融資困局、用地需求無法保障、中高端人才匱乏等一些關鍵痛點仍然存在。三是文化資源利用率不高。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機制不完善與旅游項目內涵不足、同質低效的矛盾較為突出,大量文化資源“沉睡”在文博單位、鄉野民間,缺乏共享平臺和創意開發激勵機制。
3、文化產業業態亟需豐富
一是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不高。文化產業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仍然遠落后于東南沿海,元宇宙等前瞻性產業布局滯后,產業結構仍需繼續調優。二是企業主體小散弱,競爭力不強。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僅千家左右,產值1億元以上的不足百家,無百億級企業和A股上市企業。全國34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中,重慶只有1個。從發展競爭力來看,傳統文化行業發展水平仍然較低,文化創意產業創新動力不足,“文化+”的效能還不明顯。
新征程上重慶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對策建議
1、大力推進文化產業集聚發展
按照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要求,發揮“有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場”的共同作用,促進各類要素資源高效配置,形成健康有序的產業發展生態。
一是壯大多元文化市場主體。引導非公有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塑造新型文化企業,擴大文化市場主體基數。支持跨媒體、跨行業、跨所有制整合重組,打造文化類“專精特新”企業。壯大文化產業知識、技術資本,扶持高成長性的“小巨人”企業和細分行業“隱形冠軍”。支持合規打造文化產業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孵化海量中小微文化企業。
二是促進文化消費提質升級。提升城市核心商圈文化氛圍,打造一批全國引流的文旅商綜合體、商業文創名街。加強線上線下互動,在數字內容、網絡文化、創意設計等領域大力發展定制化服務,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持續拓展重慶文化旅游惠民消費季,培育一批渝貨精品、文創名品,振興巴渝老字號。更高水平辦好重慶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旅游博覽會、中國西部動漫文化節、中國西部國際廣告節。做靚“不夜重慶”城市名片,打造多元融合、富有活力的夜間文旅消費聚集區。
三是培育文旅新興業態。持續推出演藝新空間,引導旅行社組客觀看旅游駐場演出,推動形成每個市級院團有一臺不同類型駐場演藝的局面。大力發展舞蹈產業,打造國際舞蹈中心,積極籌辦中國頂尖舞者成長計劃等大型藝術展演、比賽活動。加緊培育線上演播、劇本娛樂、研學旅游、精致露營、定制旅游等新業態新模式。深度推進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工作,配套政策資金,支持打造示范項目。
2、持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健全的政策支撐、高效的市場監管、科學的人才體系是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構建的基本要素。
一是強化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支撐。要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完善文化產品與服務內容的專利申請、版權登記、商標注冊制度建設。規范引導文化領域行業組織發展,發揮行業組織綜合黨委作用,普遍設置黨建指導員,實現黨的工作全覆蓋。培育重慶宣傳文化基金會、重慶市文化旅游產業促進會等全市性行業組織。引導出版物、演出、娛樂、上網服務等文化產品和服務市場豐富經營業態、提升專業品質。規范發展策劃、經紀、鑒定、拍賣等文化中介機構,培育信息、人才等文化要素市場,探索疏通文化資產融資等市場結點。發揮當代藝術人才、作品匯聚優勢,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打造重慶藝術版權大市場。
二是深化文化產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和完善文化產業市場監管,推進市場監管現代化,是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客觀需要,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加大對文化市場宏觀管理和調節的力度,積極提供政策扶持、引導、培育,減少對市場行為的直接干預,簡政放權,退出市場微觀運行領域。深化文化領域“放管服”改革,推進審批事項“最多跑一次”,建立市場主體信用監管平臺,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健全“掃黃打非”與文化旅游執法協同機制,強化執法事項清單管理。實施統一的文化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
三是厚植文化產業人才發展“沃土”。遵循人才發展規律,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引才”工作。根據專業特點,采取考核招聘等方式,打通人才“綠色通道”,引進緊缺急需人才。對市外人才,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則,采用購買服務、項目外包等方式,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深化用才育才改革,厚植人才發展“土壤”。深入推進文化行業職稱改革,破除唯資歷、唯學歷、唯論文、唯獎項傾向,引導人才重品行、重實績,為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健全完善指導督查機制,督促委屬單位發揮人才培養主體作用,指導開展各項工作,不斷加強人才培養。實鼓勵支持文化企業開展國際國內交流培訓項目,通過組織系統內高層次人才參加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活動、引進國際國內知名專家來渝講座培訓等,持續拓展人才培養渠道。
3、大力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
順應文化產業發展與競爭的主陣地正向數字化、網絡化、融合化、智能化轉移的趨勢,堅持以高效產出高品質內容為重點,加快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彰顯科技對文化的支撐作用。
一是大力推動文化數據庫建設。集成思想理論、文化旅游、文物、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網絡文化文藝等文化資源數據,積極參與構建中華文化數據庫;鼓勵全市文化企事業單位部署底層關聯服務引擎和應用軟件,將已建或在建的各類文化專題數據庫接入國家文化專網,主動對接中華文化素材庫,提取具有歷史傳承價值的中華文化標識,廣泛運用于內容再生產、創意設計等文化市場開發。
二是夯實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對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依托有線電視網絡設施、廣電5G網絡和互聯互通平臺,持續推進國家文化專網(重慶段)技術改造任務,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重慶市域中心。支持以重慶智慧廣電數據中心為主要承載,升級擴建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重慶市域中心。
三是推動文化機構數字化轉型升級。市級國有文化企業、數字出版轉型示范單位先行先試,打造基于國家文化專網和文化數據服務平臺的數字文化生產線,爭取相關行業標準認定;鼓勵支持各類文化機構拓寬數字內容分發渠道。
四是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鼓勵有條件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非遺館,適當購置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的展陳設備,改建數字文化體驗館(廳)。支持有條件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鄉情陳列館、鄉鎮電影放映廳、基層廣播電視站及社區、學校等,酌情建設數字文化體驗館(廳),推進文化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支持影劇院、購物中心、城市廣場、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豐富各具特色的數字文化體驗場景。
參考文獻
[1]顧江、陳鑫、郭新茹、張蘇緣:《“十四五”時期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邏輯框架與戰略路徑》,載《管理世界》,2021,37(03):9-18+2頁。
[2]孟東方:《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政策效應、問題及發展對策》,載《中國行政管理》,2018(12):151-153頁。
[3]嵇睿:《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載《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15):112-115頁。
[4]潘愛玲、王雪:《現代文化產業體系與市場體系協同發展的機制和路徑研究》,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60(01):64-71頁。
[5]丁元竹:《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載《中國發展觀察》,2022(10):22-26頁。
[6]王慧敏:《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構建——基于歷史文化資源的創意轉化》,載《社會科學》,2013(11):28-35頁。
[7]魏琪嘉:《把準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正確方向》,載《經濟》,2023(07):36-39頁。
作者簡介
張偉進 重慶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生態文明建設、文化旅游發展
鄧佳麗 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