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寒梅 馬金剛 易宏彬


青海省雪山林立、冰川廣布,湖泊眾多、濕地多樣,具有一批世界級的高品質生態旅游資源。青海在促進文旅融合發展中牢牢把握“三個最大”的省情,切實踐行總書記“兩山”理論和“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以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為契機,不斷鞏固優勢疊加、雙生共贏的良好局面,推動全省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結合青海優勢和資源,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這為青海省旅游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青海作為三大江河的發源地,是我國生態資源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是 “亞洲水塔”,是我國名副其實的生態資源寶庫。同時,文化積淀深厚,形態多樣,內容豐富,獨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生態資源和文化優勢。
旅游業發展實踐表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是推動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是促進區域形象整體提升的有力抓手、也是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舉措。文旅融合的發展理念,不僅是青海文化和旅游轉型升級的客觀需要,更是錨定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必然要求。
青海省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背景下文旅融合的優勢
(一)豐富的自然資源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西側為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和柴達木盆地,北部橫立著中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東北部有中國內陸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青海湖周圍的茶卡鹽湖是世界上最大的鹽湖之一,南部是“三江源”,黃河、長江和瀾滄江的發源地,有“中華水塔”之稱。受氣候、海拔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不同類型的生態旅游資源,擁有雪山、森林、冰川、湖泊、濕地等多種自然景觀,其中不乏世界級的高品質生態旅游資源。中國內陸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是世人心目中的“詩和遠方”,世界上最大的鹽湖之一——茶卡鹽湖,有著“天空之鏡”的美譽,更不乏新近開發出“惡魔之眼”艾肯泉、水上雅丹俄博梁等旅游資源,這些自然資源為青海省的旅游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青海省雪山林立、冰川廣布,湖泊眾多、濕地多樣,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景區景點900多處,其中5A級景區4個,國家自然保護區7個,森林公園8個,地質公園7個,濕地公園19個。全省23處國家級旅游資源中,7處為自然旅游資源;351處省級旅游資源中,36處為自然旅游資源,540處州縣級旅游資源中,80處為自然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為青海省文旅產業融合奠定了“物質基礎”。
(二)獨特的文化優勢
青海是個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省份,文化底蘊厚重、民族民間文化絢麗多彩、宗教文化深邃凝重。其獨特的地理生態環境以及各民族在與大自然相融共生中形成的獨特的風俗、生活習慣,構成了青海獨有的人文景觀、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資源現己成為青海旅游市場上最具特色的旅游資源之一,旅游開發價值極高。
青海還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青藏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同時,青海還是藏傳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有著眾多的寺廟和宗教文化遺產。獨特的昆侖文化、熱貢文化、河湟文化等地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中青海高原人類的進化歷程,更是提升青海文化品牌價值、彰顯“大美青海”文化力量的重要載體。《格薩爾史詩》文化以及散落在青海民間的文學、音樂、傳統舞蹈、民間美術、手工技藝等遺產分布雖然相對分散,但卻有著明顯的地域特色。以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為契機,讓更多的國內外游客走進青海文化,不僅可以讓這些 “明珠”煥發新面貌,也為青海省的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截至目前,青海省有5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青海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
(三)政策制定與體制機制與時俱進
近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旅融合工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文旅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從頂層設計上激發了文旅產業的發展的活力。在省委、省政府的主導推動下,各地先后出臺了多項具體的促進發展的政策及意見,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建立了“1+N+X”的規劃體系(1個總體規劃為綱,N個資源保護利用、產品開發、科技創新、產業融合、宣傳營銷等專項規劃為支撐,X個標準規范、服務管理、投資激勵等機制為保障”的規劃政策體系),助力文旅工作高質量發展。
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背景下的
文旅融合發展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青海省文旅融合發展初見成效,文旅產業規模、文旅產業要素以及“數字+文旅”均有較好的進展, 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更為文旅產業發展開辟了新境界。
(一)區域特色文化品牌與產業發展進一步融合
為挖掘青海民族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著力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水平,打造區域特色文化品牌,不斷增強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青海熱貢文化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熱貢文化以豐富而獨特的表現手法,生動地描繪了青海藏區的自然風光、歷史故事和傳說以及社會生活習俗,在中國民間藝術領域獨樹一幟,對后世影響深遠。青海省還設立河湟文化生態保護區,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打造河湟文化品牌、助力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共有5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海南州、同仁縣、貴南縣分別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命名為“中國藏繡藝術之鄉”“中國唐卡藝術之鄉”“中國藏繡生產基地”。澤庫縣和日鎮和日村一直享有“高原石刻第一村”“石刻藝術之鄉”的美譽,特別是三江源移民搬遷后的和日村積極探索以石刻為支柱的村集體經濟,同步實現了文化傳承與脫貧增收,為鄉村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路徑。
(二)文旅產業要素不斷增強
全省現有A級旅游景區178家,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2個、省級17個,省級旅游度假區10個,省級旅游休閑街區17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鄉鎮7個、重點村39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213個,鄉村旅游接待點2325家。青海以因地因時制宜為原則,審時度勢、找準定位,以項目為依托,整合各類資源,優化文旅產業資源配置,使得全省文旅產業全要素不斷增強。文旅產業基礎不斷優化與完善,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三)“數字+文旅”初見成效
青海在持續加快發展傳統文化產業包括工藝美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的同時,積極推動新興文化數字產業。在建設數字文旅大數據平臺一期的基礎上,結合文旅融合發展新需求,新增和優化文旅資源統計分析、文旅產業扶貧分析、景區運營分析、交通自駕游線路分析、文物數據分析、旅游指數統計分析、公眾評價分析、旅游景區實時監控等8項數據功能,對全省各類文化旅游資源進行了地理位置信息采集,建立祁連山國家公園大數據平臺以及州縣分控中心。同時鏈接了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等10類,共計19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據,實現了數字化展現。
(四)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推動文旅融合新發展
青海正積極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打造青藏高原國家公園集群。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全面完成評估,青海湖國家公園正在創建。在全面加強生態保護的同時,青海加大國家公園生態文化傳播與弘揚力度,利用生態攝影、自然文學、生態藝術、生態科普、生態文創等形式,全面打造媒體牽引、平臺支撐、形象展現、展陳立體的國家公園宣傳教育體系,廣泛傳播中國國家公園聲音。同時探索建立符合各自然保護地實際的自然教育模式,由點到面開展了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自然教育工作,使得國家公園成為青海的一張新名片,更促進了國家公園文化與生態體驗、生態研學等文旅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青海省文旅融合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地理環境對旅游發展的影響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勢復雜,最高海拔高度大約為6851米,最低海拔高度大約為1644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屬于高海拔地區、高原大陸性氣候。日照時間長、輻射強,冬季漫長、夏季涼爽,因此青海省的旅游業旺盛期主要集中在短暫的夏季。省內氣溫日較差大,年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異大,東部雨水較多,西部干燥多風,缺氧、寒冷。游客在青海旅游需考慮高原反應、缺氧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青海省整體旅游產業的發展。
(二)文化和旅游特色資源挖掘利用不夠
青海文旅資源優勢尚未完全轉化為產業優勢,特色文化資源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缺乏深度和廣度的開發。對傳統民居、特色飲食、紀念品等文創開發和產品轉化存在明顯不足,文旅文創融合度較低。特色資源、歷史文脈等尚未轉化為發展優勢,主要表現:
一是資源配置不合理,旅游資源布局缺乏系統性,不利于整合開發。
二是旅游產品類型單一,旅游產品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觀、民俗文化等方面,對游客的需求覆蓋不足。
三是旅游業發展不平衡,西寧、海東市的旅游開發程度相對較高,旅游服務設施較完備,而玉樹、果洛等地區的旅游發展較慢,設施不完備。
(三)融合發展鏈條較短
缺乏帶動性強的大型旅游企業。高端旅游產品供給不足,消費鏈條延伸不夠,對農牧民就業增收帶動力弱。
一是缺乏系統規劃和頂層設計,當前青海各地的文旅融合發展主要依賴于各地資源和自然稟賦,缺乏統一的規劃和設計,導致一些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盲目跟風和產品同質化現象,無法延伸產業鏈條。
二是缺乏深度融合和創新,一些地區的文旅融合僅僅是表面上的結合,沒有深入挖掘文化和旅游的內在聯系,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新產品,導致文旅融合產品的開發過程中缺乏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品牌特色,難以吸引游客的目光。
三是缺乏要素保障,當前制約文旅融合發展的瓶頸主要是生態紅線的限制以及文旅項目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導致一些地區的文旅融合發展受到限制,無法充分挖掘當地的文化和旅游資源,也無法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四)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
青海省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范圍廣泛,但資源開發深度不足,缺乏創新,導致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沒有形成面向旅游市場和消費延伸的有競爭力的文化旅游產品。目前,青海省文旅融合渠道多為“生態旅游+文化”“文化旅游+演繹”等形式,產品有待豐富。只有較少的展會(如《山宗·水源·路之沖——“一帶一路”中的青海》文物展)和演繹(《大河之源》)在全國范圍內有知名度,但影響力不足。以生態旅游為例,一些生態旅游景區在開發過程中,忽視當地自然環境的獨特性,盲目跟從市場現有成功案例,導致多個景區旅游形象、目標、定位、產品出現同質化現象。同時,一些文創產品也出現了同質化的問題,各地景區依托生態旅游IP生產的文創產品設計雷同,難以凸顯當地自然景區特色。
青海省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
青海省在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大背景下應積極探索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充分展現文旅融合亮點。堅持文旅融合、文化賦能,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將生態旅游產業與文化相融合,把文旅融合發展培育成幸福產業、優勢產業、富民產業,將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民族團結、傳播優秀文化、加快綠色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青海省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策法規支持與市場主體培育相融合
進一步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包括財政、稅收、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時,在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大背景下大力培育市場主體,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和旅游產業,推動文旅融合的多元化發展,進一步拓展文旅消費的廣度和深度,打造青海文旅“大美青海”的硬核品牌,走出生態、融合、全新的可持續青海文旅融合新路子,不斷增加優質文化和旅游產品供給,培育市場主題推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生態旅游產品、文創產品,拓展文旅融合發展市場空間。
(二)生態環境保護和特色文化保護相融合
一是持續加強生態保護科普教育。體現生態旅游的科學性、生態性,讓游客了解自然,認知自然,提升生態旅游的體驗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和改善青海的生態環境,是青海省旅游發展的根本之策,在生態保護方面應采取多種措施,包括加大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執法力度等,在推動旅游生態保護的同時,也要致力于特色文化傳承和保護。例如依據黃河文化等專項規劃,加快推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加強文物遺址的保護利用,提升考古、文化挖掘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加強對本地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實施非遺整體性保護,積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保護相融合。
二是加強對青海民族地區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推進生態旅游與青海特色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發展,促進生態旅游與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發展。圍繞特色非遺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支持引導各民族地區發展本民族獨特工藝項目,振興民族傳統工藝,推動熱貢唐卡、藏毯等傳統工藝助力青海省生態旅游發展。通過舉辦民族地區特色民俗活動,例如格薩爾文化旅游節、那達慕民俗節等活動,實現全方面宣傳和弘揚青海絢麗多彩的傳統文化,提升非遺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增加青海省各民族地區對游客的吸引力,促進生態旅游與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積極發展全域旅游,以旅游產業為引領,通過系統化、全方位的資源優化和提升,注重旅游與區域發展、城鄉建設、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保護等領域的協調統一,實現旅游景觀全域優化、旅游服務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蓋、旅游產業全域聯動以及旅游成果全民共享。
三是構建全域旅游目的地。挖掘旅游目的地特色旅游產業,建設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點),積極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創新發展生態旅游、研學旅游、紅色旅游、鄉村旅游、低空旅游等,建設帶動性強的特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點),積極推動全域旅游與特色旅游融合發展。
(三)數字產業與文化旅游相融合
數字產業與文化旅游相融合不僅可以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數字化發展,提高產業的質量和效益,還能推動青海省旅游經濟的發展,提升地方特色文化文化軟實力和旅游業的競爭力。未來,青海可繼續在文旅產業、文藝作品、旅游服務、旅游安全等領域推動數字化發展,持續推進數字文旅大數據平臺建設,加快云旅游等新業態發展,持續擴大“大美青海生態高地旅游凈地”品牌影響力。數字產業與文化旅游的融合,可通過數字技術將文化遺產和旅游景點相融合,進行數字化展示和體驗,讓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青海省文化旅游資源。利用數字化技術,提高旅游服務的效率和便利性,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旅游服務,實現旅游過程的智能化和便捷化。
(四)科學籌劃、融合發展,重點統籌好“三大關系”
一是統籌好生態旅游與當地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引導當地牧民有序參與青海湖等示范區生態旅游發展,加強與地方政府、重要旅游景區、旅游公司等的交流合作。
二是統籌好農牧業、工業、文化、體育與生態旅游產業的關系,實現生態與當地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發揮關聯帶動作用,拓展生態旅游業態,延伸產業鏈條,更好地發揮生態旅游的綜合效益。
三是統籌好示范區內部各旅游功能區之間的關系,促進內部溝通協作,激發旅游創新活力,共筑旅游產業體系、共享旅游發展成果。
(五)加強宣傳推廣力度,講好青海故事
進一步拓展客源市場,吸引更多的游客關注青海、走進青海,強化“引客入青”力度,通過全方位、立體式的宣傳,把豐富優秀的民族文化與旅游的煙火氣息相結合,講好青海故事,持續深化青海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知名度與影響力。
一是建立品牌形象性。通過創意廣告、營銷活動等方式,打造“大美青海”的獨特品牌形象,提升消費者對青海省旅游目的地的認知度和好感度。
二是制定宣傳策略。制定有針對性的宣傳策略,包括市場定位、目標人群、宣傳渠道等,提高宣傳效果和覆蓋面。
三是積極利用新媒體資源。利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旅游網站等進行數字化營銷和推廣,與消費者進行互動,增強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青海在國際國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傳播青海省打造高質量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積極推進文旅融合發展,不斷打造“生態+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和特色資源。
(六)項目支撐培育文旅融合新業態
結合青海省的自然資源和文化優勢,積極培育文旅融合新業態,推動旅游與文化、科技、體育、農業等領域的深度融合。例如,可以發展文化體驗旅游、鄉村旅游、康養旅游、體育旅游等新興旅游業態,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和特色。在青海高質量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關鍵時期,文旅融合發展必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培育一批融科技、人文、綠色于一體的生態旅游項目。環青海湖投資興建一批使用生態環保材料,達到國際標準的生態驛站、房車自駕車營地、精品酒店和觀鳥研學為主題的國家營地,打造文化底蘊深厚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培育若干國家綠色旅游示范區。
(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支撐。文旅融合發展所需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不僅包括擁有專業技能的各類人才,如旅游市場策劃人員、旅游市場營銷人員、導游解說員等,更包括旅游與傳統文化復合型人才,復合型人才不僅要具備較高的綜合性文化素養,還需要擁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創新思維和國際化視野,能夠將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有機融合,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加大對文化和旅游相關專業教育和培訓的支持力度。通過設立專業學院、課程進修班、定期組織培訓和交流活動等方式,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投身到這個行業中來,為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八)加強省際合作與國際交流
主動融入青海省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和持續鞏固對口支援幫扶關系的具體行動,加強與援青省份合作,促進文旅產業快速發展。與其他省份、地區開展旅游項目合作,規劃設計跨區域旅游線路,提升整個區域的旅游吸引力,在幫扶協作中深化合作,在優勢互補中尋找商機,在文旅產業合作交流方面向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延伸發展。
積極吸引更多的周邊省市游客及外國、港澳臺游客到訪,擴大在海外主流和分眾媒體的宣傳推廣力度,穩步增加國際生態旅游客群到訪。面向“一帶一路”沿線、中亞、中東歐國家,創建新型雙邊、多邊和區域機制化合作平臺,如國際綠色旅游發展聯盟,定期召開高規格專業論壇,發布一流成果、權威數據和發展案例,講好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的生態旅游故事。
青海省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背景下文旅融合發展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和努力。只有通過不斷完善政策支持、培育新業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加強省部與國際交流等措施,才能推動青海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作者簡介
李寒梅 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馬金剛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
易宏彬 西寧市國防動員(人民防空)辦公室