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穎 劉倩玲
廣西文化旅游以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穩中求進、守正創新,利用文化稟賦優勢,圍繞打造“秀甲天下 壯美廣西”文化旅游品牌,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與數字化發展,拓展面向東盟的“一帶一路”文化產業交流合作,以豐富多彩、高質量的文化旅游產品,推進文化新型業態和消費模式的發展,構建區域文化特色鮮明、發展形態多樣性的現代文化產業發展新業態。
2022年以來,廣西文化旅游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出發點,以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穩中求進、守正創新,文化賦能,激發新動能,利用文化稟賦優勢,圍繞打造“秀甲天下 壯美廣西”文化旅游品牌工程,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和數字化發展,拓展以面向東盟“一帶一路”為重點的對外文化產業交流合作,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多彩、高質量的文化和旅游產品,推進文化旅游新型業態以及消費模式的加快發展,形成具有鮮明區域文化特色、發展多樣化的現代文化產業新業態,推進文化旅游產業的恢復回暖和創新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抓特色、展優勢,實現持續發展
廣西從提升產業規模、完善市場主體、升級重點產業、支持項目建設、培育新興業態等方面,建設廣西特色的現代文化產業業態,努力走一條符合自己實際和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廣西推進文化產業的政策發力顯效,文化企業生產經營規模持續擴大,資產總量、利潤總額、投資規模保持增長,新業態帶動作用增強,文化產業總體平穩發展。
2022年,廣西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以下簡稱:規上文化企業)數量829家,比上年增加25家,同比增長14.3%。規上文化企業涉及小類行業93個,增加2個。廣西規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31.68億元,連續兩年突破千億元,增長14.3%,比全國高13.3個百分點,比西部地區高14.1個百分點。其中,文化制造業營收504.45億元,增長7.9%;文化服務業營收568.42億元,增長20.5%,文化批發零售業營收158.81億元,增長15.2%。
以項目推進產業發展,廣西注重文化旅游產業重大項目建設。截至2023年10月,廣西文化旅游產業重大項目庫在庫項目262個,總投資5634.19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229.39億元。舉辦全區文旅產業重大項目集中開竣工活動,2023年第一季度開工項目5個,總投資350.6億元,計劃竣工項目4個,總投資19.23億元,已完成投資18億元。
廣西文化旅游經濟呈快速復蘇態勢,2023年上半年,全區共接待國內游客4.2億人次、同比增長44.5%,比2019年同期增長24.2%;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218.6億元,同比增長30.3%,比2019年同期增長0.5%,旅游經濟指標總體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
為適應新時代發展,廣西以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為導向,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強化創新驅動,促進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推動文化與科技、旅游、體育、教育、建筑、制造等融合發展,加快發展數字創意、數字影視、數字演播、數字藝術、數字出版、數字印刷、數字動漫、數字娛樂、高新視頻等新型文化業態,延伸文化產業鏈。
1、合作盤活演藝市場,推動舞臺藝術多出精品
廣西印發《“廣西有戲”品牌戰略行動計劃(2022-2024)》,啟動廣西舞臺藝術創作題材庫建設計劃、重大創作項目扶持計劃、廣西藝術創作項目簽約計劃等9個專項行動。廣西演藝集團與北京開心麻花娛樂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完成戰略協議對接磋商、劇場策劃和成立廣西分公司選址事宜,雙方將發揮優勢互補作用,共同盤活廣西演藝資源。2022年,開心麻花共舉辦演出25場,吸引近25000名觀眾,投入劇目內容組織、營銷宣傳、運營管理資金總額共750萬元。開心麻花還投入資金200萬元,與廣西廣播電視臺“930頻道”聯合舉辦主持人明星場《戀愛吧!人類》,進行廣西本土化嘗試,收獲良好效果。
2022年,廣西共有營業性演出活動468項,24062場,參演人數共2156人。其中,涉外營業性演出活動175項,共12312場次。其中,柳州市三江縣的《坐妹·三江》觀看演出人數1.78萬人,演出場次178場,收入約126萬元,全年新設立演出經紀機構107個。
2、推動非遺融入現代旅游業
廣西出臺《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等文件,扶持創意產業發展。廣西木偶創意產業實踐基地在桂林市東漓古村景區建成,這是一個“木偶+文旅+產業”多態融合的創新型項目。“六堡茶制作技藝”“瑤族油茶習俗”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組成部分,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動力。2022年廣西“非遺購物節”通過在“一鍵游廣西”網絡平臺搭建“廣西非遺精品線上展示展銷館”等云端賣場,以線上直播“帶貨”、線下探店直播及短視頻宣傳等形式,展銷廣西十四個市的百余件非遺好物,覆蓋“吃、穿、用”等多個生活場景,同時發放廣西文旅消費券助力非遺惠民銷售活動,讓廣西非遺產品走上云端,促進廣西文旅市場復蘇復興。
創意設計是文化遺產在當下創造性轉化、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手段。2022年“廣西有禮”文化旅游創意設計大賽以“壯美廣西 創意未來”為主題,收到廣西區內外及部分東盟國家的參賽作品共計1889份,評選出金獎3名、銀獎4名、銅獎7名、優秀獎22名、優秀創新獎10名、優秀組織獎20名,共計66個獲獎作品。同時,廣西文化產業集團與優秀的設計、生產、銷售企業和平臺進行大賽成果轉化簽約,推動優秀創意作品產業化,帶動廣西文創品牌高質量發展。
3、適應新需求,發展視聽產業
廣西立足產業基礎和區位特色,推動建設中國-東盟網絡視聽產業基地、柳州772數字文創產業園等基地建設,逐步構建上下游貫通的產業集聚群。截至2022年底,中國-東盟網絡視聽產業基地入駐廣電視聽各類企業29家及沉浸式體驗實體展館1家,營業收入19.48億元,從業人員4861人。柳州772數字文創園致力于打造西南地區知名數字廣告園,構建廣西一流新型電商平臺,建設國家級動漫游戲產業基地。2022年,園區產值達到3個億,已集聚100多家視聽企業,如湖北知音動漫、深圳普樂方股份、北京啟迪數字教育、廣西首斧傳媒等龍頭企業。
2022年廣西立項電影20部,獲得《電影劇本(梗概)備案回執單》12部,其中故事片10部、科教片2部;向國家電影局申請公映許可電影11部,《李明瑞》《小初》2部電影獲得公映許可證。電影《秀美人生》分別榮獲中宣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廣西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廣西第十屆文藝創作銅鼓獎;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榮獲廣西第十屆文藝創作銅鼓獎。2022年,廣西新增影院20家、銀幕120塊,共計營業影院323家,電影票房6.2億元,觀影1563萬人次;投入電影專項資金2345萬元,扶持影院建設與疫情防控,其中,2022年中央補助地方電影專項資金1000萬元,廣西電影專項資金1345萬元。廣西廣播電視行業總收入79.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47%,特別是新媒體、集客業務、網絡直播、動漫游戲等業務收入增勢較快,其中,新媒體業務收入3.13億元,同比增長20.75%。舉辦了3場全區性的動漫創作賽事。廣西全年制作紀錄片180部共594集,時長2077分鐘;制作發行電視劇《新時代青春之歌(大山的女兒)》1部,共40集,時長435分鐘。制作發行五部電視動畫片,總計62集,時長347分鐘。南寧峰值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22年的廣播電視節目銷售收入達到了1641.86萬元,制作動畫《音樂公主愛美莉》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2年第三季度優秀國產電視動畫片推薦片單。
4、發揮對外優勢,拓寬與東盟文化交流貿易
通過線上加線下的形式,成功舉辦中國-東盟視聽周、2022年度中國-東盟電子競技系列活動、中國-東盟電影文化周、第17屆中國-東盟文化論壇等對外文化活動。第四屆中國-東盟視聽周上,中國-東盟青年主播創造營(第二季)研學路線首次走進東盟國家;譯制展播活動首次實現“雙向互譯互播”、首次面向公眾公開放映,共有49部共計178集優秀視聽作品,在7個國家的61個主流媒體頻率頻道和新媒體平臺播出,展播活動覆蓋海外觀眾人口約2124萬人。10個項目在2022中國-東盟視聽傳播論壇上簽約,與往屆相比,簽約項目的覆蓋范圍更加廣泛,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文化貿易開拓更廣闊的空間。2022年度中國-東盟電子競技系列活動,主要包括中國-東盟·南寧電子競技邀請賽、中國-東盟電競文化和數字經濟產業高峰論壇、中國-東盟游戲動漫嘉年華、廣西電子競技大賽等板塊內容,為廣西與東盟文化交流注入新鮮活力。
中國-東盟版權貿易服務平臺,展示作品超過2700個,覆蓋中國、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6個國家;平臺入駐單位和機構超過140家;與越南、印度、法國、德國、加拿大、美國、緬甸等31個國家達成輸出協議185個;與英國、日本、德國、韓國等9個國家達成引進協議166個。
支持重大項目建設,多渠道發展文旅新業態
廣西通過推動文化產業園區項目、文化與旅游、科技相結合、與文旅相關基礎設施的項目建設,以引領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培育新業態。
1、以重大項目為依托,培育文旅新業態
為打造新業態,扶持重大項目,廣西編制了《廣西“文旅+”產業融合培育新業態拓展新消費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2022年廣西文化產業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規上文化企業有75家,比上年增加23家,增長44.2%;實現營業收入470.17億元,增長26.5%,比規上文化企業整體營業收入增速高12.2個百分點。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規上文化企業收入占全部規上文化企業的比重為38.2%,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與之相關的16個行業小類中,11個行業營業收入實現增長,其中,互聯網其他信息服務、多媒體游戲動漫和數字出版軟件開發、互聯網文化娛樂平臺增速超過100%。廣西出臺《廣西文化旅游產業重大項目管理工作暫行辦法(修訂)》《廣西文化旅游產業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推進機制》,舉辦2022中國(廣西)大健康產業峰會,出版印發《2021年版廣西大健康和文旅產業發展藍皮書》,召開全區文化旅游產業重大項目建設工作推進會,文旅產業重大項目投資目標任務順利推進。
2022年廣西文旅重大項目集中簽約與開竣工儀式上,5個文旅重大項目簽約,總金額11.2億元;11個文旅重大項目已開工,總投資額為70.4億元;另外,13個文旅重大項目已竣工,完成投資約48億元。桂林融創、北海銀基等一批文化旅游重大項目加快建設,中國-東盟影視演藝中心、桂林襲匯國際文化世界、桂林市臨桂工業集中區五通現代工藝美術產業園(一期)、桂林希宇文化創意產業園、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民族藝術文化產業基地等10個文化產業項目被納入2022年重大項目推進,總投資85.64億元。平陸運河項目沿線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文化旅游資源規劃也在積極籌備當中。
2、注重招商融資,合力引進文旅新項目
廣西制定《2022年自治區大健康和文旅體育產業鏈招商工作方案》,實施產業鏈招商。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組織粵桂協作文化旅游(廣州)招商推介會,崇左市人民政府、大新縣人民政府、崇左市江州區人民政府與廣東地區文旅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舉辦文化和旅游部產業項目服務平臺第29期精品項目交流對接活動(鄉村振興巴馬專場),巴馬瑤族自治縣分別與上海攜程商務有限公司、廣東奈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訂了攜程度假農莊、尋香師·巴馬香料產業文化創意園項目。在北京舉辦的世界文旅品牌大會暨第七屆“一帶一路”文旅科技高質量發展論壇上,重點發布2022年更新版廣西文旅產業投融資對接服務平臺,截至年底,平臺有704家企業入駐,共發布招商項目491個。
2022年廣西文化和旅游產業項目政銀企交流視頻會議召開,推動金融機構和文旅企業溝通對接。“重大產業項目貸”和“文旅貸”等金融創新產品為企業提供了重要的紓困解難途徑。廣西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基金和廣西旅發大健康產業壹號發展基金支持了多個文旅產業項目建設。
3、發展夜間經濟,扶持跨境電商直播,為提振文旅消費注入新活力
2023年12月,廣西舉辦夜間經濟高質量發展交流會系列活動,邀請全國著名專家、企業家和區內外知名企業參加,通過專家演講、案例分享、品牌推介、現場考察、沉浸體驗等形式,共商廣西夜間經濟高質量發展大計,公布一系列廣西文旅夜游品牌。南寧市東盟文化和旅游片區、柳州市月也侗寨、桂林市東西巷、桂林市融創旅游度假區、崇左市太平古城街區等5家單位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舉辦2022年首屆廣西文化旅游消費大夜市活動,共發放線上線下文旅優惠券約10萬元,線上直播推廣點擊量約22萬余次。其中,在南寧主場啟動儀式上多平臺直播線上觀看總人數1001萬人次,現場30個展位銷售2.64萬元,共計拉動活動場地萬科里商圈銷售47.83萬元,帶動客流量6.3萬人次。桂林主場東西巷街區設置展位60個,展位銷售額約10萬元,拉動東西巷街區消費200多萬元。北海主場高德街巷30余家商鋪開業,設置展位近百個,總銷售額84萬余元。“南寧之夜”的夜間經濟項目,從2023年1月開街到11月底,已接待游客840萬人次,演繹了廣西夜間文旅街區的發展傳奇。
“跨境電商+直播”成為廣西文化產業的迅猛增長極,南寧市逐漸形成了面向東盟的跨境電商直播聚集地。2020年至2022年,南寧市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分別為21.64億元、77.7億元、137.8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8%、259%、77.4%。2022年,南寧、崇左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跨境電商交易額分別為137.9億元、25.3億元,同比增長77.4%、6.5%。廣西廣電網絡公司建設的中國-東盟跨境主播孵化基地和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影視譯制科創中心,旨在打造以東盟為重點的海外融媒體宣傳矩陣。在主播孵化基地,提供了包括跨境電商主播培訓和新媒體業務培訓等課程,已成功孵化出20余名外籍主播。科創中心的自主研發的譯制平臺自投入商用以來,已成功譯制了500多部電影、800多集電視劇和5000多個短視頻。這些內容經過多語種頻道運營,涵蓋了等多個語種,已在Youtube、Facebook、Tiktok、印尼Indibox、UseeTV等海外主流新媒體平臺落地播出,總訂閱用戶數已超過100萬,覆蓋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放量超過2億次。
4、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促進文旅產業數字化發展
廣西積極開展文化產業領域內的科技研發項目,包括“大規模多模態旅游行為數據分析關鍵算法研究與工具開發”等8個項目。這些項目聚焦于制約廣西文化旅游發展的技術難點,并根據廣西民族文化自身的特點,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共性關鍵技術以及工具接口和標準,獲得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資助科研經費468萬元。
2022年,印發《加快推進廣西六堡茶及特色優勢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加強技術集成創新,資助實施茶葉科技計劃項目68項,累計資助財政科技經費0.74億元,帶動企業44家,撬動社會資本1.89億元,在促進茶樹品種選育、茶樹高效栽培、茶葉加工技術革新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已形成昭平、三江、凌云、西林、靈山等5個產茶大縣,正在大力打造全國最重要的六堡茶、茉莉花茶、早春綠茶等特色茶優勢區域。“六堡茶”被評為全國最具發展潛力的三大品牌之一,“三鶴”“中茶”等品牌進入茶品牌全國百強,廣西茶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文化裝備技術方面,桂林智神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自主研發多項核心技術,包括伺服電機陀螺儀穩控技術、圖傳圖控技術、穩定器機械跟焦技術以及相機控制技術等。廣西產研加一數字虛擬技術研究所專注于廣播電視領域及視覺領域的數字虛擬技術、仿真技術,及其應用視覺領域內的數字孿生技術研發,打造了眾多大型節目晚會的開幕影片,例如春節聯歡晚會、青歌賽、年度經濟人物等。同時,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以及國慶七十周年的開幕上,該所研發利用的三維數字虛擬技術及裸眼3D技術展露頭角。廣西南寧聚象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清明上河圖科技藝術沉浸特展》,用科技創新城市文化旅游新形式,特展融合VR、AR、MR、AI、全息投影等前沿技術,打造沉浸式科技、國潮文化、新媒體藝術、互動演藝、網紅打卡、親子研學、非遺體驗、文創設計等內容,打造沉浸式文化藝術盛宴。文化產業管理及服務的數字化方面,廣西已著手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管理系統以及文化企業管理系統。
5、挖掘區域文化特色,發展多元文旅新業態
近年來,廣西通過挖掘本土文化特色,打造了一批體驗式、多元化的新興娛樂業態,在營造文化沉浸體驗新場景、促進文化消費、活躍文化市場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深受年輕人喜愛。
廣西文化產業集團依托南寧劇場的場館資源,將旗下各個子公司的電影、劇目、演員、道具等資源充分整合,打造黨史學習教育新平臺——廣西黨建文化教育基地,設主題教育廳、紅色文化廣場、英雄長廊、藝術薈、紅色文化體驗館、五星級示范黨支部等參觀學習場所。通過電影賞析、劇目演出、藝術培訓、劇本殺相結合的黨史學習教育新形式,創新提供沉浸式黨建學習體驗,深受廣大黨員和干部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好評。其中,與廣西南寧聚象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沉浸式紅色劇目”《劇院諜影》劇本殺,即以南寧劇場為場地,講述1944年桂林保衛戰的故事。《劇院諜影》是廣西南寧聚象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在《清明上河圖科技藝術沉浸特展》的基礎上,全新打造的“沉浸式紅色劇目”系列之一,以廣西真實歷史戰役、事件為背景,結合AR技術,讓形式更新穎,體驗更真實,感情更深刻。該系列還有劇本殺《黎明旅館》,故事講述1947年解放戰爭時期的廣西,用7個不同立場和任務的角色串起一系列事件。2022年,廣西為廣西南寧聚象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頒發首張劇本娛樂行業《備案登記證明》,公司的以上兩個原創劇本都在國家版權局成功登記。多元化的形式,讓玩家更為沉浸地體會到革命先輩為抗日救國所做出的抉擇里沉甸甸的分量,已經成為廣西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新途徑。
南寧市文化旅游園區“老木棉·匠園”引入大型劇本殺體驗項目《九門邕州小鎮》,是廣西首個大型實景劇本殺。利用“老木棉·匠園”的8萬平方米景區,打造國潮古風沉浸式劇場,實現轉型升級。劇本殺背景為南寧古稱邕州的時期,塑造了真實歷史與虛幻想象結合的完整古風世界,衍生出12個原創沉浸劇本,共計50名真人NPC,打造廣西沉浸式文旅新業態。
順應新態勢,多層面推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11月,廣西出臺《關于推進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通過創新統籌協調機制,加強資金和金融支持,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實施重大文化項目帶動戰略,加大特色文化產品供給,布局戰略性新興文化產業等手段,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1、創新統籌協調機制,加強資金和金融支持
從全局性、整體性及系統性的角度,協調有關管理部門、研究機構和重點企業,舉全區之力在規劃文化產業發展重點、統籌文化產業資金、集聚項目資源、支持統計研究等方面,加強溝通協作,凝聚發展合力,提高溝通效率。整合現有網絡管理平臺,建設線上線下結合、共享共建共贏的廣西文化產業綜合管理服務平臺。
要加大資金投入,逐步擴大廣西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規模,安排專項經費推動創新發展,健全以政府獎勵為導向、以實際成效為標準,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獎勵為主體的文化產業資金扶持體系。整合各部門的資金,對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文化“雙創”企業等獲選機構給予適當資金獎勵,充分發揮梯度培育和資金引導的作用。同時,探索聯合商務、金融等部門機構,將現有的文化產業榮譽稱號升級為資質認定,通過為企業在市場宣傳、融資等方面做背書的激勵方式,提高文化產業領域評優獎勵的含金量。
要加強金融支持,加快“文旅貸”和“重大產業項目貸”等文旅金融產品投放,落實細化北海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務中心功能,推動中心實質化運作。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應數字文化產業特點的融資新產品和服務,開發滿足文化企業不同階段融資需求的產品,如文化產業貸款、融資租賃、股權投資等。用好廣西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基金、廣西旅發大健康產業壹號發展基金等政府投資工具,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基金運作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讓資金集中扶持真正優秀、有市場潛力的文化企業、項目、人才。鼓勵企業設立文化產業類基金,探索創新融資渠道,如文化創意保險、文化產業證券化、文化產業眾籌等,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
2、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抓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
突出企業在文化市場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重點培育骨干文化企業,著力引育一批文化產業龍頭企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和文化“雙創”示范企業,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輻射帶動眾多小微企業,各種規模企業良性互補的文化產業生態。
鼓勵文化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做優做大做強,形成龍頭企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扶持一批國有和民營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支持廣西文化產業集團、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廣西旅游發展集團、廣西廣投醫藥健康產業集團等大型國有文化企業發展壯大。同時大力實施“雙創”戰略,支持中小微文化企業走“專業化、 特色化、創新型”發展模式,支持有潛力有特色的小微企業、個體創作者、工作室等文化產業主體發展。
要推進帶動性強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以籌辦廣西文化旅游發展大會為契機,完善重大文旅產業項目庫。精心謀劃、儲備一批響應重大戰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重大示范帶動效應的項目。圍繞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設,打造桂林“世界演藝之都”“國際藝術之都”等文旅融合重大項目。挖掘茶文化內涵,推動國家級、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六堡茶、茉莉花茶進一步產業化,發展千億元茶產業。規劃開發建設“平陸運河文旅產業帶”,發展多類型山水+現代景觀的航運觀光,融合農文旅,開展鄉村風情游、民族風情游,形成產業帶狀結構。加強文旅、發改、財政、自然資源等部門的協調溝通銜接,充分用好用足政策,全力幫助企業破解文化產業項目資金、土地難題,推動項目落地見效。發揮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的示范引領帶動作用,以高技術含量、多產業協同的文化產業項目為引領,鼓勵、引導和協調本土有條件的文化企業共同參與,帶動提高各類本土文化企業的管理運營、業務水平和企業之間的協調配合,銜接產業鏈條,形成產業聚力,提升競爭實力。
要建設一批輕資產、重運營的文化產業項目。文旅產業項目的重資產模式,過去憑借政策支持和供需關系蓬勃發展,如今卻不一定是廣西文化產業最好的出路。對于陷入投資困境的現有文化產業項目,可通過引入方式靈活、觀念創新的運營方,為項目提升文化活力,賦予其新生。對于新建或在建的文化產業項目,應引導其加大項目資金用于關鍵部分運營的比例,以軟件建設為驅動,不一定需要大量資本投入,而應更側重品牌和服務的價值變現。“南寧之夜”項目就是通過“輕資產、重運營”的發展方式取得良好效果,其中一個游樂項目開業僅17天即收回成本,應總結其發展經驗,并在廣西各地大力推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市場環境,實現轉型升級。
3、加強特色文化產品供給,打造全矩陣廣西文化IP
打造文化產業精品項目,讓文化賦能旅游產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首先,要大力開發廣西特色文化精品,推動廣西文化產業在全國性和國際性區域的產業鏈條中,向文化IP孵化、創意、授權等上游環節延伸,積極布局數字出版、視聽設備、動漫游戲等行業的海外市場,將廣西優秀的民族文化和理念嵌入作品。提升“壯族三月三”“劉三姐”“桂林山水”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IP,深入挖掘更多廣西特色文化資源加以提煉和時尚性包裝,集聚年輕用戶流量。如,以節慶、服飾、工藝、飲食、民間傳說、名人等資源為突破口,大力打造“世界壯族之鄉”民族文化IP;依托歷史文化名勝,把桂林“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打造成與“山水文化名城”齊名的IP;以桂林八路軍辦事處為主線,結合湘江戰役、百色起義、龍州起義等抗戰文化,打造紅色文化IP;將瓦氏夫人、劉永福、馮子材等英雄的歷史故事,改編為影視、動漫、游戲、演藝等形式,打造英雄文化IP。
利用廣西氣溫宜人的優勢,打造夜間經濟品牌,重點擦亮“中國不夜城 浪漫夜南寧”的招牌,鼓勵各地打造主題光影秀、餐廳酒吧、文創書店、電影院、沉浸式演出等“體驗式”與“科技感”強的多元文娛場景,結合傳統的演藝、餐飲、購物、娛樂場景,打造地標性夜間文旅消費聚集區,提升廣西文化產業的品質和多樣性。
構建文旅品牌IP,需要加強宣傳推廣,講好廣西故事。整合區、市、縣主流媒體及新媒體資源,打造品牌傳播矩陣,持續推出一批網紅打卡地,簽約一批“網紅”旅游達人,實施廣西文化旅游推廣大使品牌宣傳,組織開展廣西文旅系統精品旅游線路設計大賽等活動,“借勢借力”擦亮“秀甲天下 壯美廣西”品牌形象。支持各地新打造和提質升級特色旅游演藝項目,辦好中國-東盟博覽會旅游展、桂林藝術節等活動,把“廣西故事”講好做實。
4、布局戰略性新興文化產業,以科技提升文化創新力
加強科技創新,推進文化產業“上云用數賦智”,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程。建立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優、綜合效益好、帶動作用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統籌各方資金,支持VR、AR、XR系統開發工具、數字人、元宇宙社區等文化產業領域的新技術、新應用項目建設,加強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設施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并積極應用于文化領域,布局文化產業新業態。構建開放協同的產業布局,推動新型文化業態和智能化文化產品的發展。鼓勵研發,探索將部分文化產業資金以“數字化轉型升級”“創新研發”等專項資金的方式獎勵給文化企業,引導企業數字化轉型創新。重視科技在文化生產過程中的支持作用,例如通過大數據實現文化供需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匹配,注重大數據在文化生產中的動態支撐作用,實現文化供需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匹配,以快速應對消費定制化時代的文化產品需求變化,并極大降低企業成本。以數字化、智能技術優化營商環境,加強文化產業鏈各環節的文化企業培育與相互銜接,加快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小微企業為支撐,大中小微文化企業梯度分工的文化產業生態體系。
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引入高端技術,推動數字化園區、數字人以及智慧產業鏈等創新應用,發展用戶可以自主可控、自由探索、即時互動,完成文旅游覽、互動娛樂、消費購物等數字生活體驗的項目,為廣西的民族文化、山水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注入新活力,實現優勢資源的創新性轉化。培育新興數字產業,加速發展數字創意、數字出版、網絡視聽,同時推動動漫、電競、直播等領域的創新,打造中國-東盟小語種影視譯制人工智能科創中心,以數字化創新塑造廣西民族文化品牌,通過“線上版壯族三月三”等系列活動推廣民族文化,推動傳統演藝項目如《印象·劉三姐》《坐妹·三江》等的創新升級。強化現代創意設計服務對文化產業的滲透和支撐作用,推動文化創意與裝備制造業和消費品工業的深度融合。此外,還應全力推進數字政務平臺建設,按標準開展數據治理,為廣西文化旅游部門提供政務數據服務。進一步完善“一云一池三平臺”,實現自治區平臺與市、縣平臺的數據互通,提升智慧服務、智慧營銷和智慧監管水平。
5、擴大對外文化貿易,打造跨境電商集散地
建設面向東盟的“一帶一路”(中國南方地區)版權交易中心、貿易服務基地,打造中國-東盟文化產業更高水平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中國-東盟電視周等平臺為支撐,加強中國與東盟數字文化合作。發揮中國(廣西)資本撬動作用,整合東盟數字文化資源。推動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數字化升級。將已有基礎的演藝、出版傳媒、網絡視聽等商業模式移植到東盟,培育東南亞文化市場;發揮新媒介優勢,探索面向東盟的文化傳播新路徑。用好東盟、RCEP、自貿區、保稅區等對外貿易政策與平臺優勢,鼓勵支持文化企業進入自貿區、保稅區,享受優惠政策,落實文化服務出口免稅或零稅率政策。
發揮區位優勢,把握市場趨勢,將南寧打造成為面向東盟的跨境電商直播之都。以南寧為核心,串聯百色、崇左和防城港等邊境地區,建立西南地區最大的跨境電商集散地。與浙江、廣東等地的資源實現互補,區域間差異化合作。依托跨境電商綜試區、自貿試驗區、中國-東盟信息港、CEPA示范基地等開放平臺,推動直播產業集聚,建設直播電商基地(園區),吸引區內外優質直播企業和人才落地廣西,形成面向東盟的“區位靠近+資源流通+人才聚集”的疊加優勢。根據不同平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消費習慣,進一步打造跨境電商直播的細分領域。鼓勵產業城市根據自身資源打造特色直播集聚區,如柳州螺螄粉、梧州六堡茶和人工寶石、北海南珠、玉林牛仔褲等。支持開發適合直播電商銷售的廣西非遺產品、工藝美術品,建立上聯生產、下聯銷售的一體化電商供應鏈。
作者簡介
何 穎 廣西區委黨校文史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化產業、國際文化交流
劉倩玲 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文化產業、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