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青海省深入挖掘鄉村優秀文旅資源,努力打造生態文化、民俗文化、非遺文化等高端旅游項目,注重文化賦能激發鄉村活力,把文旅發展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呈現出個性化、定制化、多元化、綠色化旅游模式,并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旅游業態,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積極貢獻。
2023年,青海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為使命任務,努力打造生態文化、民俗文化、非遺文化等高端旅游項目,持續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加快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不斷豐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旅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青海省作為多民族、多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區域,具有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近年來,青海省把文旅發展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加強文化保護傳承和旅游開發利用,深入挖掘鄉村優秀文旅資源,注重文化賦能激發鄉村活力,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以旅興業,為游客提供了更為豐富和多元的旅游體驗。
青海省文旅發展現狀
2023年,青海省委、省政府以滿足人民群眾文旅消費需求為導向,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實現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青海省各州縣整合優勢旅游資源,打造集生態、民俗、非遺等文化內容的“青藏大環線”的最佳旅游路線,對我國文化旅游發展起到引領作用。2023年10月“雙節”期間,青海省累計接待游客26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4.4億元。
2023年,青海省舉辦西寧河湟文化旅游藝術節、第五屆西寧美食季、第七屆西部自駕車旅游聯盟年會、FIRST青年電影展、第二十二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開幕式、清涼夏都避暑節、鄉村文旅嘉年華、第六屆廣場舞大賽、百姓大舞臺廣場演出季等活動項目,聚焦鄉村振興,全面實施“一州一品、一景一韻”的特色,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俗文化、紅色文化以及生態文化,并與旅游產業相結合,打造高質量旅游景區,大力發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節能低碳、主客共享的綠色旅游。積極培育生態、鄉村、康養等文旅新業態,推進生態旅游特許經營試點,持續打造生態旅游精品線路,完善青海省生態旅游服務體系。
青海省現有A級旅游景區160家,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2個,省級旅游度假區10個、休閑街區17個,七條線路入選“十大黃河文化旅游帶精品線路”,三條線路入選“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2023年1至7月份,青海省接待游客1821.9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62.3億元。2023年1月至9月,西寧市共接待游客2184.76萬人次,同比增長67.05%,實現旅游總收入238.88億元,同比增長116.52%,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93.6%和77.42%。
青海省文旅發展的成效
2023年,青海省依托青藏鐵路,建立戰略性合作關系,共同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堅持高標準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加快完善服務標準和規范,全面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持續推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建設,優化青海省文旅發展空間布局,以開放思維擴大務實合作,攜手推進客源互送和市場互通,把分散的景區化點為珠、串珠成鏈、并鏈成片,實現了以文化為紐帶的特色資源、非遺項目、鄉土絕技的產業轉化,使文化旅游成為推動青海省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一)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取得新突破
青海省地大物博,旅游資源比較豐富。近年來,青海省以旅游轉型升級為主線,以產業結構優化為著力點,以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為目標,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引入優質旅游資源,推動鄉村文化與現代旅游業同頻共振,積極整合周邊省份或州縣文化旅游資源、開拓文化旅游市場,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青海省文化旅游得到高質量發展。
2023年,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依托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充分利用國家級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核心區等建設契機,以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助推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堅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非遺保護成效顯著,成為全國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典范。
在推動文旅發展的同時,青海省各州縣加強保護文化遺產力度,深入挖掘文化價值,以自身區域特色文化為藍本,舉辦民俗展示與體驗、飲食文化與旅游等活動,弘揚民族文化在旅游開發中的效能,成功打造了區域性、本土性的生活場景、深度觸摸本地市場的消費場景。
(二)聯合開發和創新高端旅游項目取得新成效
自2019年,青海省與西藏自治區共同簽訂《關于共同推進藏青旅游產業發展合作協議》以來,兩省區共同構建青藏旅游大環線,以唐蕃古道、青藏公路、青藏鐵路為紐帶,共同開發“兩路一道”沿線特色旅游品牌及其他旅游資源,發揮兩省區旅游業的優勢和特色,把熱貢文化、塔爾寺、青海湖、茶卡鹽湖、可可西里、三江源等高端旅游景區景點串珠成鏈、連線成片,把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全面提升青海文旅消費的同時,推動青海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形成了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文旅合作的新格局。
2023年,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和甘肅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兩省共同舉辦“大美青海 如意甘肅”宣傳推介活動。以“天下黃河貴德清”“彩虹故鄉·相約互助”“夢幻海北·大愛之旅”為主題,圍繞 “引甘入青”客源地市場的線路產品、資源特色,形成聯合打造黃河上下游文旅協作品牌,全面推進青海省市文化互學互鑒、文旅資源互通共融、文旅品牌共建共享、旅游客源互推互送的良好局面,帶動旅游消費持續升溫,續寫青海文旅協作發展新篇章。
(三)文旅事業提質增效取得新進展
2023年,為了提高旅游經濟效益,青海省持續加強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強化鄉村資源特色,培育鄉村民俗旅游、非遺手工藝等富民產業,打造文旅品牌,全面助力鄉村振興。另外,堅持以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提高服務品質為目標,對已經創建的A級景區、鄉村文化旅游接待點、星級飯店、旅游民宿進行全面復核整改,對存在經營不善、經營主體不明確、質量不達標,影響服務質量和品質的旅游企業等級依法依規進行摘牌、降級、整改,形成“有進有出”長效管理機制。開展旅游旺季“環境大整治、服務大提升”專項行動,守好文化旅游市場秩序規范“主陣地”,筑牢行業安全“防火墻”,切實提升消費者體驗度滿意度,全力打造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文旅市場環境。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翡翠湖景區、格爾木察爾汗鹽湖景區入選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茫崖艾肯泉景區、德令哈農墾文化博物館景區、德令哈天文科普館景區入選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截至2023年年底,青海省海西州共有A級景區20個,包括有格爾木市昆侖旅游區、格爾木市將軍樓文化主題公園景區、烏蘭縣茶卡鹽湖景區、茶卡天空壹號景區、烏素特水上雅丹、大柴旦翡翠湖景區、格爾木察爾汗鹽湖景區等7個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10個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個國家AA級旅游景區。A級景區數量不斷增加,景區內的基礎設施、服務設施、景區服務質量更加完善,游客幸福感、滿意度不斷提升。
2023年,青海省推動文旅發展,以國道、省道為依托,通過公路沿線環境整治,實施生態旅游風景道建設,改善文旅體驗,優化“吃、住、行、游、購、娛”等全過程的沉浸式體驗,對旅游景區各種基礎設施進行提質改造,為游客帶來更好的旅游體驗,提升當地群眾及游客的幸福感、獲得感。
(四)助力群眾增收致富取得新成果
近年來,青海省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便捷的交通,持續加大旅游業發展力度,著力打造非遺文化和特色民宿,推動區域旅游快速發展,有效推進就業創業、帶動群眾增收,為鄉村振興增添活力。2023年,青海省大通縣依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構建旅游品牌體系建設,持續挖掘旅游資源優勢,圍繞“全國鄉村旅游和休閑觀光農業示范縣”“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建設,集中打造形成了朔北窎溝田園風光游、景陽歷史民俗游、東峽(向化)休閑康養游、227公路沿線(橋頭、塔爾、城關、斜溝、遜讓)觀光農業游4個生態旅游片區,著力打造了沉浸式夜間消費場景和環線游消費集聚區——“青海湖之夜”。而且,生態旅游成為群眾就業創業、致富增收的主渠道,截至2023年年底,全縣開辦生態旅游接待點近300余家,接待省內外游客164.8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59億元,吸納帶動群眾就地就近就業1.5萬人次,創收達1.5億元,其中,脫貧勞動力2000余人。
自2022年起,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巴州鎮認真貫徹落實鄉村振興產業扶持政策,爭取鄉村產業振興扶持資金800萬元,對69棟老舊溫棚、3處魚塘及道路等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并建成10座休閑用餐木屋,種植景觀花卉,打造了休閑垂釣區、賞花餐飲區、大棚采摘區,實現鄉旅融合,今年日均游客量達600多人次,大棚種植、游樂餐飲、休閑垂釣等經營收入達110萬元,吸納100多名當地群眾在產業園務工,實現就地增收致富,形成了鄉村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一體推進的高質量鄉村振興新格局。
青海省文旅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青海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以打造綠色生態宜居舒適現代生活條件為基礎,以打造村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新高地為目標,以打造文明風尚安定祥和社會環境為重點,依托當地資源優勢,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著力提升鄉村治理成效,綜合協調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文化旅游得到了質的飛躍。但由于青海省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較差等因素,文旅發展面臨諸多困境和挑戰。
(一)文化旅游資源缺乏品牌優勢
雖然青海省根據州縣區域文化特色,創新文旅發展思路,深度挖掘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打造特色鮮明的自然體驗、紅色旅游、文化體驗等新型文旅產品,傳統的觀光游向休閑體驗游轉變,全力推出塔爾寺、青海湖、茶卡鹽湖、熱貢唐卡文化、坎布拉森林公園等高質量精品旅游景點,但多數文旅項目注重外在的形式和風光,忽視了文化內涵的傳承和挖掘,導致游客只體驗景觀,缺乏對當地歷史和文化的了解,不利于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青海省缺乏高端旅游人才,導致通過借助地方的自然、建筑、民俗、藝術等,政府部門、文旅企業、旅游地居民等共同塑造出一種“真實”的場景和氛圍,以“原始性”為賣點以外,很少對文旅項目進行深度改造,樹立文旅項目的特殊品牌,未能打響三江源生態文化旅游、熱貢唐卡文化、環青海湖線、冷湖火星營地等文旅品牌,未能吸引大量的游客。
(二)文化旅游設施和服務水平較差
文化旅游對于推動文化傳播、促進民族交流以及帶動地方經濟都具有深遠的意義。現階段,青海省多數文旅設施和服務水平仍然較為落后,這不僅限制了游客的體驗質量,也影響了景點的整體吸引力和競爭力。不少文旅景點缺乏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信息化的導游服務或者高質量的住宿和餐飲選項,導致許多游客對其留下的印象僅停留在“原始”或“傳統”上,而忽視了其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由于青海省坎布拉森林公園、塔爾寺、茶卡鹽湖、翡翠湖、冷湖火星營地等景點分散較嚴重等因素,景區的導游服務不專業、交通不便、住宿條件低下、景點缺乏必要的現代化管理,以及客戶服務不足等問題較突出,影響游客的直接體驗,進一步影響了景區的吸引力和旅游收入。
(三)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不充分
雖然青海省各州縣擁有豐富多彩的歷史古跡、民俗文化、傳統工藝等文化資源,但由于多種原因,優質文旅資源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合理利用。
一是相關部門在規劃和管理上存在缺陷,沒有將文化旅游資源納入一個系統的、長期的發展框架中,導致資源零散化、重復化開發,無法形成合力。
二是對于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不足,一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在開發過程中文化的“原始性”遭到破壞,丟失了其原有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三是在開發文化旅游資源時,未能從市場化的角度去考慮如何將本土文化轉化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缺乏有效的宣傳和推廣策略,使得很多具有潛力的文化資源默默無聞,無法達到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
四是青海省各州縣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遺址、古跡、風俗和傳統被局限于其表面功能,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更深層的價值導致淺嘗輒止。
(四)文化旅游宣傳不到位
為了發展旅游業,青海省通過挖掘文化資源,并與旅游文化相結合,為游客提供觀賞機會。然而,許多具有豐富文化價值的旅游景區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認知,其中一個關鍵原因便是文化旅游的宣傳不到位。盡管塔爾寺、翡翠湖、青海湖、坎布拉森林公園等一些旅游景區擁有難以估量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但仍然缺乏有效、有針對性和吸引人的宣傳策略,在旅游市場中的知名度遠遠不夠。
由于資金短缺等因素,未能使用現代媒體和社交平臺進行有效推廣,宣傳內容往往缺乏吸引力和深度而未能引起目標受眾的興趣和好奇心,宣傳活動覆蓋面不夠廣泛而導致很多潛在的游客沒有接觸到相關信息,公眾對優質文旅資源的了解程度低,參與度不高。
(五)文化旅游管理不規范
青海省各州縣古跡、生態、民俗、藝術展覽等文旅項目內容豐富多樣,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意義。然而,景區管理不規范等因素,影響了游客的體驗,也對珍貴的文化資源造成了潛在的威脅。在當前的旅游市場中,文化旅游管理的規范性直接關系到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游客的整體體驗。目前,部分州縣文化旅游管理存在不規范的現象。這些問題表現為對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不力,缺乏專業、系統的管理團隊和標準操作流程,以及服務質量良莠不齊。
一是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不足,導致了一些無可替代的歷史遺跡遭受損害。
二是服務標準不一,導致游客在參觀、體驗過程中感受到的服務質量參差不齊。
三是一些景區和服務提供商在價格方面存在不透明、不公開的情況,給游客帶來疑慮和不滿,景區未能根據市場的需求和競爭情況,制定合理的價格策略,提供價格透明、公開的服務,讓游客在旅游中享受到更加合理、公正的價格。
四是部分景區存在設施老化、維護不及時、交通不便等安全隱患,給游客帶來安全風險和不安全感。
五是有些旅游公司或私人利用游客對文化旅游的熱愛,進行不合理的推銷和欺詐行為,給游客帶來巨大的經濟和心理損失,對游客的合法權益和文化旅游市場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六)景區開發零散而主題不鮮明
近年來,隨著青海省各州縣交通的方便,塔爾寺、青海湖、翡翠湖、茶卡鹽湖、昂賽大峽谷、班瑪縣紅軍溝等景區成為主要的網紅打卡點,這些景區也為內地游客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多元的旅游體驗。但目前不少景區在開發過程中存在明顯的零散性,各個景點、活動和服務并未形成有機整體,而是孤立、分散地存在,導致整個景區缺乏中心和焦點,游客在參觀時很難得到深入、連貫的體驗。同時,很多景區往往沒有鮮明的主題,即使是某一文化、歷史或自然特色,也未能得到充分和深度的展現。這種缺乏主題的開發方式既不能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也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景區的主題定位和系統化開發是吸引游客和創建獨特旅游體驗的關鍵因素。由于景區的開發零散、主題不鮮明的問題等因素,景區內各個項目之間缺乏內在聯系,沒有形成統一和協調的發展格局,使得游客很難在參觀中獲得完整、連貫的體驗。另外,景區的主題不明確或過于寬泛,沒有形成鮮明的特色和深度的文化內涵,導致游客難以產生情感共鳴和記憶點,景區缺乏核心吸引力,游客體驗不深刻,很難吸引更多的游客。因此,旅游景區的開發必須具有明確的主題和特色以吸引和留住游客。
推動青海省文化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消費升級,青海省各級政府應以文塑旅,找準文旅融合的切入點,改變傳統文旅發展思路,推動文化旅游創意產品,解決產業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追求差異化、個性化的文化體驗和精神享受,尋求難忘的體驗,尋找生活的意義,打造特色鮮明的文旅新業態,實現文旅產業發展與資源保護的雙贏。
(一)加強文旅人才培養,推動文旅產業發展
文旅產業作為現代經濟中的重要支柱,對于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加強文旅人才培養是確保文旅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環節。
一是青海省應與高等教育機構和行業合作,更新課程體系,加強數字化旅游、跨文化溝通和可持續旅游的教學內容,確保其與行業最新趨勢和需求相匹配。
二是推廣實踐教學,鼓勵學生參與實地考察、實習和項目實踐,培養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是強化行業自律,建立文旅人才的職業評價和認證制度,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從而為文旅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持。
四是針對在職人員提供更為豐富和專業的繼續教育課程和技能培訓,幫助他們不斷更新知識、技能,適應行業的快速變化。
五是政府應加大支持力度,提供學費補助、研修基金等,激勵更多人才投身文旅產業,為文旅人才培養提供政策扶持。只有通過綜合、多層次的人才培養策略,才能為文旅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支撐,推動產業走向更高水平。
(二)擴大優質資源供給,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
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擴大優質資源供給的核心在于深化創新與優化資源配置。
一是加強政府與企業合作,制定有利于文旅資源開發的政策和措施,鼓勵私營部門的創新和投資。針對現有文旅資源,進行深度挖掘與改造,將傳統景點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為游客提供沉浸式體驗。
二是重視地方特色和文化遺產的開發,結合當地故事和傳統,打造獨具魅力的文旅產品,為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旅游體驗的需求。
三是加大對文化和旅游資源的整合力度,通過資源共享和跨界合作,打造綜合性、多元化的旅游產品,滿足市場多樣性需求。
四是加大對新興文旅業態,如鄉村旅游、生態旅游、體驗式旅游的支持和推廣,強化科技創新在文旅領域的應用,優化資源管理,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確保旅游項目符合環保、社會和經濟可持續性標準,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
五是通過優化政策環境,創新產品供給,提升服務品質,結合國內先進經驗,不斷拓展文旅資源的深度和廣度,為實現文旅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打造高端旅游線路,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對于特色文旅品牌的打造,必須注重與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精準定位和差異化發展,展現地域特色,讓游客在享受高端服務的同時,也能深刻體驗到地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內涵。
一是深入研究目標市場和消費者群體,確保旅游線路和品牌定位準確、滿足高端消費者的獨特需求。
二是高度重視旅游線路的內容質量,選擇獨特、罕見且高價值的旅游景點,同時提供卓越的導游服務、酒店住宿和餐飲體驗。
三是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時,品牌故事和價值主張的傳達十分關鍵,利用專業的品牌策略和營銷手段,確保品牌信息深入人心同,并通過社交媒體推廣、影響者營銷和內容營銷等數字化營銷,有效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吸引潛在客戶。
四是加強與政府、行業協會和其他相關機構的合作,共同推廣和提升文旅品牌,爭取得到政策扶持和資源支持,打造獨具特色、高端而又具有長期競爭力的旅游線路和文旅品牌。
五是深入挖掘各州縣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等旅游資源,結合高端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定制私人旅行、奢華體驗、深度文化探索等旅游方式,設計出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和服務。
(四)規范文旅市場秩序,提升文旅服務質量
為規范文旅市場秩序和提升文旅服務質量,青海省各級政府部門應多管齊下確保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一是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強化法規制度建設,明確文旅行業的操作規范和服務標準、安全規范、價格監管機制,對違規行為進行嚴格的處罰,確保市場的公平競爭,保障消費者權益。同時,推動文旅企業進行品牌建設,鼓勵其提供差異化、特色化的服務,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二是加強行業監管和自律,設立專門的文旅市場監管機構,定期進行市場巡查和質量評估,公開透明地發布評價結果,為消費者提供參考。
三是注重文旅從業者的職業培訓和教育,提供定期的技能培訓和服務理念教育,確保服務人員具備專業知識和優良的服務態度。
四是推動服務質量提升,提高從業人員職業素養和服務技能,通過培訓、認證等方式不斷提高其專業水平,注重硬件設施的現代化,也要強化軟實力。
五是為了更好地監督市場,應設立文旅市場監督管理和投訴平臺,及時收集消費者反饋,快速響應并處理相關問題。同時,鼓勵行業內部自律,建立行業協會或聯盟,制定行業自律準則,有效規范文旅市場秩序,不斷提升文旅服務質量,為消費者打造更安全、更高質、更有深度的旅游體驗。
作者簡介
夏吾交巴 中共青海省委黨校發展戰略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